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汉献帝有没有能力除掉曹操?

汉献帝有没有能力除掉曹操?

  

image


  公元220年,洛阳举行了一场失传已久的仪式:禅让。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迈着颤颤巍巍的步伐,在万众瞩目之下,把皇位禅让给第二代魏王——曹丕。看着高高的封禅台,遥想曾经山呼万岁的盛景,刘协不免一声长叹。无论是不甘还是不舍,这一天终究是来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从此江山易主。刘协,他被废为山阳公,从坐拥万里河山,变成食邑万户。回望在位的31年,他的每一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无论是十常侍之乱,董卓弄权,还是李傕郭氾、韩暹杨奉,抑或是后来的曹丞相,他们每一个都让这个大汉皇位如坐针毡,尊严尽丧。

  

image


  平心而论,刘协,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残暴的末代帝王,但他偏偏就要担负起大汉末帝之名。与其如此落寞的谢幕,如果当年趁机杀掉曹操呢?问题一来了:汉献帝有条件杀曹操吗?还真有。东汉有个制度,就是大将出征之前,必须单独向皇帝辞行,而且这个辞行有“满满的仪式感”!公元197年,曹操要去讨伐军阀张绣,部队集结完毕后,曹操一个人进宫朝见汉献帝。刚踏进宫门,曹操就发现情况不对。只见两路卫兵整整齐齐的站立在道路两侧,手里都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曹操刚要往前走,马上有四名卫兵将他包围在中间;两名卫兵手拿长戟交叉在他的脖子之前,另外两名士兵手拿着钢刀,分别夹住了曹操的左右手,四个人就这样挟持着曹操一路走到了大殿之上。

  

image


  之前的朝见,曹操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待遇。惊魂稍定之后,曹操问汉献帝怎么回事,汉献帝淡淡的回答,自从董卓作乱以后,朝廷纲常礼仪废驰,从今以后,朝廷要恢复大汉旧礼。根据《通典》记载,“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汉朝确实有这样的规定,防止带兵打仗的人对皇帝动手,汉献帝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曹操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又带兵前来,确实可以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但是汉献帝偏偏挑曹操朝见的时候要恢复旧礼,显然另有深意。汉献帝凭借的又是国家的祖传礼仪,既然是老规矩,那曹操自然也没话说。而且,汉献帝即便是个傀儡,可是养几十个宫廷守卫还是可以的,毕竟生逢乱世,万一来个江洋大盗潜入皇宫,那就太不像话了!所以,汉献帝不但有个人武装,而且完全有机会宰掉曹操的脑袋,当球踢。

  

image


  问题二来了:汉献帝想杀曹操吗?可能一开始并不想,起码他从颠沛流离中流浪归来的时候,还不想杀曹操,那个时候,全天下的诸侯都不把他这个皇帝当盘菜,任由他一路从关中流浪到洛阳,正是曹操这样的实权派跳出来支持,他这个皇帝才像个皇帝。但到后来,他却发现,这个曹司空其实也不过是把自己当成招牌和幌子,满朝文武基本都是曹操的人,这个班底里,曹操更像个管事的,他刘协的话,根本没什么人理会。与其说他是皇帝,不如说是个管玉玺的!这种境遇,刘协能甘心吗?公元199年,从他和曹操的一次谈话就可以看出来,他说:“曹司空为国征战,自然是很辛苦。但是这份辛苦到底是不是为我效力,为大汉效忠呢?如果你有心辅佐我,那就拿出点诚意。否则,咱们好聚好散,行吗?”留着汉家天子血统的刘协,不但聪明,而且有尊严,他从内心里并不想当一个傀儡,他仍然希望自己手握权柄,重现汉家辉煌。所以他也很想杀曹操。

  

image


  问题三来了:汉献帝为什么最后也没有这么做?既然有条件、有意愿,那汉献帝却为什么不动手呢?这个答案既简单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杀曹操,只需要培养几个信得过的武士就可以做到,这事并不难。说复杂,是因为杀掉曹操的后果——太严重!第一是后患太大!当年董卓乱政,虽然被王允设计杀死,可结果却是西北军阀彻底失去了约束,东汉王朝几乎被就这帮大兵打成筛子!连汉献帝本人都颠沛流离,差点坟头长草!如果不是李傕、郭汜脑子不好使,汉献帝这辈子可能就要在西北喝风了,他能逃回洛阳,其实完全就是小概率事件。这一次,如果他贸然杀了曹操,曹操的属下,又哪会听他汉献帝的?毕竟,从董卓之乱开始,这个帝国已经没有什么是实实在在握在大汉天子手中的了。这整个朝堂班底几乎都是曹操一手建立的,中原几十万难民也都是曹操一手安置的。可以说从朝堂到民间,基本都是曹家的人,哪还有大汉天子真正的臣民呢?所以,杀掉曹操,根本就是董卓之乱的重演!而且其事态反弹会更加不可控。

  

image


  想起那段在西北喝风的日子,汉献帝真是脑壳都疼。所以,汉献帝不是没想过直接干掉曹操,而实在是风险太大,局面也完全控制不了!其次,杀了曹操能让局面向好发展吗?恐怕真不能!起码相比董卓,曹操要温和可爱太多了!董卓那种粗俗的泥腿子,想杀人就杀人,想灭族就灭族,根本不管什么朝堂重地,什么皇家尊严!曹操就不一样了,起码在礼数上,看起来还是到位的。汉献帝显然很清楚,杀了曹操,难道让袁绍、吕布之流来摘桃子?而他们的水平,还不如曹操,让他们掌权,没准就跟他哥汉少帝一个下场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留着曹操,起码大家面子上还过得去。不就是装孙子嘛,如果最后都是手握重兵的军阀控制朝堂,那跟谁装孙子还不一样嘛?之前的韩暹杨奉不就是例子吗,经常性的发神经,闹矛盾,他这个皇帝又管不住任何一方,只能两边说好话,打圆场!

  

image


  结语观刘协的一生,他很无奈,他这一生都在和命运较量、掰腕子,但命运只是无情的嘲弄了他,任他在天地不仁的洪流中沉浮。尽管生错了时代,尽管早已了无生趣,可是他仍然在无情洪流中的扛着汉家旗号,维护着帝国最后的微光。他是帝王,是仁君,但却生错了时代。相比千年后的金哀帝,或许汉献帝刘协,才更适合那一句“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秋胡行·其一

两汉 曹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