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作为领袖,曹操与刘邦的差距在哪里?

作为领袖,曹操与刘邦的差距在哪里?

 

  李世民评价曹操时说得很好,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差不多就是这句话,自己可以去查)。

  当然,曹操肯定很厉害,但并不能表明曹操如易中天鼓吹的那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史无前例的帝王资能。仅就政治才干而言,他远远不能跟刘邦相提并论。

  曹操最大的优势就是军事才能,“魏武用兵仿佛孙吴”(孙膑、吴起),这是三国以来对其的公认评价,他的军事能力助其先后打败袁术、吕布、袁绍等强大竞争者,由此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但是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与刘邦这种冷血到极致的政客相比,有一个巨大的毛病,那就是他任性有余而自制不足,所以他往往承受很多不必要的重大失败。

  公元194年,主政兖州的曹操为报父仇讨伐徐州陶谦,因私愤而杀戮民众过甚,恶名远播。

  与此同时,因边让和王匡等滥杀事件,他在兖州地区也几乎完全失去了人心,结果被部将陈宫串联兔死狐悲的陈留太守张邈、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兖州将领,集体叛乱,迎吕布军队攻击曹操,以至于兖州最后只剩三座城还忠于曹操。

  要不是袁绍鼎力支持了当时还是小弟的曹操,曹操当时就被灭了。此次政治崩盘实际上就是曹操本人因私愤而滥杀的后果。

  在公元197年的宛城战役中,曹操本来已经降服了军阀张绣的部队,却忍不住去染指于张绣的伯母张济之妻,且将张济之妻公开纳为妾室。

  由于张绣的军队继承于张济之手,张绣全军皆怒,张绣最终叛乱,突然袭击曹操,杀曹操长子曹昂、侄曹安民与大将典韦,并于此后与曹操持续对抗。这完全是一种缺乏自制力,任凭本能作祟而引发的政治灾难。

  曹操破宛城,询问可有美色,就此强掳张绣之婶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同样如此,曹操迅速扫平了荆州刘氏,攻克荆州诸郡,江东孙权惶惶不可终日。

  但是,曹操的优势在于他的威能,劣势在于他的军队:精锐亲信来自北方,不堪水战,而新归附的荆州水军向来也不是孙氏的对手,更皆人心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认为,曹操应倾全力稳定新附之荆州,只要对荆州的统治真正稳定下来,江东将来就可轻而易举地攻下,相比之下,此时进攻孙权,实际上是一场冒险。

  曹操不听贾诩之谏,结果曹军在赤壁遭遇惨败,荆州大部分地区也被刘备夺走——此战实际上与曹操征伐乌桓类似,都是打败强敌后,进行了风险极大的军事冒险。

  公元215年,曹操降服汉中军阀张鲁,紧邻汉中的蜀地刚刚被刘备征服,人心不稳(一日三恐),而刘备正好率领精锐部队在千里之外的荆州公安(湖北)地区与孙权对峙,后方极度空虚。

  谋臣刘晔和司马懿建议曹操趁机直接进攻蜀地(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但曹操不听。

  不久,刘备稳定蜀地之后,就带兵进击汉中,曹操也丧失了最后一次统一中国的机会。

  《晋书·帝纪第一》于是,(司马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张)鲁奔走,汉中遂平。晔(刘晔)进曰:“……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实际上,早在进攻汉中张鲁时,曹操(60岁)就开始厌烦车马劳苦,有了退兵息戈之意,要不是刘晔强烈建议,曹操在第一次攻打汉中受挫之后,连张鲁都要舍弃。

  毛泽东对此评价道:“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

  与曹操相比,刘邦在经历雍齿之祸的磨砺之后,逐渐变成了纯粹的政治化动物,他的军事才能或许不如曹操,但他审时度势、自制自知的政治才能则远远超过曹操。

  首先,刘邦在对待部将和降将的问题上,除非为了特殊目的,他始终处置有道,避免滥怒滥杀滥罚,防止部下因不必要的恐惧和嫉妒背叛自己。

  韩信破赵灭齐之后,趁刘邦处境危急,逼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刘邦不但忍下怒火,反而封其为真齐王;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为了防止功臣们因无望封赏而叛乱,竟然封自己的仇敌雍齿为侯(背叛过刘邦,囚辱过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以稳定众心。

  这些举措,都需要决策者必须舍弃愤怒、报复、虚荣等人性本能。只有具备超出本能自制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次,为了彻底消灭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刘邦不顾年老体衰,以61岁的高龄深入代北讨伐叛乱的陈豨(一年之后去世),62岁的高龄进入江淮消灭叛乱的英布(英布认为刘邦年龄太大,不可能来打他,同年刘邦就病死了),可见其性格之坚忍。

  要知道,曹操攻破张鲁威胁蜀地时,刚刚60岁,就已经厌恶兵戈之苦了(曹操当时60岁,5年之后的65岁之后才去世),相比之下,62岁的刘邦哪怕是濒临油尽灯枯,也要南征北战,铲除那些威胁巨大的潜在敌人,这完全是一张超出极限的拼劲儿。

  更重要的是,刘邦继位之后,从来不敢有所懈怠,他深知无数潜在的危险萦绕着他的政权:

  吕后势大,功臣望重,诸子皆幼。无论是面对吕后党羽(临死前试图杀吕后的连襟樊哙),还是功臣,甚至刘姓子弟,都是不可靠的。

  与曹操相比,刘邦有着透过时间维度的政治危机感,他时刻在为身后之事做准备。

  诸子皆幼,刘邦必须借吕后的威望扎稳他死后的皇权,哪怕吕后给他戴了绿帽子;吕后势大,他必须借功臣的力量钳制吕后,哪怕功臣们只是墙头草;同样,为了应付功臣和吕后,他唯有依靠关东刘姓子侄诸王的力量做长安皇权的基本盘,哪怕这会引发内战的后患。

  为此,他在关东地区建立强大宗室诸侯集团的同时,再广迁功勋士众于关中,赐予这些人丰富的财富和特权(前刘邦军队士兵皆赐大夫之爵位,广授田粮,《高帝五年诏》),从而确立深入人心的刘姓皇权之政治根基。

  并在临死前,杀白马而盟,与功臣、宗室、吕氏共约“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政治誓言,以最高的法理来强化刘姓皇权的道义基础。从而由此奠定广布上下人心的不坠之400年基业。

  与刘邦相比,曹操在这一问题上基本上缺乏考量,而这样也是曹魏政权被轻易篡夺的原因,毕竟,这个政权从未确立自己的政治根基。

  当初英布造反时,刘邦病重,身体虚弱,厌烦见人,乃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入见,群臣中不敢入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道:“陛下何惫也!今大臣震恐,陛下不与臣等计事,却独与一宦者绝乎?难道陛下忘记秦始皇死前被赵高蒙骗的往事了?”刘邦听完大笑,立刻起来与群臣议事。不久,刘邦听说樊哙与吕后勾连,就命陈平诛杀樊哙。

  平定英布之后,刘邦对受封吴王的侄儿刘濞说,“汉建国后数十年后,东南或有叛乱,难道是你?天下同姓都是一家人,希望你千万不要造反。”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的大风歌,悲凉豪迈的词句背后,是一个已经平定天下的帝王发自内心的危机感

  洞察权变,预估风险,把握时代

  事实上,一个掌握了绝对权力的最高领袖,与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除了他自己的自制力,没有任何法律可以压制其人性的阴暗、贪婪和惰性。

  他可以随意杀掉任何让他不爽的人,可以随意强奸任何漂亮的女人,也可以任何时候贪图享受,没有人能够管得了他——至少他不会立即付出代价。

  但刘邦掌握最高权力之后,从未真正放纵过自己的杀欲、色欲和懒欲。

  无论他的功业有多大,他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始终知道自己的敌人在哪里,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也从来不会不去做那些自己必须干的事情。

  这样的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才能,还拥有无可匹敌的自制力,他活得更像一只政治机器而非一个人。

  因为你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正常人所有的不忍、懒惰、虚荣、放纵和安逸之心,就像项羽误以为刘邦会爱惜妻子父亲,而与他妥协;丁公误以为刘邦会知恩图报,封赏自己;彭越误以为自己战功卓著、老实可靠,刘邦就会放过自己;英布误以为刘邦老了身体不好,就会贪图安逸而不远征自己一样,他们都低估了一头真正政治机器的冷酷自制的程度。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曹操,厌恶刘邦?尽管后者的功业影响远远超过前者。

  原因其实无他,因为相比刘邦,曹操更像一个活人,他会生气,会好色,会嫉妒,爱装逼,爱虚荣、爱享受、爱放纵,虽然他很有才,但大家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永远有弱点的普通人。

  但是,在刘邦身上,你永远看不到那个人的性格弱点,他太冷血、太理智、太政治了,甚至连嫉妒心都没有,没有多少人能够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因为你永远战胜不了本能,也永远做不到他的样子。

  你能为了逃命,毫不犹豫地一脚踹掉自己的骨肉吗?你能出于安定人心,给自己最恨的死仇送一顶世袭富贵吗?你能仅仅为了一个榜样,就杀掉自己的救命恩公吗?你能在重病濒死之前,衣不卸甲地征讨那些万里之外、还仅仅只是潜在的敌人吗?

  你不能,因为你的意志和自制力远远达不到这个境界,同样,曹操的故事表明,他也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重才能的作用,却忽略了意志和自制的价值,从而忘记了性格要比才能,更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就像尼采所言,是“意志”而非“才气”决定了一个人究竟是不是“超人”!

  所以,相比刘邦这种政治机器,曹操反而更能让普通人产生认可之心,当然,这也是曹操在石勒、毛泽东等人眼里远远不能与刘邦相提并论的原因。

  “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刘邦),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石勒与谋臣张宾谈史

  “刘邦是中国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毛泽东论中国历代帝王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谣俗词

两汉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