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创业,开局真是一条狗!

曹操创业,开局真是一条狗!

  


  俺不反皇上

  光和末年,公元184年,历史上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东汉政府派出了三个人物来对付这场起义,他们是皇甫嵩,朱儁和卢植。

  在这场平叛过程中,曹操没有什么亮点的表现,但是他在其中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为后来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并且,他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中,主要战区是颍川。

  这可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据说还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都城阳城的所在地。

  曹操在这个地方没少动心思,拉关系,招人才。

  甭管用着用不着,先混个脸熟埋下伏笔再说。

  提前说一声,曹操后来的得力谋士,也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荀彧,荀攸,郭嘉都出自颍川。

  因为征讨黄巾有功,曹操又被提拔了,被任命为济南国的国相。

  所谓的济南国,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而是州以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在地位上相当于一个郡,国相就相当于一个郡的郡守,和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差不多。

  当时的济南国隶属于青州,大体范围就在黄河,泰山,济南,邹平之间。

  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县令又到国相,用了十年的时间,这个升迁速度说不上快,这应该算是积聚待发的阶段吧。

  济南国也不是一个吸引人的世外桃源,地方上的官吏都跟京城的王公贵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攀龙附凤的人到处都是,谁不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尤其是地方上的一些实权派人物,削尖了头顶也要想办法跟达官贵人建立一定的联系,充当自己的保护伞。

  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处理好这些关系,以后就很容易飞黄腾达。

  这也很容易理解,当农民的都想多置家产当财主,当小作坊主的都想扩大生产当老板,当官的都想升官,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升官的目的要纯洁,方式要规范。

  你要升官,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掌握更大的权力以来更好的为国家为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一定会受到欢迎的。

  不过,有的地方官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私心太重了,他们的目的也很纯洁,纯洁的只剩下升官发财了。

  同时依仗这些保护伞,在工作上就有点不那么尽力了,甚至是胡作非为,弄得地方上的治安乌烟瘴气。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来了。

  曹操的到来不仅让他们升官的想法破灭了,连做官的机会也没有了。

  当时济南国一共有十个县,曹操一上任,竟然免了八个县令,完全打破了法不责众,人多无罪的定律。

  曹操的定律就一句话:干就干好,不干滚蛋。

  所以说,在以后波澜壮阔的岁月中,曹操曾经多次发布唯才是举令,手下的将领谋士们都能独当一面,这是他早年从政的经验啊。

  从曹操早年的经历来看,不管是主管洛阳治安,还是治理顿丘县,济南国,都不是太平的地方。

  这并不是曹操专挑恶劣的环境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是当时的天下到处都一样-----官员腐败,民不聊生。

  


  这得拜托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了,当时的皇上是汉灵帝刘宏。

  现在抽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下东汉末年的这个最高执政者。

  汉灵帝在位期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尽情享乐。

  官逼民反,导致人民起义不断,国家动荡不安。

  这是官方书本对汉灵帝的评价,非常恰当。

  黄巾起义就发生在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是农民起义,农民吃不饱饭就会揭竿而起,这个好理解。

  但是,地方诸侯也不服从中央领导了,西北的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领导人主要有边章,韩遂,马腾(马超的老爹)。

  可以说,在汉灵帝的领导下,大汉帝国烽烟四起,一片狼藉。

  其实,从汉灵帝的谥号“灵”字当中就一眼能够看出汉灵帝的贡献。

  “乱而不损曰灵”,意思就是国家有动乱而无法制止,这个谥号还是挺适合汉灵帝的.

  汉朝的灭亡,刘宏的功劳是大大的。

  对于刘宏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

  既然老大这么不争气,下边的人就开始弹劾他,这种弹劾并不是动嘴劝说,当然,劝说也没用。

  不如来点实际的,直接动手来真格的,给大汉朝廷来个改头换面,废了他,换个明君。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很多,真正实施行动的可就不多了。

  冀州刺史王芬算一个,还有南阳的许攸,此人可以说是曹操的发小吧,后面还有他的重头戏,咱们以后再说。

  另外还有一个是沛国的周旌。

  他们想废掉灵帝,立一个叫什么合肥侯的皇族做皇帝。

  这是一个天大的计划。

  哎,该说什么好呢,看到这儿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计划,但就这几个人来说,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要说王芬还勉强算个人物的话,那许攸就像个小丑,至于周旌,除了在此处露了一小脸之外,还真不知道他干过什么事儿。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一个厅级干部带着两个喽啰豪情壮志义无反顾的进行着开天辟地的事业。

  但是我们不要认为这是一场盲目的行动,他们有完美的理论支持。

  理论有两点,第一点很高尚,第二点很猥琐。

  那就先说高尚的。

  皇帝顶不起大梁,做臣子的为了社稷着想,就应该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另选贤能,当然这也不是突发奇想,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这都是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光辉环节。

  无论是太甲还是昌邑,无论是大王还是皇帝,起不到自己应起的作用,担负不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甚至起到反作用时,就不排除身边的大臣有废立之举。

  王芬他们就自认为是伊尹霍光,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

  说完了高尚的,然后再说猥琐的。

  王芬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有一次,他和一帮朋友喝酒聊天,当时座上还有一个叫襄楷的名人。

  说他是名人,主要是这个襄楷也是一个著名的算命先生,不过它擅长的领域不是看面相,而是看天象。

  在酒桌上,襄楷扯着一张大嘴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当然,侃的都是天上的事儿,人间的凡夫俗子是不懂的。

  既然听不懂,也就没几个人理他。

  这种情况现在也很常见,聚会中就有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甘寂寞的角色,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就会想法设法的弄出地震级的新闻。

  襄楷也一样,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他终于说了一句凡人能够听懂的话。

  或许襄楷一辈子说了很多话,但就这一句让襄楷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赚大了。

  他是这么说的: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

  大事不妙啊!

  我近来看天象,预示着皇宫里的人有危险了,至于皇帝身边的那些人,毫无疑问,死定了。

  本来天下就动荡不安,有的人已经蠢蠢欲动,你再来这么一句,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王芬坐不住了。

  酒席散了之后,王芬就琢磨这个事儿-----我这儿正想当伊尹霍光呢,老天就来帮我了,看来这是天意啊,是个好兆头,是个好开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也就是一半了,另一半就别想了。

  但是,王芬很执着,他还继续幻想,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他还在继续找帮手,他找到了曹操。

  由此看来,曹操在他心目中能力是相当高的,可以帮助他完成这项伟业。

  曹操确实有能力,但是他也确实有眼光,就王芬这几块料,他还真没看上眼。

  还自认为是伊尹霍光,得了吧,差十万八千里呢,根本就不是同级别的,没法比。

  伊尹霍光那是伟人,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方向,这么几千年来不就是出了这两个人嘛。

  再者说了,伊尹霍光那是什么人物啊,位极人臣,并且得到太后和群臣的大力支持,同时,当时的太甲和昌邑王都刚刚登上皇位,没有什么根基。

  现在你们也不睁大眼睛看看自己的力量,盲目行动无非就是螳臂当车,何况你们看中的那个什么合肥侯,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算了吧,这趟浑水我不淌。

  王芬以及后来的董卓、袁绍对皇帝的的废立,曹操都投了反对票,原因当然是曹操敏锐的眼光预见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说明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取代汉朝的想法,还是忠于这个封建王朝的。

  那么曹操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从王芬的奋斗结果来看一下。

  王芬的思想太坚定了,曹操的反对票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他带领两个喽啰一如既往的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寻找着合适的机会。

  机会来了。

  灵帝在皇宫里待烦了,想到民间溜达溜达,去哪儿呢?

  去北方的河间吧(当时的河间属于冀州),刚刚在那儿建了一幢别墅,顺便去看看。

  王芬高兴了----来到我的地盘上了,你自投罗网,这可怪不得我。

  王芬要动手了。

  动手是需要资本的,动武是需要兵力的。

  王芬很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计划必须要动武(其实王芬已经陷入了思维定势,这个事儿不一定要动武,打打杀杀总是不好的,后来人家曹操就是通过和平演变,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中接过了汉朝的权杖)。

  要想跟皇帝干仗,兵力少了没有把握。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儿,要是能再借点兵力就好了。

  上哪儿借呢?哪儿有兵呢。

  当然皇帝有兵了。

  那就跟皇帝借。

  这个思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出来的,空手套白狼,连政变的成本也节约了,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说干就干,向皇上借兵,借兵的理由非常的伟光正:

  启奏皇上:

  黄巾余党黑山贼不消停啊,到处打家劫舍危害百姓,为了拯救百姓,安定社稷,臣亲自带兵进行剿匪,与他们进行殊死搏斗,无奈兵力太少,屡败屡战,辜负了皇上的厚望。希望皇上派援兵来,一定彻底剿灭黑山贼。

  急派救兵 为盼

  这是建功立业,一切为国家着想啊!皇上太高兴了。

  办事效率是相当的高,援军马上就派来了,王芬的力量瞬间就壮大了。

  计划有了,力量有了,万事俱备,东风也不欠了。

  不,还欠一点,皇上还没来呢。

  等着吧,马上就要来了。

  那你就耐心等着吧,反正皇上是不来了。

  怎么了?

  王芬万万没想到,皇上也喜欢看天象啊,知己不知彼害死人哪。这真是成也天象败也天象。

  皇上出门前看了看皇历,结果不太妙,又让人看了看天象,结果大不妙。

  说什么北方的天空下有一股妖气,貌似要压倒正气,又说什么天上有两个太阳了,云中出现两条巨龙了。

  都是一些仙人仙语,反正听不懂。

  结论能听懂----“当有阴谋,不宜北行。”

  三国时候有很多相师,看天象的,看面相的,还有看手相的,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准的很,比如这一次。原因我解释不了,可能是古时候的一门学科,现在失传了,姑且如此吧。

  既然北方有阴谋,那就不能轻易动干戈,小小的黑山贼也翻不起什么大浪,目前先维持稳定再说,河间就先不去了。

  王芬,你上两天借去的兵还给我吧,这仗咱不打了。

  这道命令可把王芬吓坏了。

  怎么回事?

  计划泄露了?

  皇上发觉了?

  我的天哪,这可怎么好啊?

  现在起兵吗?

  士兵听从调遣吗?

  将领服从指挥吗?

  能战胜吗?

  一切都是未知数,到这时候,王芬才发觉自己的脆弱和孤单。

  完了,都完了,与其让皇上动手,还不如自己了断。

  王芬自杀了。

  就这么点胆子,就这么点谋略,还想干天大的事情,除了死还有别的出路吗?死就死吧,反正这是注定的唯一的结果。

  王芬死了,许攸跑了。

  至于周旌就不知所终了,从此之后再也没看见过他的名字出现,推测一下,按照他的水平,很可能和王芬的结果一样----英雄惜英雄嘛,都到阴曹地府去逞英雄吧。

  看明白了吧,在这个事件中,谁是智者?

  当然是曹操啊。

  


  俺反董卓

  尽管黄巾起义经过皇甫嵩,朱儁和卢植的努力,已经差不多平息了,但是,留下的后遗症太严重了。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每个地方实力派人物都拥兵自重,力量逐渐强大,形成新的军阀。

  更为严重者,汉灵帝听从了刘焉(刘璋的老爹)的意见,在每个州设立最高长官----州牧,掌管一州的各项事务。

  从此之后,州牧走上了历史舞台。

  至于州牧权利如何,介绍几个人物你就了解了,曹操做过冀州牧,刘备做过豫州牧,董卓做过并州牧。

  刘焉的初衷可能是好的,选几个能力高,操行好的人来镇守各州。但是,事情的实施可就不一定随着他的意愿发展了。

  可以想象,地方上的一把手,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权利就会极度膨胀,俨然就是一个小皇帝,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割据,逐渐不听从中央的调遣,甚至把中央委派的地方政府官员也赶尽杀绝,这就是明显的反叛行为了。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东汉已经显现出了分崩离析的前兆。

  非有力挽狂澜者,已经不能改变帝国的结局了。

  黄巾被平息之后,各地小股的残余起义军还不少,比如黑山,白波,黄龙等等。

  整天出来打家劫舍,百姓也遭殃,官府也头疼。

  尽管如此,他们终归已经是强弩之末,东汉政府已经不把他们看在眼里了。

  这样说也不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东汉政府已经顾不上他们了,因为还有更大的乱子。

  真难为刘宏了,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

  这个更大的乱子可不是什么农民起义了,而是地方诸侯----凉州的边章韩遂,都是职业杀手啊。

  他们的起兵跟一般的农民起义可就不一样了,层次确实高啊!

  人家追求的可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诛杀宦官,匡扶政权。

  (嘻嘻,骗谁呢?不就是争权夺利吗。)

  不过,他们这种口号还是比较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东汉末年的几个皇帝都非常宠信宦官,中学历史课本上也讲过,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是一大特色。

  这些该死是宦官,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各地诸侯起兵反叛提供了充分的借口。

  边章韩遂弄出的动静很大,据说是有十几万人,天下骚动。

  你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十几万人,这个人数是多是少要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

  据记载,汉桓帝时,全国人口大概在五千万左右,通过汉灵帝的一番瞎折腾,人口也说不清下降了多少。

  而人口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大部分位于中原地区,也就是冀州,司州,豫州这些地区。

  而边章韩遂处于凉州的金城郡,大体位于今天的河西走廊这一地带,在当年也就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区了,跟今天的乡村郊区差不了多少。

  就这十几万人,在小小的金城郡也算是全民皆兵了,看来边章韩遂的影响力不小啊!

  06

  有反叛就有平叛,灵帝再昏庸,也不至于就束手就擒,他当然知道叛军来了没有他的好果子吃,所以就拿出皇帝的架势命令大将军何进开始调兵遣将。

  不过这灵帝做事总是拖泥带水,利用何进的同时又怕何进有二心 ,为了牵制大将军,又安排了八个高级军事将领,这就是历史上的西苑八校尉。

  这八个校尉确实也不一般,在我们这篇文章中出场露脸的就有好几个。

  


  其中有上军校尉蹇硕,这个人大家应该熟悉,当年,曹操就把人家叔叔一顿乱棍就给揍死了,估计蹇硕还记着仇呢。

  中军校尉袁绍,这个人是本文的主角之一,是曹操的发小,联邦,政敌,死对头。

  典军校尉曹操,这个就不用介绍了。

  右校尉淳于琼,估计这个人眼光不太好,但忠心可鉴,一直死心塌地的跟随袁绍,所以,最后让曹操给揍扁了。

  助军左校尉赵融,这个人膀大腰圆,吃货一个,以后他还会露一小面的,不过形象不是很光彩。

  另外还有下军校尉,助军右校尉,左校尉,本文不涉及,所以不再一一介绍。

  所有校尉一律听从上军校尉蹇硕的指挥,也可以说,蹇硕就是曹操的直接顶头上司,弄不好他在计划着怎样给曹操穿双小鞋呢。

  幸好他当领导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袁绍给顶包了。

  按说灵帝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在平定边章韩遂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挽回自己的一些声誉,弄好了还会留下万年美名。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也不看好他,就在这当口,死了。

  死就死了吧,也没有什么可惜的,皇上的人选多得很,无非就是太子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少帝,少帝太小了,这也没关系,太后临朝执政吧。

  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母后垂帘听政是有优良传统的。

  后来的事情在《董卓自杀步骤》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简单说几句吧。点我阅读》

  何进和袁绍合谋认为,既然边章韩遂在名义上是冲着宦官来的,并且袁绍也对宦官恨的牙根痒,所以,两人全票通过诛杀宦官。

  没成想太后不同意,两人为了逼迫太后,想了一个馊主意,让并州牧董卓进京来协助行动,给太后施加压力。

  这个计划首先遭到曹操的强烈反对:杀几个宦官还用得着这样兴师动众,并且也不能滥杀无辜啊,又不是所有的宦官都犯了死罪。再说,董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做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是,下属一般改变不了上司的决定,董卓到底还是来了,来了就翻脸了。

  何进死于非命,袁绍跑的没影踪,皇帝也让董卓更换了,少帝换成了献帝,洛阳一片大乱。

  董卓也不是乱杀一通,他看中了曹操:这个人不错,智谋高超,武艺也说得过去,留在身边,以后一定能用的着,并且还给了他一个骁骑校尉的军衔。

  谁说董卓只是一名武夫?

  眼光挺贼的嘛。

  这只能说是董卓的一厢情愿,曹操根本就没想和董卓同流合污。

  尤其是董卓的擅自废立皇帝,更是惹恼了曹操。

  大汉王朝的皇帝怎么能任由你摆布,身为封疆大吏,应该设身处地的维护皇权,保护皇帝才是。

  更何况皇帝没有半点差错,你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你这就是倒行逆施,不会有好下场的。

  还妄想让我服从你的命令,啊---呸,没门,我不宰了你就算是给你面子了。

  这也就当做气话说说罢了,真要宰了董卓,现在的曹操还没有那个能力,他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刺董卓纯粹是罗贯中的杜撰,罗老先生有这个精彩的想象,但曹操没有那个莽撞的胆量。

  曹操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赶紧逃出董卓的势力范围。

  现在趁着曹操忙着逃跑,我们回顾一下在两次废立皇帝的过程中,曹操的表现如何呢?

  王芬图谋废灵帝时,曹操不参与他的计划,还可以解释为当时王芬力量弱小,干大事成功率不高,风险系数太大,曹操善于投机,不干没有把握的事,这样解释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但是,到了董卓废少帝时呢?

  董卓的力量可就大了,大到一手遮天,朝中文武大臣没有几个敢于反对的,而这时的曹操依然跟董卓拜拜了。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此时曹操的理想就是维护大汉王朝,谁跟朝廷作对,就是我曹操的敌人,无论你的势力有多大,一定跟你死缠烂打斗争到底。

  我是英雄我怕谁。

  这气势,这气魄。

  气势气魄以后再说吧,现在最紧急的任务就是保命,既然决定跟董卓决裂,那还是远离他的好。

  说跑就跑。

  逃跑

  往哪里跑啊?

  京城里呆不住了,只能是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了,一直望东跑就会跑到家了,跑回家再想办法。

  他这一跑,董卓就发觉了,马上就全国下了通缉令,有名有姓,再加上一幅惟妙惟肖特写的画像,不怕你跑,就怕你跑不了。

  曹操郁闷了,白天是不能露面了,只能夜间逃跑了,名字也得改改,至于改成什么名字不重要,反正是不能叫曹操了,最好还要化化妆,粘上点胡子了,或者是贴上个黑痣子。

  这一天,跑到了成皋,实在太累了,事也凑巧,正好这里有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吕伯奢,就到那里歇歇脚吧。

  曹操没有预料到,就是这不经意的歇息,竟然引出了一段故事,并且这段故事的版本太多了,无意间给曹操留下了一个骂名,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版本一:

  曹操来到吕伯奢家里,碰巧吕伯奢没有在家,他的儿子热情招待了曹操,菜也摆上了,酒也温上了,还找来了好多人作陪(当然,主要任务不是陪着喝酒,而是陪着杀人劫财),开始喝吧。

  不过,曹操还是有警觉性的。逃犯嘛,都具有这种心理,犹如惊弓之鸟,就是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所以,酒是不敢多喝的。

  吕伯奢的儿子也心怀鬼胎,见利忘义,他可不管什么故人不故人,他想要的就是曹操的财物。

  曹操能有什么财物啊?匆匆逃命之人无非就是一匹马,一个小包袱包着几两盘缠,最值钱的可能就是他的人头了。

  莫非是想要他的人头?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酒喝完了就该行动了。

  吕伯奢的儿子领着那伙人动手了,牵马的牵马,抢包袱的抢包袱,还有的就抓着刀枪冲向了曹操。

  曹操小时候打下的基础确实不错,武艺是有功底的,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伤着他,相反被他给打了个落花流水(“太祖手刃数人”)。

  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曹操身边应该是一个帮手也没有,并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还有个陈宫来赞助。

  所以千万不要把曹操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太高了,以至于掩盖了他的武学造诣。

  单从这件事上来看,曹操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武林高手了。

  以后驰骋疆场,挥刀砍杀的场面还有很多,慢慢看吧。

  版本二:

  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还是没在家,仍然是吕伯奢的儿子尽了地主之谊,这一次说的很具体,一共五个儿子都参与了接待工作。

  气氛非常融洽,吃得好,喝的好,玩的也好,吃完饭双方都休息了,相安无事。

  半夜出事了,曹操怎么也睡不着啊!

  原因也很简单,通缉令就在大街上张贴着呢,人就在房子了躺着呢,谁能保证吕伯奢的后人中没有图财害命的。

  万一睡着了,保不准脑袋就不牢了。

  越想越危险,想到最后,干脆不睡了,提着刀摸进主人房间里,趁人家睡觉一刀一刀都给砍了脑袋。

  一共砍了八颗脑袋,估计连人家孙子辈的也砍了。

  细思量,这事儿太可怕了,你主观上认为别人有可能对你不利,但别人连预想犯罪都不是,你就直接痛下杀手。说到底是曹操这个人太可怕了。

  版本三:

  跟版本二类似,主人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招待这位远方的客人,少不了杀猪宰羊,切菜熬汤。

  但是主人们的一个动作引出了大祸。

  就在他们叮叮当当洗碗磨刀的时候,曹操心惊了。

  月光下寒光闪闪的杀猪刀不会是用来宰人的吧?

  在当时的曹操看来,那一定是用来宰人的,再精确一点说就是用来宰他的。

  既然认定就是这么回事了,那就先下手为强,曹操把这一家人杀了个精光。

  同时,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第一种版本,可以说曹操还有比较正当的杀人理由,后两种版本可就是属于滥杀无辜了。

  裴松之作注时,也没有说明哪一种版本接近于事实,很愿意相信第一种版本属于事实,但从曹操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滥杀无辜的事他做的也不少。

  甭管那一种版本了,反正都有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人继续向东方逃跑了。

  逃跑的路实在是太艰辛了。

  再往东就到了中牟县,在这儿曹操又遇到了人生中的一道关口。

  逃跑是不敢走大路的,只捡乡村小路没人的地方,昼宿夜行。

  没成想,就是这么谨慎还是被人发现了,发现他的是一个亭长,也就相当于一个比村长大不了多少的管区主任,也不知道这个亭长是心血来潮还是高人一等,总之他发现曹操与众不同,尤其不像个好人,就把他抓起来送到了县衙。

  估计这个亭长威望不低,一嗓子不知道喊来了多少人,否则,他一个人是制不服武林高手曹操的。

  中牟县的县令也认为曹操不是逃犯就是流民,看你那个样子吧,浑身脏兮兮的,脸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洗了,鞋子还跑掉了一只。

  英雄不问出处,因为出处可能是很狼狈的。

  同时,曹操的化妆本领看来是挺高的,这么多人竟然没有认出他就是通缉令上的要犯。

  也许他们都是一些阳奉阴违的家伙,根本就没细心端详,只是应付交差罢了。

  官僚主义害死人啊,让他们丧失了一个邀功请赏的大好机会。

  不过,还真存在一个有心人-----中牟县的一个功曹,就是县令手下的秘书长,他认出了曹操。

  如果这个功曹揭开曹操的真面目,厚厚的奖赏那是当然不在话下,关键是三国也就没有下文了。

  曹操的生死就在这个功曹的一念之间,历史的发展方向就掌握在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手中。

  历史很沉厚,有时候也很脆弱,偶然的因素确实会改变大的方向。

  功曹没有左右摇摆,也没有举棋不定,他干的这个事情相当利索,立马跑的牢房里就把曹操给捞了出来,并且还送了一程,一直送到阳光大道上:逃命去吧。

  这个功曹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但是这也掩盖不了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心中是有敬畏的。

  首先,他知道世道已经不太平,天下已经是大乱了,先有黄巾,后有西凉,这是明摆在眼前的事情。

  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地方官员大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州牧的设置更加使得各地近似于独立的王国,中央已经失去控制能力,情景不亚于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

  最后,可以说这个功曹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正义感和高情操的而且眼光还不错的人,他不愿看到穷苦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而扭转这种局面,能够拯救帝国未来的只能是曹操。

  因此,曹操不能死,而他此时又拥有搭救曹操的能力,机会难得,不能错过。

  就这样,曹操捡了一条命。

  也让我们记住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功曹吧。

  关东联军

  曹操终于跑到了陈留,他不跑了,因为已经跑出了董卓的势力范围。

  就在这儿吧,开始行动。

  曹操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招兵买马,公开举起了发对董卓的大旗。

  老朋友卫兹很够意思,把自己的家产也贡献出来,尽心尽力的来协助曹操,招来了不少人,大约有五千吧,这就是起家的资本啊。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弟兄们也都来捧场了。

  夏侯惇,夏侯渊来了,曹仁,曹洪也来了。

  这都是以后的顶梁柱啊!

  


  189形势图

  这是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的事儿。

  反对董卓的绝不是曹操一人,而是一大批人,而这一大批人在当时的名声都要远远的超过曹操。

  个人的力量永远小于集体的力量,为了增加威慑力,这些反对董卓的力量很有必要结合在一起,所以,结盟是很重要的。

  一个月之后,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路诸侯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曹操。

  据说是十八路诸侯,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找齐,我所知道的有下列人物。

  冀州牧韩馥,既然是州牧 ,我们就知道他的实力大小了。

  冀州是个好地方,大体在今天的河北,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经济算是比较发达的了,人口也是比较集中的地方。

  也就是说既有地盘又有兵源,谁要是掌握了冀州,可以说是基本上控制了北方的天下。

  在这一方面,韩馥占了先机。

  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是好地方,谁都想占为己有,那么韩馥能不能把这个优势坚持到最后呢?

  我看够呛,不说别人,就是他手下的人也看着眼红,不甘寂寞。

  其中有一人就是冀州治下的渤海郡太守袁绍,也是这个联盟中最为突出的一员战将。

  渤海太守袁绍,从他老太爷那儿数起已经四代了,都在朝廷居于三公高位。

  能人就是能人,董卓进洛阳之后,袁绍就跑的没影了,原来是来到了渤海郡,还竟然当上了太守。

  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倒是逃离京城了,但是他的一家老小全让董卓砍了个精光光。

  按说,这样看来,袁绍和董卓可就是不共戴天了,他一定会毫不保留,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攻击董卓。

  但是事实情况真不咋地,包括他的兄弟袁术,这么大的家仇国恨都快忘干净了。

  袁术也是这只联盟军队中的生力军,他的名头相当大,首先,身份高贵,虽然和袁绍为兄弟俩,但是母亲不一样啊,袁术是大太太生的,是嫡子,袁绍是姨太太生的,是庶子。

  并且袁术当时的军衔是后将军,后将军到底有多大呢?

  同样是将军,是有很多档次的,在汉朝前三位分别是大将军,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然后就是前后左右将军,这都属于高级将领行列。

  虽然有这么多的光环,袁术这个人心胸狭窄,志大才疏,远远不如他的部下孙坚(这个人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就是孙策孙权的老爹)。

  另外还有几个人物要介绍一下,介绍他们的原因是跟曹操关系太密切了,首先是陈留太守张邈和他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开始时跟曹操好得不得了,后来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把命都给打没了。

  其次就是济北相鲍信,这个人跟曹操是很投缘的,在众人都看好袁绍的时候,他就预知曹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一直是曹操坚定地支持者,直到战死疆场。

  其余的就一笔带过了: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

  就这么多了,反正是凑不够十八路诸侯。

  


  等等,曹操呢?

  是不是漏掉了。

  没漏掉,只不过是曹操还没有资格跟这些人站在同一个档次上,还算不上一路诸侯,他只是这个联盟中的中层领导-----奋武将军。

  队伍组织起来了,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关东联军,并且选出了新的武林盟主----袁绍。

  原因是袁绍这个人军衔不高能力高,官职不大背景大。

  既然想干大的事业,就要搞出大的动静,宣传的事情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大家就商量了一下,集合在酸枣(河南延津)演出了一幕歃血同盟。

  当时共同选举的主持人有必要说一下,他不是哪一路诸侯,他也算不上是一路诸侯,而仅仅是张超的秘书长。

  这个人文采、心计都非常高超,关键是忠心无比,他的名字叫臧洪。

  臧洪站在主席台上,慷慨激昂开始煽情: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

  紧跟着一一列举了参加同盟的重要成员。

  然后,阐明了联盟的斗争目标: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

  最后,发下了誓言:

  “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可遗育。”

  全家死光光,断子绝孙,这可真是毒誓。

  不管誓言有多毒,都是说给别人听的,做给别人看的。

  看这阵势,强大无比,其实就是一盘散沙,窝里斗还行,要想进攻董卓,还是歇歇吧。

  就在不久的将来,韩馥就让袁绍给整趴下了,刘岱更干脆,直接就把桥瑁给宰了,袁术也被逼的走投无路挂掉了。

  咱们先不说这些丧气话,先聊聊那些英勇的,激动人心的,令人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那就只能说曹操了,其他人,除了孙坚之外都不值得一提。

  关东联军成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进攻态势,但是,这势头也把董卓吓的够呛,尤其是孙坚,不等上司下达命令就开始了他的闪电式进攻。

  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董卓迁都长安,一把火把洛阳烧成了废墟。

  但是,关东联军没有趁着大好机会继续进攻,仍然停滞不前。

  当时两军对垒,各路诸侯的大部队基本上都布置在前线阵地上,但就是瞪眼看着不进攻。

  这是为什么?

  啥也不为,原因很简单----害怕,害怕董卓的西凉军,尤其是盟主袁绍,简直就是一个“恐董症”的重度患者。

  曹操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他抓紧时间站在讲台上给大家上了一堂政治课,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看看曹操的发言稿:

  我认为此时正是战胜董卓的最佳时机。

  机会难得,稍纵即逝,既然大家结成联盟,发过誓言,就应该齐心协力,共讨董卓。现在,兵力已经到位,并且董卓焚毁洛阳,这是作死的节奏,他不仁不义的面孔大家已经看清楚了,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弟兄们,不要犹豫了,杀吧。

  等到董卓卷土重来,我们可就彻底玩完了。

  看看台下,一片肃静。

  要杀你杀吧,我们再观察观察。

  曹操这个气啊!

  但是他没有气昏头脑,他非常清楚,现在必须攻击董卓,这是董卓最薄弱的时候,不过,他也很清楚,仅凭他自己的力量是干不过董卓的。

  机会就这样流逝吗?

  曹操当然不甘心,带着他的五千兵来到了前线成皋(这个地点比较熟悉吧,不久之前,曹操还在这里杀过人)。

  成皋已经深入到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中,成败在此一战,必须的。

  就在这个时候,老朋友卫兹和鲍信又来帮忙了,同时张邈也拨了一部分兵力,不管了,好歹就是这些人了,进攻。

  


  蠢猪式的队友

  在进攻的路上来到了荥阳,遇上了董卓的名将徐荣,这个徐荣的战斗力不低于三国时期的吕布,大战在此展开了。

  战斗打得很艰难,死伤也很严重,当然这是对曹操而言的,因为徐荣胜利了。

  那就直接说严重的后果吧。

  鲍信的弟弟鲍韬被砍了脑袋,鲍信也被砍了,不过幸亏不是砍的脑袋,算是勉强跑回来了。

  曹操也在跑,不过他的跑和鲍信就不一样了,人家鲍信怎么说也是骑着战马跑回来的。

  你再看曹操,简直就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步伐的频率那是非常的高,后背上还插着弓箭,当然,弓是自己的,血也是自己的,只有箭是人家的。

  战马早就被砍死了,再不跑人也没命了,只有这个时候,人的潜能才可以完全发挥出来。

  即便是完全发挥出来也是有限的,伤员终归是跑不过追兵的战马。

  


  关键时候还是自家兄弟,曹洪来了。

  曹洪来了也没用,他是挡不住这么多追兵的。

  其实人家曹洪根本就没去想阻挡追兵,他用另一种方法很容易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他把自己的战马交给了曹操。

  这个方法想出来很简单,做出来很难。

  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曹操还跟曹洪客气了一番:兄弟,不用管我了,你快逃命去吧。

  曹洪没跟他客气,一句话直击要害:天下没了我曹洪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你可就塌天了。

  曹操在前边骑马跑,曹洪在后边撒腿跑。

  很难想象曹洪竟然能跟上,如果放在今天的话,百米和马拉松都得是他的冠军。技不压身,看来还得多学点技术,关键时候能够救命。

  跑到了汴水岸边,水还挺深,根本过不去,曹操可不想学习楚霸王,乌江刎颈的傻事他不做,他的理念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是幸亏曹洪找到了一条小船,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这就是曹洪立的第一功,这功劳可大了。

  曹操又逃回了酸枣,不回来还好,回来一看可气坏了。

  所有的大军云集酸枣无事可干,睡觉的睡觉,遛弯的遛弯,就是没有正经研究军事的。

  将领们可就更舒服了,天天小妞陪着,小曲唱着,小酒喝着。

  曹操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

  咱们也不是来参加宴会的呀,我们还有重要任务呢,董卓就在前方,咱们不进攻就得挨打。

  快快快,醒一醒,你们听听我这个办法行不行。

  咱们兵分三路。

  北路军,袁渤海(袁绍)从北边出发,带领你的部队占领孟津。

  南路军,袁术将军,你带领你的人马从南边进攻,驻军丹水,析县,争取拿下武关。

  中路军,其余将领就从大本营酸枣出发,一路向西,直指成皋,占据敖仓,只要把敖仓拿到手,我们就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吃穿用就都不用愁了。

  同时夺取轘辕,太谷,占据有利地势,以便于进可攻退可守。

  


  上边所提到的武关,轘辕,太谷。

  你只要知道一点就行了,这都是一些战略要地,只要占领了这些地方,势力范围就可以达到到这些地方。

  从曹操这个计划来看,是决定把战线推进到洛阳一带。

  由此可见曹操的谋略太深了,能够抓住瞬息万变的机会。因为此时董卓已经把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长安,洛阳城里已经没有了皇上,只有董卓,所以攻占洛阳也无可厚非。如果皇上还在洛阳的话,你看谁敢动一动。你就是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啊!要么说机会难得嘛。

  只要占据了上述地点,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就彻底脱离了董卓的控制,同时向西可以直接威胁三辅(也就是长安周边地区)。

  曹操做完了战略分析和军事安排,紧接着又开始了政治动员工作:

  我们逼近三辅之后,当然不能直接进攻长安,皇上还在里边呢!

  我们只是加固阵地把住关口,和董卓对峙起来,让天下人都看看,我们是来诸恶贼,救皇上的,只要人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是以顺诛逆,然后再和董卓开战,请大家相信我,我们一定会一战而胜。

  现在如果犹犹豫豫失去战机,我们就立马成了一群小丑,当然也会万古流芳,不,不是流芳,是留名,留下万古臭名。

  曹操慷慨激昂的演说结束了。

  大家的表情十分怪异。

  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么大口气,还明目张胆的给领导安排任务了,一边待着去。

  完了,一群蠢猪式的队友。

  曹操失望至极。

  走了,伤自尊心了,跟这些人在一块没有什么好结果,还不如自己扯起旗杆自己干。

  曹操带着夏侯惇曹仁这些兄弟们要单干了。

  也就在这时候,刘岱和桥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起了纷争,刘岱一怒之下竟然把桥瑁给杀了,让他的部下王肱代理东郡太守。

  关东联军至此也土崩瓦解。

  单干是要有资本的,曹操原来的五千兵马早已在荥阳战斗中让徐荣收拾得差不多了,要想东山再起,必须还要募兵。

  到哪儿募兵呢?

  曹洪说了,他跟扬州刺史陈温比较关系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述志令

两汉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精列

两汉 曹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胡行 其二

两汉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