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赤壁之战或有反转:曹操向东吴献祭八万荆州兵,打的是什么算盘?

赤壁之战或有反转:曹操向东吴献祭八万荆州兵,打的是什么算盘?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曹操合荆州军号称八十余万人(实际为二十余万),兵分两路,进攻孙权刘备。

  曹操的两路兵马:

  一路是陆军,由曹操的主簿赵俨为都督护军、领章陵太守,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及文聘的江夏北部地方部队,总计近四万人,由襄阳沿汉水南下,攻打刘琦、关羽所驻守的夏口(今汉口)。

  另一路水军则由曹操亲自率领,合荆州兵共约十五六万,由江陵顺长江而下,直扑陆口,只要突破陆口,那就再无阻滞;可顺水直捣夏口、樊口,干掉刘备最后的老窝;也可自陆口进入陆水上岸,而经由江南的羊头山(通山)低山丘陵区,再过阳新便可直取孙权水军总部柴桑(今九江)。

  


  针对曹操的两路兵马,周瑜与刘备经商议后作出相应部署。他们也兵分两路。一路由关羽率领其万余水步兵,在夏口以北与曹军且战且退,目的是骚扰并迟滞其进攻,以保障周瑜主力水军侧背之安全。

  另一路则由周瑜三万水军居前、刘备亲领数千精卒在后,由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逆江而上,要赶在曹操之前抵达陆口扎下水寨,封锁陆水,并在此处的赤壁山一带江面上列下船阵,对曹操的水军大部队进行阻击。生死成败,在此一举!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但是很显然,拼水军,曹操的北方兵与荆州兵都拼不过周瑜的江东兵;何况,长江此处的江段,先从西南流向东北,刚刚流过赤壁,就急剧转向正东;顺流而下的曹军,本来速度与机动性占优,但在这儿却将自己的船侧暴露给了江东水军的船头,一则容易被撞偏撞沉,二则也容易被穿插分割,优势一下子变成了极大的劣势。

  另外,在赤壁的上游,江面宽度为1500米左右;赤壁下游,则猛然扩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仅有1100米左右,如同哑铃的手柄,中间急剧收窄,水流的流速自然迅速增大,水流非常湍急;加上长江在此猛然右拐,湍急的水流冲击北岸受阻,对后面形成强力的冲顶。这正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在如此复杂险恶的水情中操纵非机动的传统木船,绝非短期就能练成的本领。这又对长于舟楫的江东水军更有利。

  


  总之,周瑜选择赤壁作为战场,是最大限度放大了自己水军优势。曹操一生纵横天下,偏偏此时选错了对手。长江是周瑜等江东儿郎的地盘,陆地上再强来了也得俯首称臣!

  水战打不赢,想要渡江上岸走陆路也不行,陆口沿江南岸,全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岗,赤壁山山如其名,全是红色的百丈砂岩,如一柄柄利剑,直插云霄,连个爬山的地方都不给你!

  


  曹操傻了,打了两下打不动,最后也只能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乌林镇今属洪湖市,乃云梦泽东部的长江泛滥平原,为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诸水汇归之地,素有“百湖之市”“水乡泽国”之称。这种湿地沼泽地带,乃兵法之中的“圯”地,乃安营扎寨的下下之选。更糟糕的是,由于扎营选址不当,导致了人口过密与卫生问题,使曹军中小规模的瘟疫进一步扩散,曹营每天都有一车一车的尸体运到野外焚烧,触目惊心,无休无止,好似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但曹操又有什么办法呢?长江冲不过去,对岸也上不去,他只能留在乌林,骑虎难下。时值寒冬,长江湿冷,衣服仿佛黏在身上般冻你,冷风仿佛缠在身上般舔你,这是曹操这些北方人从未体验过的折磨。曹军南征之时还是七月盛夏,根本没带御寒衣物,后来虽已想尽办法从当地征收、从后方急运,但终究还是不够,一些身体差的小兵只能自求多福了。

  


  洪湖市卫星地图

  除了冷,还有饿,曹军的粮草,全靠刘表在江陵多年的存粮支撑,必须用辎重船一艘一艘从长江运过来,但随着曹军水战失败,整个长江江面已被周瑜水军控制,江陵的粮船根本运不过来,运来了也得被提前抢走。曹操无奈,只能派人从襄阳等地由陆路调粮过来,但乌林以北的陆路全是湖泽地带,运输极其困难,根本供应不过来,结果曹军的病卒因饥饿而得不到营养恢复,最终竟有超过五成的非战斗减员。也就是说,曹操十万北方兵,还没使孙刘伤一点皮肉,自己反而伤筋动骨只剩了不到五万,再继续相持下去,死的只会更多。而孙刘联军紧靠江夏与江东总部作战,水路由夏口补给,陆路由柴桑补给,补给线比曹操要短上一倍,根本不怕耗下去,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

  “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可见其必败也。”

  


  此时此刻,对面的赤壁一片赤红,红心万丈;这边的乌林一片乌黑,乌云盖顶。一红一黑,衬得曹操压抑如狂。

  事实上,就算黄盖没有诈降,周瑜没有火攻,曹操也撑不了几个月,最后恐怕还得往北方陆路败退(前后的长江航道都已被周瑜水军控制),结局不会有任何改变。而从陆路败退的话,那数千战船总不能留在岸边资敌,曹操恐怕仍得咬咬牙自己放火全烧掉。而那七八万荆州水军也是麻烦,他们当初投降大多是因为被逼无奈,一旦曹操败退威名扫地,他们恐怕转身就会投降旧主刘琦、刘备。

  所以这“火烧赤壁”,曹操其实得感谢周瑜才对。周瑜提前帮曹操下决定,避免了更大损失,还帮忙选时间选风向,出工出力出柴草火油,烧船烧人除后患,简直就是无微不至。

  


  赤壁古战场周瑜塑像

  读史至此,不禁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黄盖以诈降烧船,或许就是曹操主动放进来。如此便正好有台阶退兵,免得骑虎难下,越拖越惨,若让瘟疫继续蔓延,再死几个名将重臣;再加上断粮危机,荆州兵再一哗变,内外夹击,曹军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曹魏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况且此时孙权正趁虚攻打合肥,曹操虽已派了一千虎豹骑前去增援,恐怕还是不够,早点北归去顾好合肥才最重要。

  真相若是如此,赤壁之战的很多疑点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首先,黄盖诈降漏洞百出。黄盖是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少孤家贫,是穷地方的穷人,因董卓之乱随孙坚起兵,跟着他一路南征北战,后来又跟随孙策和孙权,屡立战功,累迁至丹杨都尉,按黄盖的话说,他是孙家的三代老臣,“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之所以投降曹操,只因为曹操人多,所以“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但这讲不通,因为当时曹操水战失利,又士卒饥疫,早已没了当初“治水军八十万”顺江而下的恐怖气势,黄盖这么说,更有点像在灌迷魂汤,根本不能信。况且依三国军制,将士在外征战,家眷都要留在后方做人质,所以三国的降将大多是被逼而降。或是和平时期举家投降,很少有临阵倒戈的例子。就连曹魏的皇亲国戚夏侯霸,降蜀后其子都被流放乐浪(今朝鲜平壤),黄盖若临阵降魏,其后方家属的命运可想而知。一个孙坚时的东吴老将,这么拼为曹操,也不知是图啥?

  所以,曹操对这件事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但既然曹操已怀疑黄盖有诈,为何不在黄盖来降时先派船只前去接应查实,反而通报全军不要阻拦,坐视其冲到近前呢?这完全不似一个多疑奸雄的行事作风。

  还有,黄盖的降船特意用红色篷布盖上装满柴草的船舱,简直就是欲盖弥彰。就算曹操一人秀逗了,曹军那么多谋士、大将,怎会一个都不加防备?

  另外,罗贯中还脑补了一个庞统献连环计的桥段,但在正史中,庞统此时还未登场,更不可能去曹营献计;并且,史书中也从未说过曹操有把自己的船全用铁索连起来,只是说“操军船舰,首尾相接”而已。

  我们想想也知道,曹军有艨艟斗舰数千艘,要把他们连起来得用多少铁索?临时打造怎么可能?而之所以“首尾相接”,只是如前所述,因该地水流情况复杂,曹军驾船技术太差,想要将数千艘船按“停车位”停好也挺难的,乱七八糟挤在一起。但应该说明的是,曹军船队并未真正上环,想要一把火全烧掉是不可能的,后面的船见势不妙完全可以开走。但是,曹操本就有心烧船,所以干脆就坡下驴,“烧其馀船引退”。

  顺便说一下,罗贯中脑补的连环计这个情节,大概是受了朱元璋火烧陈友谅连环船的影响,罗贯中正是元末明初之人,他们大概处在同一时代。

  最后,关于那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一般认为那是周瑜天气预报的功劳。但详细查阅当地气象学资料后发现,赤壁一带的冬天并非偶尔有东风,而是经常有东风,而且非常规律,大概只要冬至过后,太阳开始北移,白天季风从北方南下,遇到神农架高山及赤壁高峻江岸阻挡之后,就会形成冷高压空气,反射成为风力较大的东风。周瑜水军由东而来,虽然是逆流而上,却是顺风而来,所以速度与机动性大大胜过曹军,此时顺风放火,简直不要太爽。所以,在这个东风肆虐的冬天,黄盖突然来降,火攻意图极其明显,曹操不可能看不出来。

  


  诸葛亮借东风雕塑

  况且,赤壁之战曹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未损失一员名将、一位谋士,可见这是早有准备的撤退。而那些“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的荆州水军,其实早已被曹操抛弃。经此役后,曹操十余万大军,十万驻扎在岸边营地的北方兵虽因饥疫折了一半,终归还剩一半;可七八万驻扎在船上的荆州水军则烧溺死殆尽,以至“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的荆州竟变得“荒残不堪,人物殚尽!”悲剧啊!

  对于周瑜来说,派黄盖诈降应该也只是一个战术试探,能成最好,尽快结束战争;不能成的话,周瑜应还有其他后备计划;总之这场战争已经赢定了,只不过战果和时间的差异罢了。至于那可怜的八万荆州兵,东吴既然得不到,周瑜大概也不想留给刘备刘琦吧,所以无所谓了。

  数年后,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也证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既然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当不可能有假,毕竟是两国之间的国书,若是胡说八道,恐徒惹敌国笑柄。

  综上所述,周瑜火烧赤壁,其实是曹操故意让他烧的,目的是避免更大的损失,并借此清理亲刘的荆州兵。曹操不愧是一代奸雄,此壮士断腕之恐怖谋略,简直令人发指。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