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他的边塞诗不输岑参和王昌龄,但遗憾的是,诗才虽高,人品不行

他的边塞诗不输岑参和王昌龄,但遗憾的是,诗才虽高,人品不行

  他曾在燕、赵一带游历,又在幽州节度使幕中任过从事,经历加上诗才和情怀。他的边塞诗既雄浑又明快,既慷慨又悲壮,既有节奏美又有音乐美,既色彩鲜明又用笔凝练。他是唐朝中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也是唐朝中期边塞诗的最高水平。他是谁呢?且看:

  李益(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李益首先是边塞诗人,其次才是霍小玉的情人。他创作了有唐一代最丰富的边塞诗歌。炫耀的诗歌成就背后,是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的人生选择。个人、家庭、国家的三重际遇,共同把他推向边塞。

  一,李益的诗才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译文: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告吹了。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释义: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卷二百八十三。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可能就是霍小玉)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不禁失眠。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边。

  从来冻人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相比于上几首的感伤哀怨,这首诗充溢着昂扬和雄壮。

  用马援“马革裹尸”和班超“生回玉门”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血战沙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了保卫国家,以马援为榜样,不效仿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大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和决心。

  这还不算,用薛仁贵“一箭定天山”的典故,来表达将士的决心:不但要全歼敌人,还要留驻边疆,让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比岑参的“亚相勤王甘辛苦,誓将报主静边尘”更加豪迈旷达。全诗音节嘹亮,基调高昂,气吞胡虏的报国情怀跃然于纸。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二,李益的负心

  李益的诗才虽高,但人品却似乎有些问题。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表现得无情、软弱,始乱终弃,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负心汉,用现代化讲,就是个彻底的渣男。从李益的角度看,可能也带有个人的无奈,但终归是辜负了霍小玉的一片深情厚爱,客观上葬送了一个妙龄女子的生命。此书以痴情女霍小玉被负心汉李益所抛弃后自断生命而终结。

  原文剖析:

  霍小玉,故霍王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母曰净持。即王之宠婢也。王之初薨,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因分与资财,遣居于外,易姓为郑氏,人亦不知其王女。到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小玉已经十六岁,禀受母亲的资质,长得容貌秀艳,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

  这时,母亲郑净持落难时从府中带出的首饰细软都变卖用度殆尽,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

  在京城里,有一个以诗文著称的人李益。他祖籍陇西,游遍那里的汉唐古战场,写下了许多感怀战争的诗篇。霍小玉也是因战乱而经受离丧之苦的人,对李益的诗篇分外感动。后经街坊的穿针引线,终于见到了李益,他当时正是状元及第等待委派官职。交谈了几句话后彼此都感到情投意合,谈论诗文,竟忘却了时间的流逝。霍母也很欣赏李益,心想若能成此二人,霍小玉也可落得终身有靠。

  


  于是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起下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盟誓。李益索性住在霍小玉家中,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真和夫妻一样。就这样过了大约快一年的时间,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先回家乡东都洛阳探亲,然后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后,再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

  李益临行之时,霍小玉忧心忡忡,想他官高位显之后,定会变心,而李益却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之后,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官宦人家甲族卢氏之女。李益不得已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但其父母坚决反对娶一个歌妓入门,李益思虑再三也觉得娶官宦人家的女儿对自己的仕途会有帮助,于是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

  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盼望。半年过去了,不见李郎,一年过去了,仍是杳无音信。霍小玉知道担心终成事实,悲恨交加,卧床不起。

  李益负心之事渐渐传开,全长安都知道了,许多人为霍小玉愤愤不平。没多久,李益进京办事。一个道士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挣扎着站起来,面对负心之人纵有万般苦楚却一句话也不想再说了。

  她拿起一杯酒泼在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多年以后,李益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极尽显赫。而他对霍小玉的愧疚之情却折磨了他一辈子。

  也有另外一个版本是这样的:霍小玉拿起一杯酒泼在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绝望而死。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

  三,社会背景

  唐代科举大行,娼妓大盛,长安城里那些科举制的“成员”(进士之类)们,总之是那些得意或着不得意的文人,他们和妓女之间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态势。文人对妓女的选择并非仅仅只注重容貌、年龄,而是更加看好妓女们的“趣味”,即今所谓的文化品位,而妓女所看重的是文人的地位、钱财、才华和相貌。正因为双方有所求、有所取,所以双方的结合将成为可能,成为一种燎原之势。李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霍小玉“妾本娼家”“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他们之间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应该说是郎有情妾有意。

  李益“决别东去”赴任前,对霍小玉的爱情是真挚的。他俩“两好相映,才貌相兼”,再加上少女“言情温和,辞气宛媚”吸引了他,“态有余妍”“极其欢爱”征服了他,他对小玉的感情逐渐加深,真诚的爱上了这个娇艳美丽、情真意切的少女,并愿意与之结为夫妇,与子偕老。

  但随后李益却没有按照两人约定去赴约,而是听从了自己母亲的封建伦理灌输,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更没有履行自己的誓言,结果造成了霍小玉的沉疾而亡。在唐代,儿女的婚姻要由父母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婚姻的礼教是历代沿袭下来的,作为儿女这是社会礼教给予的制约,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并且在封建社会,家族之间更加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双方家庭地位必须平等。母亲为此给他谋划了一个卢氏相亲,其背后的心理是,卢氏乃名门旺族,李益“生家素贫,事须求贷”,与这样的家庭攀亲李益父母何等高兴,哪会容许李益胡作匪为。

  


  在这种与门第观念的重重制约下,属于妓女身份的小玉的爱情就可想而知了。唐代社会,妓女作为社会最底层,她们没有人格自由,更不用说所谓的爱情,而这一境况,她们自身本没有错,社会的习俗规范与婚姻观念必然会与她们发生冲突,而她们也只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者与牺牲品。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家庭重压下,李益终于没有像梁山伯那样,与祝英台一起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化羽成蝶,成就一段爱情传奇。

  李益的软弱在于迫于婚恋理想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从主观愿望出发,他本想按照感情的驱使,与霍小玉由恋爱从而结婚,因此他发誓、定约,他想坚守一生,但当他一回到母亲身边,他母亲所代表的社会规范与习俗势力就沉重地压下来了,只好违心地选择符合社会规范的婚姻,造成了他终生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是个负心汉,不敢坚持自己的爱情志向,自己后悔不说,也浪费了清纯少女霍小玉的一片痴情。哎,人间最难说清楚的也许就是这情感了。我们谁也无从知道李益在霍小玉死后的具体心境和内心所想了。从他的诗文里,也只能是略知一二,无法全部探究当时的社会全貌和内心真实。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晦日陪侍御泛北池

唐代 岑参

春池满复宽,晦节耐邀欢。月带虾蟆冷,霜随獬豸寒。
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

唐代 岑参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
映酒鸣山火,隔帘闻夜滩。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
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

卫节度赤骠马歌

唐代 岑参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严君平卜肆

唐代 岑参

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
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

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

唐代 岑参

盛德资邦杰,嘉谟作世程。门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
罢市秦人送,还乡绛老迎。莫埋丞相印,留著付玄成。
五府瞻高位,三台丧大贤。礼容还故绛,宠赠冠新田。
气歇汾阴鼎,魂飞京兆阡。先时剑已没,陇树久苍然。
富贵徒言久,乡闾殁后归。锦衣都未著,丹旐忽先飞。
哀挽辞秦塞,悲笳出帝畿。遥知九原上,渐觉吊人稀。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唐代 岑参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