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
这是两句熟不讲理的诗句,顺溜、好背,望文生义不作难。全诗背景忘了个精光,作者是哪位大咖,似乎也不重要。记住这两句,足以应对春天突变的景观,体现“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独特意境。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描绘春天的故事,甚至借诗想象:啊,只是一夜间,梨花满梨园,原来因为春风几度。
错了,春天不过是幌子,梨花不过是借喻,却原来与春天和梨花毫无关联。
或许读者觉得此诗爽朗浪漫,作者准是喝了一肚子蜜,甜甜的心空如花绽放。
又错了。别看两句诗里毫不酒意,但分明是作者酒后抒怀。如此绝佳诗句,不喝点小酒断断道不出来。
对不起了,岑参,许多人记住了两句诗,未必记得起诗后的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标志性名诗。可惜的是,“春风”“梨花”开得过于抢眼,遮住了边塞无限风光。
原诗,先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场,才“忽如”“千树万树”,接过几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收尾则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读送别的酒诗,容易陷入悲怆伤感的迷雾里,常常与诗人同呼吸不能自拔。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最具穿透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也不相上下:“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离别伤,伤别离。此时别离,何时再见。这时饮酒赋诗,互诉衷肠,祈祷未来,带上些许淡淡的忧伤,是诗人的同好。
为了煽情未来制造轰动效应,为了写出绝世的绝句,可以理解成酒性贯通人性的发作,属于古今常态。
即使写不出王维的悲怆,也至少写出高适版的祝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则一反常态,把每次离别当成一次聚首,开心喝酒,开心交流,图个快乐,图个吉利。
《青门歌送东台判官》去洛阳,在一家胡姬开得酒馆送别。
这是春天的早晨,夜雨初息,长安东门外灞陵附近落花被马蹄踏成泥,黄鹂的翅膀也被雨打湿,低低飞掠而过他们身边。他们走进小酒馆,“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岑参《送宇文南金归太原寓居》,也是在早晨,同样写诗送别。“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为问太原贤主人,春来更有新诗否。”
这样的送别不止一二次,送别魏升卿时,则诗:“垆头青丝白玉瓶,别时相顾酒如倾。”“摇鞭举袂忽不见,千树万树空蝉鸣。”
他的送别诗很多,每次送别都要重复“酒+诗”的模式,不妨再罗列几句。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
岑参的酒诗,往往是酒生活的翻版,采撷记录了大量的饮酒场面,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与他共享酒诗之乐。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堪称经典。
酒泉太守最擅长舞剑,夜里在高堂击鼓设宴招待岑参。本为助兴的胡笛曲调,却断人肠,座中宾客泪眼相望如雨滂沱。幸好琵琶长笛相和,还有胡地歌妓伴唱,去掉一时的忧伤。“浑炙梨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泰山归梦何。”
丰盛隆重热闹的宴饮,跃然诗里,不由得闻诗而陶醉。
《喜韩樽相过》,题目里带“喜”,望“喜”窥意,肯定是场不醉不休的“闹剧”。
外加的解读恐违原旨,用诗句说话吧。
“三月灞陵春已在,故人相逢耐醉倒。瓮头春酒黄花脂,禄米只充沽酒资。长安城中足年少,独共韩侯开口笑。桃花点地红斑斑,有酒留君且莫还。与君兄弟日携手,世上虚名好是闲。”
他还写过《邯郸客舍歌》。
那一年,岑参从长安出发漫游河朔,自古邺城抵达邯郸。丛台是必拜谒之地,但一片荒芜冷清,不免让他伤心。好在客舍紧邻漳水边,垂杨,钓鱼船,景色优美,他变得欣慰了。夜里,“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打灯夸数钱。”他几杯小酒下肚,情绪大振,潇洒自在地痛饮。“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大多数诗人,都是用酒浇愁,麻醉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从而得到暂时的解脱。而在岑参的诗里,无论边塞吟景,还是山水寄情,或是迎来送往,乐观主义的成分超高。他激扬正能量,向无厘头的消沉宣战。
《玉门关盖将军歌》唱道:“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归酒徒。”
《悲将军宅芦管歌》的尾声:“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凉山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颖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
当然有些酒诗也存在乐过头的倾向,他劝人及时行乐,莫辜负美酒盛意。“人生不得长少年,莫使床头沽酒钱。”“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岑参乐酒乐诗乐享生活,酒诗乐乐向上,其中更不乏幽默风趣画面。《戏间花门酒家翁》就是如此。
这年旧历三月,驻新疆库车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履新,岑参追随他去河西节度使上任,来到了春光初临的凉州城。
一路经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岑参终于见到榆荚初长成的榆钱,又见到在花楼门口安然沽酒待客的老人,心里倍感温暖,信手拈来一首小诗,权当为自己添了道下酒菜。
诗云:“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翁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还用问,当然不行。这玩笑开得,有点贪气淘气。
杜甫曾在《九日寄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岑参流传下来的酒故事传说不多,但他的诗里充斥着大量的酒场面。每首诗就是一个故事,浊一段传说。深耕细锄他的酒诗,那扑鼻的醇香迎面而来,沾沾他的韵律,脑洞大开,想象奔放,浑身散发不尽的力量。
当然最待见的,还是他超爽大气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