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看错我曹操”这句话出自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台词。相比于鲍国安先生塑造的原著三国里的白面奸雄的曹操形象,新版里陈建斌更加突出了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胸襟抱负。就这点而言,我认为高希希导演改编是更加贴近史实的。
陈建斌饰曹操
至于曹操的志向和抱负,窃以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两个阶段,一道贯之”。 所谓“两个阶段”,是指曹操的志向是随着年龄阶段变化的,大体可分为青年时期和之后两个阶段:在青年时期,他希望可以成为世人明知的“治世之能臣”; 在青年之后,则渴望成为安定天下的“乱世之英雄”。所谓“一道贯之”,是指他一直把儒家的修身治国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来践行。
曹操青年时期被推举孝廉,此时他的志向是做一方郡守,治理百姓,建立名誉,让当世的名士见识自己的才能。因此当他接受第一份任命做洛阳北都尉时,就在县门口设立了十几枚五色棒,不避权贵,但有违法之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汉灵帝宠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晚上犯了宵禁,也被棒杀。自此,京都洛阳再也没人敢犯法。之后他升任济南相,管理十几个县。当时的县吏大多依附权贵,贪赃枉法。他免除了八成的贪官,并且禁止当时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 使得他所管制之地,一片肃然。然而,他的做法得罪了当时许多权贵豪强,被他们所嫉恨。曹操怕招致家族祸患,因此托病辞官归乡,秋夏读书,春冬射猎,待天下清明之时再出来做官。正如孔子所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之后西凉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造反, 聚众十数万,天下震动。国家为平乱,在洛阳雒阳西园训练军队,征募曹操做典军校尉。此时曹操的志向是在沙场建功封侯,做一个征西将军。这样他死后,就可以在他的坟墓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的曹操 (35岁之前),无论是做一方郡守,还是做征西将军,他的志向都是维护当下的社会秩序,也就是东汉帝国,做一个治世之能臣。这也是践行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
在曹操人生的第二个阶段(35岁之后),他开始兴举义兵,讨伐董卓,破降黄巾,穷亡袁术,缢杀吕布,智胜袁绍,扫平刘表。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颠沛流离,饿殍遍野的景象,为之断肠。有曹操诗《蒿里行》为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百遗一”略显夸张,但据数据统计,东汉人口最盛时将近5500万人口,然而到蜀汉灭亡时,统计在册的人口只有820万。东汉末年的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让全国人口损失了超过85%!看到此等人间地狱,曹操的志向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维护行将就木、大厦将倾的东汉王朝,变成到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由原来做一个“治世之能臣”,变成到做一个“乱世之英雄”。这种思想的转变是受孟子影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渴望能够结束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为此, 他多次颁发求贤令,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希望天下有志之士能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有诗《短歌行》为证:“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在自己治理的领地内,招收流民,分配土地,施行屯田。他一生戎马,征战不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诗《龟虽寿》为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他有生之年,基本统一了北方,与民修养生息,奠定了三分归晋的基础。尽管最后曹操十分天下已有其八,他仍然没有代汉自立,并且每次读到论语“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时,都会怆然流涕。此处先不管曹操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流露,起码他作为汉臣,保留了大汉王朝最后的体面。
曹操一生将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立身之道,他的志向和抱负经历了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英雄”的转变,可谓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