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岑参(一)
唐代的边塞诗根据创作情况,可分想象和写实两大类。前者是诗人未去过边塞、靠想象创作;后者是诗人根据边塞生活的切实体验而成。岑参的边塞诗属于后者。他不仅两次去过边塞,在北地生活近六年,还五次入幕府,可以算“军旅诗人”。但他的兴趣和志向却不在戎马。
▲清 华喦《天山积雪图》
岑参(约717-约769),祖籍南阳(位于今河南)。他从曾祖父辈,三位长辈担任过唐朝的宰相。在岑参出生之前,家族却已惨遭巨变。一位长辈因公开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腰斩于东市,五个儿子同时被赐死,祖坟被掘。另一位长辈在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中站错了队,玄宗继位后被杀,籍没其家,株连其亲。
株连,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家族其他人受到牵连。最严重的处罚是株连九族,即包括犯罪者的家族、母亲的家族、妻子的家族等众多亲属。历史上株连最严重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株连十族”,连同方孝孺的一些学生也被追杀,罹难者达八百余人。
岑参自幼丧父,依靠兄长教导,十五岁去嵩阳山隐居读书,二十岁学成出山,入长安、洛阳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闻达。十年后终于进士及第,却仅被授以九品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责是看管兵器。
▲ 唐朝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前部
面对苍凉的现实,岑参没有沉沦,他又去尝试幕府之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理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另辟蹊径、脱颖而出。749-751年间,岑参随高仙芝出征安西。高仙芝回朝后,幕府解散,岑参赋闲在家。三年后,岑参又随封长清去北疆。安史之乱爆发后,封长清被调回朝廷对抗安禄山,潼关失守后与高仙芝同被处死。“岑参也只得回朝,去了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
岑参回到凤翔后,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担任了七品上的右补阙,两年后升为从六品上的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和国家大事。这两个官职都能紧密地围绕着皇帝左右,深得岑参之喜,他很满足这段生活,在暮年时仍念念不忘,“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担任起居舍人月余后,岑参被迁为虢州长史。虢州长史虽为从五品上,岑参却感觉到了被贬谪。他萌生了退仕的想法,又迫于生活无奈而不能。
代宗继位后,762年春,岑参充关西节度判官赴潼关;同年,岑参任掌书记随代宗长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李适(即后来的德宗)讨伐史朝义,这是岑参第三、四次入幕府。回京后,岑参历任川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虞部、屯田、库部郎中等。765年十一月,岑参被任命为正四品下的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岑参也被称为“岑嘉州”。由于战乱,未能成行。次年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府入川。这是第五次入幕府。767年,杜鸿渐罢职回朝,幕府解散。岑参前往嘉州任刺史,一年后被罢官,东归路途不畅,染病在身,客死异乡。
存诗中编年最晚的一首是《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诗人回忆旧友,也是对一生的总结和临终前内心的写照。“人生岁月如流水”,早知如此,何必挣扎数十年。
▲ 《水村烟霭图》局部
岑参的诗篇在唐代流传广泛,也获后人好评。陆游非常喜欢岑参的诗,任嘉州通判时,搜集岑参诗稿,还把岑参画像挂在书斋中。《河岳英灵集》对其诗的评价为:“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但孙植说,“即使翻检全部岑参诗歌,我们也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看出岑参关注老百姓民生疾苦的地方。”因为“一生中,岑参的眼光从来就没有向下看过,也不屑于往下看;他所作的事情只是向上看、向前看。”可谓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