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

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

  乱世出英雄,此话不假。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曹操横空出世。

  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纵观曹操一生,运气确实好到爆;而他又把群雄玩弄于鼓掌,打仗更是将“兵不厌诈”运用得炉火纯青。

  曹操是富三代,祖父是大宦官曹腾。或许你会奇怪,宦官为什么有后代?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的养子。

  曹家很有钱,曹嵩重金求得太尉一职。众所周知,太尉属于三公之一,位高权重。能买下这么大的官衔,可见财力雄厚。

  尽管是宦官之后,曹操却痛恨那些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宦官。

  大宦官张让强占民田,史载“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热血青年曹操看不惯,他持双戟,趁夜潜入张宅行刺,可惜未成功。

  20岁那年,曹操得到推荐,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大约相当于帝都公安局局长。

  顺带提一句,推荐曹操的人叫司马防。司马防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叫司马懿。

  


  总之,曹操从此加入京城朋友圈,结识了一众大咖。

  比如蔡邕,就是制作“焦尾琴”、“柯亭笛”那位,也是蔡文姬她爹。蔡邕和曹操相差二十岁,却成了忘年交。

  再比如乔玄。乔玄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以慧眼识人著称(古文:世名知人)。

  曹操“姿貌短小”,平平无奇,却让乔玄赞不绝口:“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或许曹操身上有种独特气质,吸引了乔玄吧!

  还比如《月旦评》主笔许邵。《月旦评》是东汉时期的现象级人物月刊,每月初一发文,点评当世名士。写久了,许邵阅人无数,看人也越来越准。

  许邵见到曹操以后,预言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另一种说法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你说准不准?

  曹操不愧是治世之能臣。

  前文说到,曹操被举荐为洛阳北部尉。上任伊始,曹操在衙门口悬挂“五色棒”,声称“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古时夜间没有路灯,为了治安,朝廷规定“宵禁”。

  然而,有人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夜里照旧出来溜达。这货仗着自己是蹇硕的叔父,才敢如此肆无忌惮。(蹇硕是宫中大太监,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有权有势,和明代魏忠贤有得一拼。)

  当这货大摇大摆地夜游时,恰好被曹操撞见。曹操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乱棒打死。

  曹操的父亲是宦官养子,曹操却棒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可谓秉公执法。

  曹操棒杀蹇硕叔父之事传开,“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这是20岁曹操的高光时刻。

  


  十年一晃过去,步入而立之年的曹操投身戎马,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称他是“治世之能臣”,一点儿也不为过。

  乱世如山雨欲来。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想发动兵变,将宦官集团从地球上抹去,便召西凉军阀董卓入京勤王。

  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所以曹操劝阻:“诛杀宦官,不过派几个勇士就能办成,何必召董卓来。”

  何进,何进,偏偏听不进。又因为走漏了风声,宦官先下手为强,何进被杀。

  


  曹操、袁绍等人在宫外等候多时,见何进没出来,料定凶多吉少,便杀进宫中,逢宦官便砍。

  左右东汉政局的宦官集团,在此次政变中团灭!

  然而,比宦官集团更可怕的人登场了——董卓。

  董卓进京后,废汉少帝,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的部下无恶不作,“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董卓想要拉拢曹操,就举荐他为骁骑校尉。曹操可不傻,他才不上董卓的贼船呢!于是,曹操更名改姓,走小路逃离洛阳。

  曹操逃到了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士,率先起兵勤王。

  待在陈留期间,曹操混迹于工匠中,和工匠们共同锻造兵戈。结果遭到了故人孙宾硕的嘲讽:“这可不像干大事的人啊!”

  


  那个年代,阶级观念深入人心,而工匠属于末等。在孙宾硕眼里,曹操应该和工匠格格不入才对。

  面对孙宾硕的嘲讽,曹操一笑置之:“能小复能大,何害?”

  既可以用老子的话来诠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节决定成败。凡成大事者,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

  也可以用苏轼的话来诠释: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曹操心中,众生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曹操言出必行。

  他亲手锻造过兵戈,也有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经历;

  他和工匠们打成一片,后来又“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国家不幸诸侯幸,各路诸侯纷纷高举“勤王”大旗,招兵买马,共推袁绍为盟主,组成了讨董联军。

  《三国演义》中号称“十八路诸侯”,其实《三国志》中仅十路。曹操、刘备因为兵微将寡,尚无法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所以不被计入其中。

  当时,刘备籍籍无名。在袁绍的兄弟袁术眼中,刘备不过是织席贩履之辈,何足道哉!

  至于曹操,还算小有名望,且麾下有5000余人。袁绍丢给他一个“行奋武将军”。啥叫“行”?就是“代行”的意思。换言之,曹操是个杂号将军,且未转正。

  


  诸侯们保全实力,按兵不动。兵锋真正和董卓接触过的,仅有三人。

  其一为河内太守王匡,其二为开创江东基业的孙坚,其三便是曹操。

  曹操率军主动出击,寡不敌众而败。他被箭射中,坐骑也负伤。幸亏曹洪把马让给他,才得以杀出重围。

  回到联军大帐后,曹操见各路诸侯“置酒高会”,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气得曹操把剑掷于地上,怒道:“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联军逡(qūn)巡而不敢进,盟主袁绍心想,你董卓可以另立新帝,我就不能吗?

  于是,袁绍打算立刘虞为帝,并找曹操商量这事儿。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撂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后来,有自知之明的刘虞拒绝袁绍,这事儿不了了之。

  曹操为什么离开呢?估计是看透了各路诸侯的虚伪吧!

  离开后不久,曹操收到了一封求救信。

  原来有个叫于毒的头目,率领10万黄巾军围攻东郡,东郡告急。

  曹操立刻挥师救援,击退于毒,解了东郡的燃眉之急。曹操也因为立下战功,升任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

  曹操在顿丘县练兵时,忽闻于毒进犯东武阳。东武阳是治所,失不得。可现在赶过去救援,恐怕来不及。即便赶上,长途跋涉,师劳必疲,绝非上策。

  曹操灵机一动,率军直捣于毒的老巢。

  这招叫啥?围魏救赵!

  于毒慌忙回师来救,这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曹操在其回师路上设好埋伏,一举歼敌。

  曹操又乘胜消灭占据衮(gǔn)州的黄巾军,从此拥有了第一块地盘。

  以衮州为大本营,曹操开始了横扫八荒的戎马一生。

  如其所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短短数年,曹操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降张绣,定刘表,期间发生了无数故事。

  比如打袁术时,曹军一度粮草不济。粮官建议大斗换小斗,类似于今天商贩在秤砣上做手脚。如此一来,积少成多,能节约不少粮食。无奈之下,曹操采用了这一建议。

  然而,士兵很快察觉饭量比以前少了,群情激愤,兵变随时可能发生。情急之下,曹操借粮官项上人头一用,声称粮官贪污克扣粮草,才导致如此。其奸雄本色,可见一斑。

  比如打张绣时,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治军严明,规定“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意思是,如果士兵临阵脱逃,就降罪于其妻子和儿女。

  一方面,曹操用苛法来督战;另一方面,曹操也严格要求军队不扰民,秋毫无犯。

  曹操“尝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意思是,大军路过麦田时,曹操让士兵们牵马步行,小心翼翼地穿过田间小道,以免践踏庄稼。

  有一次,曹操的坐骑受惊,践踏了庄稼。曹操以身作则,按律当自刎谢罪。但是,三军不可一日无帅,他身为主帅,岂能轻生?曹操便说:“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言毕,他割下一綹(liǔ)头发代罚。(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再比如打吕布时,吕布帐下谋士陈宫提议:趁曹军刚入境,师劳必疲,由吕布率铁骑迎头痛击。刚愎自用的吕布,表示我不听、我不听。吕布微微一笑,说:“不如待其来攻,蹙着泗水中。”意思是:不如等曹军来到下邳(吕布大本营),自己再亲率铁骑出击,马踏曹军,把曹军踹入泗水喂鱼。

  吕布低估了曹军的战斗力,等曹军真的兵临下邳时,吕布亲率铁骑出击,作战不利,只得退守下邳。曹军掘开泗水、沂水,水淹下邳。吕布没能把曹军踹入泗水喂鱼,自己反倒成了瓮中鳖。

  还比如打袁绍时,曹军先是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接着,许攸来投奔曹操。曹操连鞋子都顾不上穿,赤脚出来迎客,颇有周公“一沐三握发”的风采。

  也正因为曹操如此礼遇许攸,许攸毫无保留地献上夜袭乌巢的奇策。乌巢是袁军的粮草集合地,曹操采用其策,夜袭乌巢,火烧袁军粮仓。袁军听闻粮仓被烧,不战而溃。

  打败袁绍以后,曹操在袁绍的军帐中发现了堆积如山的信件,其中不少信件的落款,竟是己方阵营将领。

  于是,曹操召集诸将。诸将中不少人诚惶诚恐,他们曾和袁绍私通,担心曹操治罪。

  孰料曹操当众把所有信件掷入火堆。

  “袁绍强大之时,孤尚且不能自保,何况诸君呢?”

  曹操不愧是曹操,一句话消解了诸将的心结。试想,倘若曹操彻查一番,得牵连多少人啊?而这些人,几乎都是人才!如果统统治罪,曹操的人才库势必损失惨重。

  曹操没有拆阅信件,付之一炬,就是担心看过以后,对某些人才心存芥蒂,再无法做到“用人不疑”。

  为了彻底肃清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北征乌桓。倘若和乌桓刚正面,即便获胜,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曹操决定抄小路偷袭乌桓。正所谓“兵不厌诈”,曹操一面假装撤军,一面悄咪咪地派大军走小路。

  果然,乌桓以为曹军撤走了,不加防备,被从天而降的曹军杀得措手不及。

  曹操不仅擅长带兵打仗,而且“登高必赋”,写得一手好诗。

  平定乌桓之后,曹操在返程途中,登高眺望,眼前是星辰大海。洪波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曹操数着浪花一朵朵,那首《观沧海》倏忽钻入了脑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千百年后,读来仍觉慷慨激昂。

  人在得志时,写出来的文字总是气吞山河的。不久后,曹操南下荆州,荆州刺史刘琮(cóng)投降。

  曹操还想劝降盘据江东的孙权,便修书一封: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千百年后,仍觉一股王霸之气扑面而来。

  


  孙权拒不投降,曹操便率数十万水师南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曹操伫立船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遂有了那首千古传诵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擅长写慷慨激昂的雄主诗,却也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类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句,比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早了五百多年!

  将军本色是诗人!

  公元208年,在赤壁俨如白昼的火光中,曹操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这场大火,把曹操的几十万水师烧得灰飞烟灭。折戟沉沙的曹操逃回北方,再无力统一天下。

  


  曹操的前半生直线上升,堪比牛市;后半生却直线下滑,堪比股灾。先是输掉了汉中争夺战,然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儿迁都。

  就在天下人私下议论“曹操老矣”的时候,曹操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内心os”或许是:如果上天再借五百年,我一定扫清六合,还百姓一个太平天下!

  

  某年,匈奴使者来访。垂垂老矣的曹操,觉得自己“姿貌短小”,有损大国尊严。于是,他请来美男子崔琰假扮自己,自己则站立崔琰身后,充当侍卫。

  匈奴使者归去,说:“魏王仪表堂堂,但魏王身后的侍卫,才是真英雄啊!”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有南篇

两汉 曹操

南山有大石。

董逃歌词

两汉 曹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述志令

两汉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秋胡行 其二

两汉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