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攻取汉中后,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

曹操攻取汉中后,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进取汉中。秋七月,至阳平关,汉中太守张鲁不敌,遂败走巴中,又遭刘备率军阻击。无奈之下,张鲁只好投奔曹操。同年十二月,曹操以征西将军夏侯惇、驸马都尉杜袭督汉中,随后便班师回朝。从曹操的战略规划来看,他取汉中,是为攻取益州做准备。因此曹操在攻取益州之后,也应当趁势进攻益州。于是司马懿进言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而另一位谋士刘晔也持相同意见:“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听罢,反而不甚在意,甚至感慨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此时的益州,刚落入刘备之手。曹操一直将刘备视为平生大敌,眼见刘备龙盘巴蜀,他也应当继续进取益州,一鼓作气消灭刘备这个隐患才对。但奇怪的是,曹操进取汉中之后,非但没有进取益州,反而直接返回北方。那么此时的曹操,究竟有什么顾虑呢?一、曹魏内部隐忧的可能性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说刘备攻汉中,并一语点破曹操仓促而回的真相:“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奇怪的是,益州与邺城隔绝千里,蜀地应当没法接收到曹操腹地的消息。那么法正是如何得知曹操内部不稳定呢?

  显然,这只是法正的猜测。但不得不说,法正还真的蒙对了。在曹操返回北方的这两年(即215—217)内,尽管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魏内部出现过叛乱的例子,但从曹操的政治举动中,可得出一个结论:曹魏集团内部,是有着不和谐的声音的。

  纵观曹操的权力之路,笔者也发现一个规律:曹操的政治地位每次得到提升时,曹魏集团内部总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对此,曹操的办法是“杀鸡儆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初定北方,为汉丞相,大儒孔融满门被诛。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平定关中,进爵魏公,谋士荀彧忧愤自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取得汉中,进封魏王,名士崔琰下狱而死。

  


  显而易见,曹操在攻取汉中之后,要按照以往惯例得到再次升迁。但曹魏内部,同样再次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因此曹操仓促返回邺城,便是为了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或许曹操想的是,等他再次出兵将益州平定后,自己便可以打算称帝了。另外,不仅是曹魏腹地可能有问题出现,曹操的另一大外患——江东孙权,也在蠢蠢欲动。早在曹操进攻汉中之时,孙权也趁势发动了第二次合肥之战。尽管张辽在逍遥津一役中表现出色,但曹操仍旧不放心,因为孙权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故而曹操在返回北方之后,也曾亲自到过合肥,并留下夏侯惇领二十六军亲自驻扎。由此可见,曹操对江东颇有防范意识。

  二、曹操进取益州上的劣势

  上文探讨的问题,皆是从客观角度出发。因而不妨再从主观原因考虑,曹操当时倘若进攻益州,会遇到哪些严重阻碍?依笔者观点,曹操放弃进攻益州,可从三点现实原因考虑:其一,降卒问题。曹操平定张鲁时,曾遇到颇多阻力。据《资治通鉴》记载:“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馀里。”听闻曹操来袭,张鲁原打算投降,但他的弟弟却表示反对。张卫战败之后,其谋士阎圃也劝说他退守巴中。

  


  从张卫、阎圃两人表态来看,汉中内部有不少人是反对曹操统治的。因此不排除一个可能,曹操在进攻益州时,会有汉中降卒趁机作乱。倘若如此,曹操又当如何?其二,战术问题。纵观曹操一生作战,他最喜欢用的战术是闪击战。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进攻徐州,不过三月左右;南下荆州,也是轻装前行,只有半年光景;征讨孙权,前后不到七个月。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不擅长持久战,或是他不喜欢持久战。这也是他与刘备在汉中相持一年多,最终决定放弃的一个次要原因。而曹操进攻张鲁时,却花费将近一年时间。倘若他再进去益州,则又是一场持久性战役。其三,兵种问题。曹操喜欢闪击战,得益于他麾下的强大骑兵。在曹魏骑兵之中,既有凉并军事集团(指董卓与吕布)的残余力量,也有辽东、乌桓等地的“天下名骑”,还有曹纯虎豹骑这样的“天下骁锐”。由此可见,曹操能迅速平定中原各地了,离不开这些骑兵的强大机动性与杀伤力。

  


  但曹操若进取益州,他手中的王牌骑兵,则将会失去用武之地。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地势险要,步兵在蜀道行军,都颇费功夫,更别提战马了。君不见,当年界桥一战,公孙瓒麾下的三千白马义从,便是在地势上吃了大亏,从而烟消云散。三、试探不得当即退兵尽管主观、客观原因都在向曹操表明,此时不适合进攻益州,但他还是小做了一次试探。据《资治通鉴》记载:“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可以看到,曹操依旧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蜀地动荡,自己能趁机进攻。为试探刘备实力,曹操还令张颌进军巴西。只可惜,张飞据险而守,从容击败张颌。换个角度来看,倘若张颌当时没有被击退,说不定曹操也会冒险一次。到时鹿死谁手?倒是不可而知。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善哉行 其三

两汉 曹操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薤露

两汉 曹操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猴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猴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