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击败袁氏、扫平乌桓的曹操为何拿不下荆州?

击败袁氏、扫平乌桓的曹操为何拿不下荆州?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给孙权来了这么一封气势磅礴的信,这封信的意思很明确,要么战要么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image

  收到信的孙权阵营顿时如炸了锅一般,以元老重臣张昭为首的大多数文武官员纷纷主张投降。手下的这样表现让孙权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孙权自己当然是不想投降的。江东孙氏一门均为英豪,孙权后来更是被誉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其雄才大略。他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采纳周瑜的建议,拒绝了向以曹操为代表的朝廷送人质,表达了他不甘雌伏的态度。可如今的形势对于孙权而言却太过于严峻,使得即便身为英豪的孙权也不得不“内怀犹豫”,在拼死一战与投降之间迟迟下不了决定。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孙权

  孙权之所以如今进退两难,起因主要是荆州这片土地的归属。

  荆州是一块重要的地方,它是古九州之一,也是汉朝初期13个州之一,包括了现在湖北、湖南(湖南也被称为荆南)、河南南阳地区、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主要在汉水流域,及长江中游。有襄阳,南阳,江陵,桂阳,江夏等郡。看了汉末地图我们可以知道,荆州基本上处于全国的正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可威胁许都,东可进击吴、会,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曹操在彻底平定袁氏一族,又扫平北方乌桓族之后,便把主意打到了荆州的身上。

  此时北方在经过大战后人口凋敝,而荆州大规模的战乱相对少了许多,人民比较富庶,因此曹操迫切地期望拿下荆州,来充实自己的实力进而统一全国。荆州是块好地方,不但曹操想要,并为枭雄的刘备和孙权也都想要。

  孙权此时的地盘在江东,汉代的江东地区不同于后世的繁华,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不但人口较少,境内难以管辖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因此也迫切地需要夺取荆州,这样不但能够充实本身的实力,更能将长江防线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甚至以荆州作为跳板北伐夺得中原。

  此时作为“天下英雄”之一的刘备更是栖身在荆州刘表的帐下,作为刘表抗曹的先锋。在建安十二年冬(公元207年),刘备终于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智囊——诸葛亮。在被后世传为经典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中,诸葛亮明确地提出了占据荆州,以此为基地与曹操一争高低的策略。

  荆州这么一块肥肉,能占有它的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身为荆州刺史的刘表,论身份,他既是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的后裔,更是“党人之祸”中的“八俊”(党人其实是东汉末对抗宦官的清流们,当时最出名的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君”是宗师,“俊”是精英,“顾”是道德楷模,“及”是能为人表率,是人们可以效仿的对象,“厨”是乐善好施,能以钱财救人)之一,是实实在在的海内名士。论能力,他在荆州大小势力蜂起割据之时,单骑入荆州,利用鸿门宴一举削平宗社割据势力,平定了荆州,可谓是一时的俊杰。

  可是他这个俊杰比起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天下枭雄来说却又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他内不能发掘荆襄之地的大量人才,又受制于豪强大族,致使二子争位埋下了内斗的祸根;外不能审时度势,一味地偏安自保,导致部属离心,纷纷与曹操暗通款曲,最终造成了荆州的不战而降。因此荆州此地的归属最终决定了曹、孙、刘三家争霸天下的走势,而赤壁大战则是其中的转折点。

  抢占荆州

  面对荆州,最先动手的当属孙权。在哥哥孙策被刺杀后,孙权以未及弱冠的年纪成功地整合江东势力,接着便三征江夏,击杀江夏太守黄祖,成功地占据了荆州江夏郡的东部。

  对于孙权咄咄逼人的攻势,曹操自然不会坐视。因此在建安十三年正月征讨乌桓胜利之后,曹操便在邺城疏通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对荆州作战。后来西边的威胁马腾胁迫入了许都,曹操就开始了对荆州的全面作战。

  作战计划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明里攻击之前双方拉锯多次的南阳郡,暗地里秘密向荆州腹地突袭,期望打刘表一个措手不及。刘表此时也知道荆州目前是四面楚歌,因此并没有中计,而是干脆放弃了南阳,收缩兵力,依托樊城和汉水,重点防御以襄阳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待相持中将曹军削弱到疲惫后展开反攻,以确保荆州。其部署是:令刘备从新野撤到樊城(今属湖北襄樊)驻防,保卫一水之隔的襄阳,以江陵为后方基地,储备大量军用物资,支援前线。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67岁的刘表还来不及指挥保卫荆州之战,就在八月病死了。刘表死后,二子争位,大臣分派,矛盾彻底爆发,荆州陷入了分裂之中。即位的刘琮无能,又被世家大族所左右,很快便向曹操竖起了白旗。

  此时刘备尚蒙在鼓里,发觉情况不对则为时已晚,曹军距樊城仅一天的路程,俗话说“铁打的襄阳泥作的樊城”,以樊城作基地对抗曹操的兵锋无疑是死路一条,刘备不得已,只能仓惶撤往江陵。沿途十万军民追随刘备不肯降曹,但却被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日夜急行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一举击溃。猛张飞拼死断后,以二十骑吓退曹军,赵云身负阿斗,乱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关羽船队的接应下退至夏口(今湖北汉口)。

  在荆州的迅速获胜,使得曹操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此时曹军全面收编了刘表的军队,并占有了荆州的绝大部分地区,这时候远在益州的刘璋都开始接受曹操征调兵役、力役的命令,可以说已经处在了统一的前夕。

  对于曹操的行动,孙权这边当然不会听之任之,早在刘表去世之后,鲁肃就被孙权派到了荆州,借吊丧之名行侦察之实。如果荆州能够团结一致对外的话,那么就与之结盟共抗曹操。如果他们离心离德那就坚决出兵将荆州吃下来。

  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鲁肃刚刚到荆州地界,荆州就已被曹操轻松拿下。原本可以坐山观虎斗的孙权,势力一下子被推到了风高浪尖,变成了曹操下一步要征讨的主要敌人。鲁肃实在是一个有大才干的人,他眼见计划已经不再可行,而曹军实力庞大,于是当机立断联络上刘备,商量两家结盟事宜,于是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全权特使前往江东。

  孙刘签署合作合同

  诸葛亮去江东之时,恰恰是孙权接到曹操战书的时候,当时刘备落魄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鲁肃说:“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可见刘备之窘迫。

  近来有很多言论质疑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地位,其实仅凭诸葛亮成功利用激将法游说孙权抗曹,并将原本属于投靠江东的刘备方变成了平等的军事结盟,诸葛亮便功莫大焉,可以说对于刘备势力有再造之功。而孙权在鲁肃、周瑜的支持下也坚定了抗曹的信心,开始兵发长江,孙刘联军五万与曹操抗衡。

  曹操这边志得意满,想要一鼓作气将江东拿下,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不利因素。当时周瑜分析的时候就指出曹操必败的四大因素:一是曹操还有关西马超韩遂的威胁,有后顾之忧;二是以短击长,在水面上交锋不是北方士兵的长处;三是天气奇冷,曹军战马没有草料;四是水土不服,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必然疾病丛生。

  曹操是公认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不利因素会没看出来么?当然不是。当时曹操阵营就有程昱准确预料到了孙刘会联盟,贾诩更是提出了先稳定荆州的正确策略,最终这些建议未能被采纳,原因是曹操感觉到时不我待了。

  曹操在北征乌桓之后已经54岁,他当时的名篇《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诗明显地可以看出曹操感觉到了自己的衰老。因此贾诩的策略虽然完美,但是曹操等不起。此外即便继续南征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其实在实力对比上来说,依然是曹操占优,曹操相信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成功统一,因此最终作出了令他遗憾终生的决定。

  曹操在占领江陵之后获得了刘表的大量军资,其中包括了荆州的大部分战船,因此于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继续南下乌林,准备渡江消灭刘备。此时曹军的兵力基本上是十几万本部兵马,加上投降的七八万荆州军,总计二十万左右,当然在赤壁的一线战场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曹操布置了相当数量的军队稳定后方荆州局面:

image

  电影《赤壁》截图

  以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部署于汝颖和淮水之间,负责保卫许都,安定翼侧合肥局势。以章陵太守(治今湖北枣阳南)赵俨,调任都督护军,监护上述七军。

  以曹洪、乐进镇守襄阳,徐晃镇守樊城,乐进、徐晃并负责歼灭和招降襄樊附近各县不服从的地方割据势力。

  以荆州降将文聘为江夏太守,率所典北方兵,驻在沔水入江处的石阳(今湖北应城东南40公里)安定并保卫郡境,防御敌军可能沿沔水北上骚扰后方襄阳。

  因此,与孙刘联军正面交锋的其实只有十余万人。而孙刘联盟的总兵力,则是周瑜程普率领的三万水军加上刘备与刘琦的两万水陆军。

  打人变成挨打

  也许是天意使然,一般在春夏比较多发的疫病却在冬季就开始出现,今人考证非常有可能是血吸虫病,因此曹军士气大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军在赤壁的江面上与周瑜逆流而上的三万江东水军爆发了第一次接触战。(赤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此场接触战到底如何打的,并无史书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后人只能对此进行一些猜想。在长江水面之上,大型的楼船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江面不比大海,水面狭窄,而楼船船体过大,楼层也高,又不容易转向,还容易翻覆,因此数量不会很多,作战主力应该是以艨艟、斗舰之类的中小型船只为主。因此,重型的投石机便不能装备在船上,作战方式以冲撞,跳帮肉搏,或是弓弩对射为主。而江东水军惯于操舟弄船,无论是操纵船只冲撞,还是在摇晃的船体上射击、肉搏,均有极大的优势。此时正值隆冬,江水寒冷,给北方的曹军更增加了适应的困难性,于是接触之下便被击败。

image

  此战完全暴露了北方军不惯于水战的弱点,这使得曹操只能将战船用铁索连接以保证稳定性,退军乌林以水陆大寨与孙刘联军相持。

  连环战船使得士兵在船上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如此曹军兵力上的优势将完全发挥出来,这给了江东军非常大的威胁。但也有利必有弊,这种将船只搞成水上平台的方式增强了稳定性,但却成了一个很好的靶子,给了江东军大规模火攻的机会,因此为后世所称道的黄盖诈降于焉上演。

  曹操自信稳操胜券,也知道江东绝大多数大臣均主张投降,因此戒备松懈。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船10艘,满载薪草,灌注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竖军旗,乘东南风扬帆疾驶曹军水寨,余船跟进。船上水军齐呼投降,曹军将士争相观望,黄盖待船队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薪草,水军换乘小船退走。

  火船乘风闯人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并延及岸上营寨。黄盖此计虽然抓住了曹操的心理,但是危险性依然极大,黄盖本人就在曹军的反击中中箭落水,被自己人救起之后却没能认出,此时黄盖在冰冷的江水中冻得已经奄奄一息,要不是用最后一口气叫住了韩当,也就死在赤壁之战中了。

  周瑜见火起,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在黄盖船队后面,擂鼓大进,刘备军也从北岸向乌林前进。孙、刘联军在乌林与曹军展开主力对决。此时曹军军中病疫已然暴发,战斗力大为降低,加上孙刘联军突袭成功,军中混乱,而新降的荆州兵兵无斗志,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在水陆夹攻之下溃败。

  电影《赤壁》截图,孙刘联军进攻曹操陆营

  曹操只得率军撤退,陆军主力随他从华容道向江陵撤退,从乌林到江陵,起点60里的乌林路段和终点160里的江陵路段,地势高爽易行。中段80里,为经华容县东境的云梦泽沼泽区,通行条件恶劣。

  云梦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湖,全盛时的水面总面积达26000平方公里,如今的洞庭湖便是其遗迹。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在江北的部分成为沼泽地带,而曹操要通行的便是这里。

  曹军在此路段上,有时遇到沼泽区水汽形成的大雾,迷失道路;有时则道路泥泞不通;天又刮着大风,曹操令所有瘦弱兵士背草填路,填路兵士往往被潮涌般冲过来的撤退人马践踏,陷进污泥。大军在作出很大牺牲情况下,通过了这一困难路段。曹军没有被烧的船只为另一路,沿江逆流而上,到达巴丘(今湖南岳阳南附近)时,病疫更加严重,被迫在湖中小洲(后称曹公洲)把这些劫余船只自行烧毁。撤退中,曹军又发生粮荒,兵士挨饿,加上流行病,精锐死亡大半。

image

  曹操很伤心

  就赤壁大战的过程而言,被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火攻,其实所起的并非主要作用,真正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大规模的疫病。这一点从孙刘两军与后方留守的未感染疫病的曹军交手当中可以看出,赤壁获胜之后,江东军的攻势并未摧枯拉朽,攻打江陵就足足打了一年有余,进攻合肥更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美名。之后曹操更是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此战孙刘两军能够获胜实在可谓是天意。

  赤壁大战大获全胜之后,孙权经过鲁肃的力谏,终于同意将荆州借给刘备,史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此时曹操知道,被他誉为“当世英雄”的刘备得到荆州后如龙游大海,天下三分的局势终于无法避免。正所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善哉行 其二

两汉 曹操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谣俗词

两汉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度关山

两汉 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之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