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是如何开创华北六朝古都的?

曹操是如何开创华北六朝古都的?

  

  一说起“六朝古都”这一概念,几乎所有人头脑中都只会闪现出一座城市:江苏南京。大概是因为虎踞龙盘、山河形盛之说深入人心;又或是六朝金粉、十里秦淮之艳冠绝当代,最终成就了其“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

  

image


  南有南京,北有邺城

  其实在中华大地上,还有一座位于华北平原,可看作是南京城“镜像”的六朝古都:河北邺城。其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image


  冉魏时间很短,也算是一个...

  这其中最耀眼的一段历史,还要数曹操都邺。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

  草树苍苍夕照开 望随飞鸟到三台

  古邺城即坐落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的三台遗址,现有邺城遗址公园。自春秋齐桓公依管仲建议始置, 直至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后来代北周建立大隋的隋文帝杨坚下令毁废,存续近1300年,位列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紧挨着邯郸和安阳

  

image


  华夏文明发端于中原黄河流域,而华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平原区。这一带大部在汉代属冀州境,直到江南地区在隋唐已降兴起以前,都是河洛之屏蔽,天下之粮仓。素有“沃野千里,民人殷胜,兵优粮足”之誉。

  三国曹魏卢毓作《冀州论》时评价冀州曰:“天下之上国也。…唐虞已来,冀州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宝地。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

  冀州比较对应今天的河北省

  

image


  邺城的“邺”字,源自于黄帝之孙颛顼之后代“大业”(人名)之居住地之意,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为魏地,西门豹治邺时大修水利引漳水溉邺,城市得到首次发展。直至汉末,经由曹魏时期开凿的一系列运河如利漕渠、白马渠等,特别是因北伐需要,开白沟、平虏、泉州三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邗沟、汴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连接起来的由江淮直通北方、南北贯通的运河系统。

  便利的水陆交通加上人口及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很快取代邯郸而成华北第一重镇。

  由于历史早期黄河主要在华北平原上摆荡

  治水当然也是华北城市兴衰的关键因素

  

image


  邺城地理位置尤其优越,为北方沟通河南河北(指广义的黄河南北)、连接山东山西(指广义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冲。

  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邺城在近四百年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云辎万乘 治兵易水

  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自领冀州牧镇邺。

  从事沮授劝袁绍“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附,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绍喜曰:“此吾心也”。

  袁大统领似乎也没有想得很清楚

  

image


  这是与诸葛丞相《隆中对》具有同样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事实上,此提案被袁曹两任霸主皆奉为战略总规划。这份战略计划书中,平定河北四州是克复一统的第一步,而占据邺城,则是平定河北的关键。可见其重要性。

  然而北方四州,并州因太行山而与山东相隔,山东(太行山以东)也并不能以黄河真正的天险,守住黄河必要越过黄河,所以控制兖州就变得相当重要,可使黄河以南四分五裂,再西进河洛,使统一之势不可逆转。

  邺城是冀州的南大门

  是华北与并州(山西)之间的枢纽

  是随时可以南下河洛的基地

  曹操能不为此寝食难安?

  (所以开战之前必须拿掉徐州的刘备)

  

image


  但很可惜,袁绍势力的这个战略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解除了来自华北对中原的威胁。但其实此后,曹操对于到底是继续北上还是南下一直犹豫不定。最终给出战略性建议,坚定曹操下定决心北上平定河朔的关键性人物,是大名鼎鼎的颍川荀彧。

  商业互吹

  

image


  201年九月官渡大胜后,曹操回师许都欲南下荆州,其想法是想乘袁绍新败,乘间隙击讨刘表。荀彧劝阻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纳之,遂下定北伐之决心。

  

image


  但北伐有两大困难:其一是袁氏势力仍然顽固,人多势众,兵精粮足,恐怕不好取胜;其二是官渡之战已经暴露了曹操势力向北方供给后勤的困难,继续北伐恐怕更加难以为继。

  这其中第二条是更重要的。从中原向华北,没有很良好的天然水道,水运不济。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是无法支持长期战争消耗的。

  鉴于此,曹操从北伐伊始,即同步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为围攻袁尚(绍幼子)占据的邺城的需要,于建安九年(204)正月,在淇水入黄河的入口黎阳,用大木枋作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二月,兵临邺城门下,围攻半年有余并决漳水灌邺。就是这样,最后还是靠叛变者献城门,曹操才在八月艰难攻克邺城,由此可见邺城城防之固。

  袁绍死后,袁绍的地盘一分为四相互猜忌

  北方两强格局从此结束

  曹操各个击破只是时间问题

  

image


  205年十月,曹军继续北上,剑指盘踞在清河下游沧州南皮的袁谭(绍长子)。《魏书 武帝纪》裴注载:“讨谭时,川渠水冻,使民锥冰以通船”。可知大军、军粮转运是依托白沟至清河的水运补给线,成功斩杀了袁谭。

  公元205年—207年,曹操开平虏、泉州二渠为下一步北伐乌桓、彻底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做准备。军粮沿水道直达辽西前线。《魏书 武帝纪》载:“三郡乌桓承天下乱,破幽州,…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虏渠,由从洵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

  当年四月曹操率军北上,历经万险,于八月白狼山一战,以千里奔袭之近万轻装骑兵(为保证进军速度,大部骑兵连战甲都未携带)大败乌桓数万大军,并屠乌桓都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斩蹋顿单于遂灭乌桓。

  曹操北伐历次战争示意图

  

image


  袁氏兄弟从乌桓处再次北逃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摄于曹操的军事压力归降,将二人枭首。自此,袁氏一族灰飞烟灭,北伐战争以完胜告终。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拿下北方之后,曹操开始了认真的营建工作,试图将邺城变成己方势力的堂堂都城。

  秦汉时期由于战国数百年战乱,百家争鸣、礼崩乐坏,都城营建未有统一规划;缺少中轴线;宫城大多建于自然地势制高点上且分散排布,比如汉长乐宫与未央宫就平行排列。

  汉长安城

  

image


  而为了弥补自己的不正统地位,曹操对这一次营建工程下了苦功夫,重新回归中国都城营建的上古规制。后世隋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甚至日本多座古都都能看到曹魏邺城的影子。

  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部建春门与西部金明门以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道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心为宫城区,西为苑囿(铜雀园),东为戚里(权贵所居)。

  宫殿区从南到北占据城市中轴线,文昌殿为“天子朝会宾客,享群臣,正大礼之殿。”为外朝正殿。文昌殿东的听政殿做为相府,是常朝,日朝处。鼎盛时,邺城所辖人口近四十万,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北方第一城。

  曹魏邺城

  

image


  邺城最著名的建筑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

  曹操在铜雀园西侧以城墙为基础修筑三台:铜雀台(208年修)、金虎台(210年修)、冰井台(214年修)。三台以可收放式浮桥阁道相连。储有大量战时物资。为肩负军事、游乐双重功能的重要建筑群。

  三台后世想象图及模型图

  

image


  铜雀台建成后,曹操邀百官游赏,命诸子以之作赋。曹植作汉赋经典名篇《铜雀台赋》。摘曰:“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为邺城城建史上一奇观。同时曹操为保障城市用水问题,引漳水经暗道由铜雀台下入城横穿而出。

  献与曹公,以娱晚年

  

image


  邺城特殊的地缘地理属性,决定了其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特殊使命。在魏晋四百年乱世里,无数人据此城而称孤道寡,而在大一统的年代里,这里却成为了被强力压制无人问津的荒败旧都。

  邺城衰落还有更深层次的地理原因:数百年来上游黄土高原由于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恶化,越来越严重的水患限制了邺城的发展空间;后大运河永济渠的开通,邺城更失去了水运枢纽地位,进一步削弱了其发展动能。

  至大隋王朝崛起之时,为了永绝河北割据之后患,隋文帝下令彻底焚毁邺城,将所有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一代名城,就此陨落,退入历史深处。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有南篇

两汉 曹操

南山有大石。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龟虽寿

两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气出唱

两汉 曹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