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她是天下第一才女,曹操暗恋了40年:才女多情,奈何岁月负美人

她是天下第一才女,曹操暗恋了40年:才女多情,奈何岁月负美人

  


  有了万里江山,需要和心爱的人分享。

  历史上有四大美女,还有四大名琴。

  大约1800年前,有一个被朝廷通缉的老人,隐居会稽山。

  一天, 无事,老人把七弦琴拿出来,正弹得兴起,弦断了一根。

  一个女孩正在隔壁玩耍,她说:“第二根弦断了。”

  老人不以为意,觉得小姑娘只不过是瞎蒙而已。

  他故意又弄断了一根琴弦,小姑娘又说:“第四根弦断了。”

  弹琴的老人叫蔡邕,东汉末年朝野皆知的名儒泰斗。

  他弹琴叫焦尾琴,中国历史四大名琴之一。

  隔壁玩耍的女孩是他的长女蔡昭姬,西晋以后为避讳司马昭,史称蔡文姬。

  当时六岁,《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说的就是这件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蔡邕在东汉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博学和人才。

  他家就像图书馆,藏有古书典籍4000多卷。

  他有两大绝技:书法和弹琴。

  五湖四海,凡是有点门道的人,都削尖了脑袋投到他门下做个弟子,学不到真才实学,有个名头镀层金也好。

  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到了蔡邕门下。

  只不过曹操本身不是凡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和蔡邕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曹操在蔡府出入的时候,蔡家有女初长成,蔡文姬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

  她的梦想是嫁一个能安邦定国的大英雄。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但他比蔡文姬大了22岁。

  蔡文姬一直尊称为“曹公”。

  


  在真爱面前,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但在曹操和蔡文姬之间,就成了问题。

  因为蔡文姬是堂堂蔡邕的女儿,是琴棋诗书无一不通,天下无人不知的才女。

  她的婚事,天下人都看着。

  她不好随随便便把自己打发给一个大自己22岁,已有家室的小老头子。

  曹操也不好随随便便去讨这样一个女子去做小妾。

  纵然他们自己不在乎,但是天下人热心地帮忙在乎。

  恰恰曹操又是个自卑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容貌。

  后来曹操做了魏王,皇帝成了傀儡,他成了天下的实际掌控者。

  匈奴有使者来,曹操还是觉得自己长得太磕碜,丢人。

  就让别人穿上自己的衣服冒充魏王接待使者,自己拿把刀站在座位旁边假装侍卫。

  


  一个有一分自卑的人,在心爱的人面前,就会自卑十分。

  其实曹操很好色,尤其喜欢把有夫之妇弄上自己的床。

  讨伐张绣的时候,张绣本来已经投降。

  曹操非得要去勾搭他叔父的小妾。

  结果把张绣气得半夜三更带兵要来杀曹操,最终曹操最钟爱的大儿子曹昂、得力大将典韦惨死。

  曹操并没有吸取教训,以后见到谁家有好看的小媳妇儿,他都照睡不误。

  但就是这样一个曹操,自始至终对蔡文姬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和礼节。

  因为蔡文姬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色”,而是一生的爱。

  就这样,曹操和蔡文姬两个人,谁都不好说,也不敢说。

  他们一生,注定错过了。

  


  第一次送心爱的女人上花轿。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骨气和毛病。

  蔡邕就是这样。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大气都不敢出。

  但蔡邕不仅敢喘大气,还敢大声说刻薄的话。

  一天, 皇帝问蔡邕,朕的江山社稷,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啊?

  蔡邕回答说,是因为有一群公鸡变成了母鸡,在陛下周围作妖。

  宦官们找了个理由要杀他。

  求情的人太多,就关进了大牢。

  后来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的蔡邕带着一对儿女逃到了会稽山。

  一天, 一个农妇正在煮饭。

  蔡邕听到柴在灶膛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

  蔡邕跑过去,把正在烧的柴拖出来,找来一盆水浇灭了,嘴里还不停的嘟囔:“可惜,可惜!”

  农妇一家,觉得遇到了神经病。

  蔡邕把烧了一半的木柴拿回家,经过一番劈砍、打磨、雕琢,做成了一把七弦古琴。

  弹出来的曲子,有如天籁。

  原来那不是普通的木柴,而是质地很好的梧桐树。

  因为琴的尾部残留有烧焦的痕迹,因此叫做“焦尾琴”,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神器。

  像江湖兵器谱上的小李飞刀,无人不晓。

  也有正是这把琴,后来陪伴蔡文姬走过了黄河,走过了草原,走过了大漠,走过了漫长的一生。

  还是这把琴,它弹出的曲调,成了萦绕在曹操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情歌。

  它也是蔡文姬后半生关于父亲、关于幸福、关于回忆的唯一可实实在在能触及的东西。

  


  世事风云变幻。

  董卓控制了皇帝,保持了朝政。

  曹操逃出了洛阳,在青州偷偷练兵,准备造反。

  董卓摆出求贤若渴的样子。

  而天下最大的才,当然是蔡邕。

  蔡邕不肯出山,董卓就以灭他九族相要挟。

  蔡邕只好把妻儿和4000多卷藏书留在老家,独自一个人去见董卓。

  蔡文姬可能想不到,自己和父亲这一别,就是永诀。

  三天之内,董卓将他连升三级,平步青云。

  得到了父亲,董卓还要得到女儿。

  他逼迫蔡邕将蔡文姬嫁给自己。

  蔡邕没办法,只好派了个人给曹操送信,让他帮忙。

  信上说,让曹操赶紧给蔡文姬找个婆家,实在没有合适的人,就这个送信的人也可以。

  接到信,曹操首先在脑海里浮现的是自己在蔡府时,蔡文姬弹琴、写字、读书、作诗的样子。

  其实,他觉得,自己就是不错的人选。

  此时的他,手握重兵,起码有能力护她周全。

  


  曹操去蔡府老宅找蔡文姬。

  蔡文姬欢呼雀跃,拉着曹操去听自己新谱的琴曲。

  那首曲子叫《二月》,从她的手下,从焦尾琴上弹出来,春意盎然,曹操醉了。

  蔡文姬请曹操也弹一曲,他的琴声里有千军万马,有万里江山,有战鼓铮铮,有号角齐鸣,蔡文姬也听得醉了。

  曹操说明来意。

  并指着站在不远处的那个送信的人介绍说,他叫卫宁,是名将卫青的后人,也是你父亲的学生。

  出身显赫,年轻有为。

  你看合适吗?

  此时的蔡文姬心里有怨。

  她怨曹操,不明白自己的一颗心;她更怨曹操,将一个陌生的男子介绍给自己。

  但出自少女特有的反叛和倔强,她只是赌气一样冷冷地说:“一切全凭曹公安排。”

  曹操的心抽了一下,很疼。

  他在想,果然啊,你答应了啊。

  他也赌气一样很开心地说:“那就好,那就好。”

  曹操开始着手准备蔡文姬的婚事。

  一切从速,但不能从简。

  他派兵截杀了董卓迎亲的队伍,自己掏腰包筹备丰厚的嫁妆,亲自挑选精兵护送蔡文姬出嫁。

  曹操第一次,将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了花轿,嫁给了别人。

  此时的蔡文姬,16岁,二八妙龄。

  此时的曹操可能不会想到,同样是蔡文姬,同样的事情,自己还会做第二次。

  


  12年的思念。风云再变幻。

  京城,董卓被杀,蔡邕受到牵连,也被杀。

  丈夫卫宁本来就体弱多病,随后也去世了。

  丧父和丧夫,同时降临在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头上。

  结婚以后,蔡文姬一直没能生下孩子,已经引起了婆婆的不满。

  现在更是坚信是蔡文姬克死了自己的儿子。

  她要杀死蔡文姬,为儿子陪葬。

  蔡文姬偷偷逃回了娘家。

  但这并没有摆脱等待着她的厄运。

  匈奴南下,趁火打劫。

  遇到粮食、牲畜,就抢;遇到男人就杀,把人头挂在马头两边;遇到女人,就掳回去做奴隶,生儿育女。

  蔡文姬和许多女人一起,被绳索捆绑着双手,连成一串一串,押送着离开中原,淌过黄河,走入草原,走进大漠。

  一路上,身边的女人一次又一次被轮奸,又一个又一个病死、饿死、冻死。

  后来蔡文姬在《悲愤诗》里这样描述这段经历: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但蔡文姬逃过一劫。

  因为她是蔡文姬。

  即使野蛮如匈奴,他们也知道蔡邕,知道焦尾琴,更知道蔡文姬。

  匈奴士兵将抓住蔡文姬的消息一级一级报上去,直到单于。

  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名声,还有她如生命一样珍爱随身携带的焦尾琴,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没有人敢随便动她,直到被送进左贤王,未来单于继承人的大帐里。

  在随后的12年里,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在这12年里,曹操做了丞相,成了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控制了中国一半的疆土。

  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需要有个心爱的女人来分享这份荣耀。

  他没有忘记蔡文姬。

  


  如果她不是蔡文姬。人老了,容易怀旧。

  有了万里江山,需要和心爱的人分享。

  年近花甲的曹操,决定要把蔡文姬接回中原。

  当然,他有非常正当的理由,他说自己和蔡邕关系好,同情他没有子嗣,所以要把蔡文姬接回来。

  当真是这样吗?

  那可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战乱年代,断子绝孙的千千万万,他为何偏偏如此在意蔡家?

  只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心里忘不了蔡文姬。

  曹操派使者,带着无数的金银珠宝,去接蔡文姬。

  临行前,他再三叮嘱,要不惜一切代价。

  和蔡文姬一起被匈奴掳走的女人千千万,只要她们还活着一天,就日日夜夜盼着能够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

  但无一例外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除了蔡文姬。

  


  接她回家使臣就在大帐外,等她启程。

  虽然这一刻,她曾经无数次盼望,但真到了,她又很纠结。

  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里已经是她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她跪在单于的面前,苦苦哀求,能否让她把孩子带回中原,哪怕是带走一个也可以。

  单于冷冷地告诉她绝对不可能。

  她能够不回去吗?

  也绝对不可能。

  因为她不止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还是蔡文姬,名满天下的才女,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即使她自己不走,匈奴赶也要把她赶回去,汉朝抢也把她抢回去。

  接回她,是大汉朝的颜面。

  而匈奴必须给这个面子,除非愿意打仗。

  如果她不是蔡文姬,她也许会像其他被掳走的女人一样,终老在大漠之中,就不用承受和亲生骨肉的生离。

  但她是蔡文姬,就没有自主的权利。

  她这一生,命运压根就没过她自主的机会。

  


  再送心爱的女人上花轿。曹操又见到了蔡文姬。

  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参观自己修建的铜雀台。

  第二件事就是再为她找个男人。

  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近六十,贵为丞相,马上就要被封为魏王。

  此时的蔡文姬已经年近不惑,经历了两次婚姻,在遥远的匈奴有两个儿子。

  在曹操的余生里,他可以天天和蔡文姬相见,但两个人的距离也从来不曾如此遥远。

  他俩永远没有可能了。

  曹操能做的,就是再一次亲自出马,为蔡文姬找个可靠的男人。

  


  人选很快锁定。

  他叫董祀,一个小小的屯田都尉,丧妻,无子。

  最重要的是人木讷、老实。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董祀都配不上蔡文姬。

  两人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强行促成的。

  董祀完全是屈服于曹操的权威。

  而蔡文姬则恐怕和当时嫁给卫宁的心境一样,“全屏曹公安排”。

  曹操的目的也很简单,故意找个配不上蔡文姬的人,那样能让她少受些委屈。

  毕竟在1800年前,一个人老珠黄,有过几次婚姻的女人,即使她是蔡文姬,恐怕也难不受人嫌弃。

  董祀刚好不会嫌弃蔡文姬。

  他没有那个资格,也没那个胆量。

  只有这样,曹操才能放心。

  


  爱、痴、怨、念。回到中原的蔡文姬继承父亲的志向,开始修史,整理典籍。

  她回到蔡家老屋,想再看看父亲的藏书。

  然而,她只看到一片荒草地,连断壁残垣都没有了。

  当地的老人告诉她,军队将所有的书籍都当柴禾烧了,煮饭吃了。

  只有一位私塾先生从火堆里抢回了两块残缺的竹简。

  后来蔡文姬找到这位私塾先生,两块残片上分别是《离骚》和《论语》上的一句话。

  4000多卷藏书,付之一炬,就剩了这么两句话。

  在曹操的要求下,蔡文姬凭借自己的记忆,默写还原了400多篇。

  本来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也不错。

  但偏偏命运喜欢开玩笑。

  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了死罪,做出判罚的正是曹操本人。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外面下着大雪。

  蔡文姬披散着头发,穿着单衣,赤着脚,迎着风,走在雪地里。

  她来到曹丞相府门外,跪在雪地里,求曹操见她。

  曹操对参加宴会的文武百官说:“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就在门外,我今天让你们见识见识当今天下第一才女。”

  蔡文姬跪在曹操面前,求他饶董祀一命。

  她哀婉凄楚地讲述这么多年自己所遭受的苦楚和磨难,陈述自己对拥有平静生活的渴望,乞求曹操成全她,让她安安静静度过余生。

  史书这样记载蔡文姬的话:“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蔡文姬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当然也打动了曹操。

  曹操说:“你实在是值得同情。只是董祀定罪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如何是好?”

  蔡文姬回答说:“曹公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的宝马,曹公的军营里有成千上万的勇士。您何必吝惜一人一骑,去把文书追回来,救一个人活生生的性命呢?”

  曹操立马派人追回了文书,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董祀犯了什么罪,历史上没有记载。

  曹操为什么判了他死刑,又赦免他,却值得深究。

  事实上,曹操是一个军令如山,说一不二的人。

  虽然赦免董祀,好像是百官乞求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蔡文姬。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善哉行 其三

两汉 曹操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两汉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