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的“不逊之志”:其称帝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曹操的“不逊之志”:其称帝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image


  

  建安元年(196年),为避免李傕、郭汜二人继续掌控朝政,汉献帝刘协费尽周折东归洛阳。可惜刚出狼穴,又入虎口。同年八月,汉献帝又被曹操迎奉至许都,后者“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了崛起之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扫清袁氏余党,中原十之八九尽入己手,北方霸业的雏形就此奠定。随着权力增长,曹操野心也逐渐滋生。《三国志·周瑜传》载孙权之语:“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可以看到,以孙刘为首的反曹联盟,他们攻讦曹操的手段,便是抓紧“篡汉”这一条不放。东汉士族重名节而轻生死,倘若这一“传言”盖棺定论,曹魏政权的政治、经济都难免会受到影响。

  

image


  建安十五年,文学家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这篇自传文章情深意切、语风真诚,不仅言明了曹操的政治抱负,也对“篡汉言论”作了有力反击。那么曹操心中真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任何“不逊之志”吗?

  一、曹操的“不逊之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或许正如曹操所说,他入仕之初的最终理想,不过是“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即便自己不幸战死,但墓碑上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大字,曹操便已经心满意足了。可随着汉末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争霸之路,曹操的本心也动摇了。

  

image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董卓死,李郭乱,袁绍擅河北而忌帝室,袁术窃,刘表僧,献帝莫能驭,而后曹操之篡志生。”权力,是滋生曹操野望的最大动力。初时,曹操家底不过五千士卒,在荥阳一战中损失殆尽后,他只能依附于袁绍麾下。此时的曹操,何以有“不逊之志”?曹操自领兖州牧,“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攻取徐州击败吕布之后,曾不无得意的对刘备说道:“使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个大州,但曹操依旧不把他放在眼中,足见曹操雄心已经成型。又如《太平御览》注引《魏书》记载:“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昱本名立,太祖及加其上日,更名昱。”泰山封禅,乃帝王之特权,曹操以“日”字加程昱,可见他早有代汉自立之意。

  

image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位魏王。次年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不难看出,曹操虽无帝王之名,但已有皇者之权、帝王之规格。但令人疑惑的是,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迈出最后那一步。曹操向来胆大,那究竟有何原因,能阻碍其称帝呢?二、士族集团是最大阻碍依笔者观点,曹操不敢称帝的最大阻碍,便是士族集团。诚然,曹操率先崛起于中原,士族集团出力颇多。诸如荀彧、毛玠、崔琰、钟繇等一干曹魏名臣,皆是出身世家的清流名士。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与士族集团仍有两大根本矛盾,未曾得到妥善解决。首先,曹操反感东汉名士的清白节操。自东汉奉行经学致仕,儒家思想大行于世。《后汉书·党锢列传》称:“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士族集团重名节而轻生死,以“清议之风”对抗宦官集团。对此,曹操始终表示不满,并数次擅杀名士。

  

image


  曹操自领兖州牧时,曾擅杀名士边让,引得陈宫、张邈等人惊惧。后者趁曹操外出攻打徐州时,将吕布迎为信任兖州牧。这次反叛,让曹操差点失去根据地兖州。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擅杀名士甚至变本加厉,诸如孔融、崔琰、杨修、许攸等人,都惨遭其下狱而死。曹操为何反感清流名士?从思想上看,曹操深受法家、兵家思想熏陶,与儒教理念格格不入。傅玄云:“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为打击“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之风气,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布“唯才是举”令,提拔大批庶族人才,借此打破士族垄断。从出身上看,曹操出身宦官世家,乃大宦官曹腾养孙。东汉中期的党锢之祸,让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水火不容。尽管曹操初入朝堂时,便采取激烈手段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但仍旧有人以此为攻讦手段。官渡之战期间,大才子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文,便称曹操为“阉赘遗丑,本无令德”。正因如此,曹操“进崔琰、毛价、陈群、钟爵之徒,任法课能,矫之以趋于刑名”,导致他与士族集团的矛盾愈发尖锐。

  

image


  其次,拥汉士族曹操称帝强烈反对。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封魏公,欲加九锡之礼。不难发现,曹操此举正是效仿王莽,欲行篡汉之举。对此,曹魏第一谋士荀彧表示强烈反对,“君子爱人以德,不置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曹操心意已决,而荀彧也坚决拥护汉室,最终饮药自绝。除荀彧外,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的毛玠、大名士崔琰等人,也都反对曹操行僭越之举。更有甚者,如董承、耿纪、魏讽等人,直接密谋诛曹,欲采取暴力方式推翻曹操统治。

  另外,夏侯惇曾言:“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可见孙刘未灭,也是阻碍曹操称帝的一个次要原因。然而孙刘也是庶族出身,与士族集团关系不大,在此便不多做探讨了。

  三、效仿文王的无奈之举

  

image


  尽管曹操始终不曾称帝,但他依旧想到了折中之举。《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劝谏曹操称帝,后者却这般答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西周政权的开创者,是为周武王。后者取得天下后,追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曹操言效仿周文王,亦是这般道路。故而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后,便立即将曹操追封为魏武帝。后人感念曹操之霸业,亦称其为魏武。如毛词《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如此一来,曹操也算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了吧。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龟虽寿

两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南篇

两汉 曹操

南山有大石。

秋胡行·其一

两汉 曹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