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汉献帝多次谋刺曹操,曹操为何不杀掉刘协?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汉献帝多次谋刺曹操,曹操为何不杀掉刘协?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汉末皇帝刘协,历来被认为是曹操手中的提线木偶,但这个木偶也曾想过剪断束缚自己的绳索,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掌权皇帝,不过时机不太好罢了。

  刘协最大的机会便是董承的衣带诏。董卓死后,东汉的权力出现短暂空白,而这段时期或许才是刘协夺权的最佳机会,但他有个致命缺点——年龄小。

  刘协出生于公元181年,被董卓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不过是一个8岁的幼童。董卓死于192年,刘协才11岁。

  

image


  11岁的孩童,哪怕再聪慧,也不会被大人放在心上,因为他缺少皇帝特意的威严。没有威严,刘协便压不住众多大臣,更别说这时候的汉室皇权威望正处于最底端。没有成年的皇帝,坐不稳皇位。

  刘协需要保护,需要那些有兵有地盘的人的保护,直到成年才有机会。成年意味着可以结婚,而结婚意味联姻,而联姻意味着皇帝刘协有了自己人——外戚。

  曹操迎立刘协之初,远远达不到“挟天子”的地步,双方可以看作一场合作。曹操提供地盘和保护,维持汉室的基本威严,而刘协给曹操一部分“令诸侯”的特权,用现代的话来说——双赢。

  

image


  刘协,或者说刘协拥有的势力握有政治舆论力量,曹操有军事力量,俩人所拥有的,正是彼此最缺少的。沮授曾劝袁绍迎接汉帝刘协,袁绍斟酌一番后,不得不拒绝。

  曹操缺少政治影响,因此才需要迎接刘协,而这一点恰是袁绍不需要的。汉末的四世三公身份,在某方面来说,同皇帝有着一样的号召力。袁绍不需要在自己头上放个皇帝,他本身便等同“皇帝”。

  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两个人荀彧和郭嘉,这两人有个共同经历——先找的袁绍,后才投靠曹操。俩人同袁绍有些接触后,发现袁绍不是什么“明主”,这才找上曹操。换句话说,曹操是袁绍的备胎。

  

image


  假如袁绍稍微给点力,荀彧、郭嘉都会待在河北,而不是前往兖州辅助曹操。这便是袁绍的政治号召力。曹操靠捡袁绍“剩下的”人才。

  曹操将刘协拉上自己的战车,却没法一步登天。曹操要利用刘协的影响力,便没法完全把他当作傀儡,东汉朝廷还要继续运作,仍需要众多大臣的支持,而曹操的权威尚达不到“一言堂”。

  曹操只能一步一步靠近权力中枢。

  天子所在便可看作“司隶”,曹操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掌控司隶,也就是拿下司隶校尉一职。同时,他也许有参与朝政的权力,便有了“录尚书事”。

  

image


  曹操需要不是权力,因为他手中的军队便是他的权力,谁也夺不走,他更需要的是政治地位——三公。单论权力,三公不一定比得上尚书令、录尚书事、侍中等,但贵在地位最高,乃是天子之下第一人(大将军地位不定,时高时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协夺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董承、伏完等外戚,也希望执掌权柄,而这时曹操有北方的大敌袁绍,是刘协等人夺权的最佳时机。

  衣带诏中,董承联合诸多势力,有曹操亲信大将王子服,有亲汉势力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还有勉强算作诸侯的刘备。而衣带诏想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刺杀曹操。只有曹操死掉,“衣带诏”势力才能接收曹操留下的权力空白,以及抵挡曹操余下势力的反扑。

  

image


  衣带诏爆发于建安四年末至建安五年初,这一年的刘协早已成人,汉室对天下仍有一定的威信。若他们谋刺曹操成功,刘协确实有执掌权柄的机会,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面对刘协、董承的谋逆,曹操没有想象中的暴怒,也没有大骂刘协、董承是白眼狼、恩将仇报。他明白谁也抵挡不了权力的诱惑,他最需要想明白下一步怎么走。

  曹操有三种做法,一是杀掉刘协,二是无视刘协,大家一拍两散,三是装作刘协没有参与衣带诏,大家继续合作。

  

image


  杀掉刘协是最过瘾也是最无脑的做法,更别说有前车之鉴了。董卓掌控洛阳后,第一件事便是废杀少帝刘辩。有人说董卓是为了宣示权力,但正是这一步将董卓推向深渊。

  董卓同曹操类似,有军事实力而无政治资本,他没有认识到皇帝是他手中最大的政治筹码。董卓却亲手把他毁掉。仅靠军事手段的势力,没有一个能长久的,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蒙古。

  曹操有远见,有抱负,不会轻易废弃刘协这张王牌,更别说杀掉他了。他将衣带诏的罪过全部归于董承几人,高高祭起屠刀,大肆杀戮。剪除刘协的羽翼后,刘协只是个孤家寡人。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气出唱

两汉 曹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秋胡行·其一

两汉 曹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有南篇

两汉 曹操

南山有大石。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