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死于770年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死于770年

  安史之乱爆发三年前,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秋天,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一起登上慈恩寺塔(大雁塔)。

  每人赋诗一首。其他人的诗写景都是天朗气清,大好河山,只有杜甫看到的是: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录

  从上往下一眼望过去,一片空濛濛,哪里还分辨得出帝都长安在何处。这实际上是诗歌写作的一种隐喻手法,包含了诗人的政治忧虑,他隐约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长安可能要面临一场大乱啊。

  


  ▲杜甫塑像,图源/摄图网

  1

  杜甫在世时,只是一个小官员和小诗人。但并不妨碍他在穷途潦倒的一生中,孜孜不倦地书写和反思帝国盛世的衰亡,从而成为一个时代最真实而坚定的历史记录者。

  希腊古哲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还真实。

  我们将在杜甫的诗中,读懂这句名言。

  杜甫赶上了伟大而不幸的时代。唐玄宗即位的先天元年(712年),杜甫降临人世,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他经历了大唐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杜甫比李白小11岁左右,但在后世看来,他们的诗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李白的诗,大气磅礴,想象奇诡,纵横无边,确实是大唐盛世才能催生出来的鬼才作品。现实也是如此,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生命最后的几年经历悲情,鲜有好诗问世。而杜甫,整个的诗歌写作重心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之前虽然也有著名的传世作品,但沉郁顿挫、感时忧世的整体风格尚未形成。

  现代诗人冯至说杜甫是两个世界的亲历者: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青年时期经历的“开元之治”和他中年以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社会秩序的相比,俨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痛苦通过种种难以想像的、悚人听闻的事实呈现在他的面前。他面对许多残酷的事实,既不遑惑,也不逃避,而给以严肃的正视。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

  乱世苦难,以及勇敢面对和书写乱世苦难的态度,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也正因此,杜甫的成名之路十分坎坷。终其一生,他几乎默默无闻,声名不显。天宝三载(744年),32岁的杜甫在洛阳遇到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此时还有高适,三人结伴同游。第二年,杜甫又跟李白见了一面,两人互赠诗篇。从此却再没机会见面。

  不过,杜甫后来给李白写了许多诗,而李白再也没为杜甫写过一首诗。这段关系几乎已成为一个学术八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两人在世时的声名明显不对等,李白是曾经大红大紫到轰动长安城的大诗人,杜甫更像是一个粉丝偶然结交到了自己的偶像,自然有全情的膜拜流露在许多诗里。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分析,杜甫的诗在他生前虽然也得到一些高度评价,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社交场合的礼貌用语和客套而已。一直到九世纪初,在杜甫死后三四十年后,由于中唐诗人领袖如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对杜诗的推崇和不断模仿,才使得杜甫的名声越来越大。宋代以后,杜甫最终奠定了史上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地位。

  所以,我们现在认识的杜甫,与杜甫在世时的样子和际遇,是截然不同的。这么说吧,杜甫如果看到宋代以后世人对他的追捧,估计他自己都会被吓死。

  真实的杜甫,生前除了年少时过过一段优裕的快乐时光,一辈子都在盛世的底层挣扎,在乱世的途中歌哭。

  他的朋友,李白是名躁天下的大诗人,高适后来做了大官。只有他,一生终了,仅是一个小诗人,一个小官员。

  


  ▲杜甫画像

  2

  史学家以张九龄罢相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为盛唐的分水岭,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盛世的衰亡,总是从政治的败坏开始的。

  一个在位多年、志得意满的皇帝,围绕着一群争权夺利、不顾世道人心的臣子,这个王朝基本就在变乱的边缘不断溜达了。

  盛世久了,也总会有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来终结盛世。

  在权相李林甫掌权的十多年间,帝国气脉的衰微被独裁和谎言掩盖了。

  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了考试。由于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那个曾经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中年求职者,客居长安整整十年(745—755年),郁郁不得志,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

  他一直试图建立在朝廷中任职的必要关系,但未获成功。他最后奔走献赋,为唐玄宗献上三篇赋,终于再获得一次考试机会,通过后,被通知等待授予官职。

  这一等却又是没有尽头。

  史学家推测,杜甫和他的交际圈可能都是让权相李林甫感到不爽的人,所以卡住始终不给他安排官职。到了李林甫的继任者杨国忠当权,杜甫仍然未得到任命。

  天宝十三载(754年),42岁的杜甫希望追随高适的脚步,向名将哥舒翰请求入幕,却未得到理睬。

  也就是在这一年,关中出现了被杨国忠捂住不报的大暴雨和饥荒。为了生存,杜甫被迫带领全家北迁到了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

  或许是命运的刻意安排,杜甫在长安的十年辛酸生活,打开了他观察帝国盛世真相的一扇窗户。当其他精英诗人沉湎醉乡之时,他穿着粗布短衣,和京城贫民排队购买低价粮食。他从盛唐那群浪漫的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开始以清醒的目光审视这个社会。

  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他聆听过征夫的怨愤诉说,了解到唐玄宗好大喜功,轻启边衅,而杨国忠趁机邀功,出兵南诏掩盖败绩的背后,是帝国无数家庭的生死离散,以及国家经济的凋敝破坏: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节录

  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他远远地冷眼观看杨国忠兄妹的游春排场,帝国的财富支撑起这个外戚家族的挥霍豪奢,京城长安成了他们肆无忌惮的极乐世界,而这背后是谁在纵容杨氏一手遮天,已经不言而喻了: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节录

  帝国政坛笼罩在谎言编织的歌舞升平之下,杜甫的诗,成了那个时代最勇敢、最真实的话语。

  当杜甫孤身一人从奉先返回长安后,他的任命终于下达了。朝廷授予他河西尉的小官,他拒绝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遂改派他出任太子府的一个官职——兵曹参军,类似于武库看守人的低阶职务。迫于生计,他接受了这个离理想很远很远的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年末,杜甫赴奉先探望妻儿。一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个人的悲苦境遇,让他想到了帝国底层人民正在经历的艰难岁月,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史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录

  他在诗中说,作为父亲,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真是惭愧至死!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可谁能料到,穷苦人家仍然有饿死的意外发生。我还算是个小官儿,也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苦不堪言啊——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早已倾家荡产;想想远戍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一想起这些,我的忧愁就千重万叠,高过终南山,浩茫无际……

  就在这首诗中,他写出了千古名句,深刻揭示了大唐帝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杜甫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帝国之病终于捂不住了。

  安史之乱爆发了。

  


  ▲成都杜甫草堂,图源/摄图网

  3

  安禄山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起兵叛乱的,这次叛乱成为唐朝历史的一条分界线。但在当时,朝中那些狂傲而颟顸的君臣,都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到来。

  数日后,叛乱消息传到长安,宰相杨国忠向唐玄宗保证:不用十天,安禄山的人头就会送到陛下面前。

  只有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是清醒的。安禄山起兵33天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十二日,洛阳失陷。封常清因战败被唐玄宗派人就地处死,他在临终上表中告诫唐玄宗:我死之后,望陛下不要轻视安禄山这个叛贼。

  唐玄宗君臣没有接受封常清的忠告。

  名将哥舒翰坚守潼关长达半年,叛军久攻不下。唐玄宗不断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哥舒翰再三向皇帝奏明,此时我军轻出,必定落入叛军圈套,到时追悔莫及啊。

  唐玄宗又不听。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五天后,兵败被俘。

  噩耗传来,唐玄宗和杨氏集团却跑得比谁都快。

  六月十三日夜,唐玄宗带着杨氏集团仓促逃离长安。过了整整十天,没有任何防御的长安才被叛军攻陷。

  逃亡路上,太子李亨与禁军首领陈玄礼操纵“马嵬兵谏”,又派人唆使当地父老拦住唐玄宗,要其留下太子抗击叛军,并分去大半人马。

  七月初九,李亨到达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很可能经他本人授意,三天后,他被随从诸臣拥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从此时起,李亨掌握了帝国抗击叛军的权力。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后期恶政横行、奸人当道导致的结果,它敲响了帝国衰亡的丧钟。安禄山起兵的旗号,是要诛杀奸臣杨国忠,以此为自己的反叛行为争取正当性。马嵬兵谏中,愤怒的士兵首先杀掉了杨国忠,继而缢死了杨贵妃。可见,杨氏当政的短短几年间,已经触怒了所有的社会阶层。

  从本质上讲,这场战争是朝廷高层权斗引发的,但是,最终为战争埋单的,却是帝国的所有人,不分官位,不分身份,不分贫富。

  在长安沦陷之前的半年里,随着战况加剧,杜甫带着家人避乱,先从奉先北迁到了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又从白水继续北迁到了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南)。一路辗转,十分狼狈。

  至德元载(756年)八月,杜甫再次告别妻儿,从鄜州羌村投奔唐肃宗。途中,他被叛军俘获,并押解到长安。在叛军占领的长安城中,杜甫度过了大半年时间。他写诗悲叹唐军的一次次失利,以及这座伟大城市的衰败。

  史书载,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对未能逃出长安的王侯将相及其家人,“诛及婴孩”,连小婴儿都不放过。这是一场针对皇室成员和朝廷大臣的大屠杀。身陷长安的杜甫,遇见了在这场大屠杀中侥幸逃脱的一名皇孙: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哀王孙》节录

  唐玄宗逃奔成都,留下王公贵族被满门灭族,只有一个幸存者流落市井,体无完肤,乞求为奴。在杜甫的眼里,长安城的血雨腥风,谁也难以逃避,不论昔日如何锦衣玉食。这就是乱世的缩影。

  至德二载(757年)的春天,杜甫想念家人,好久没有妻儿的消息,生死未卜,忧愁满怀。战乱时期,所有幸存者的共同心理,被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后来,宋朝人说,这是第一等好诗,但想起当时乱世,就“不忍读也”。

  


  ▲黄庭坚草书杜甫的诗《寄贺兰铦》

  4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形势对唐王朝有所好转。四月,杜甫趁乱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峙之地,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唐肃宗。

  杜甫已经半年多没有妻儿的消息,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奔赴鄜州羌村的家。这是因为,他此时仍是朝廷官员,赶紧到凤翔政府报到是他的职责所在。

  唐肃宗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虽然仍是一个八品小官,但可以向皇帝直接谏言了。杜甫忠于职守,报到后仍未返家,只是在诗里担忧家中的情况: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述怀》节录

  他发出无奈的疑问,这年头有几个人活着,希望全家团聚岂非做梦?正因如此,他盼望家信,又怕家信到来,因到来的可能是坏消息。

  但很快,身在凤翔的左拾遗杜甫,就感受到了战乱当前,而新皇帝唐肃宗却把巩固帝位摆在了第一位。

  唐肃宗连走了三步棋,每一步都充满帝王权术:

  首先,唐肃宗发兵,消灭其弟永王李璘的“反叛”,李白因为追随李璘,遭到流放,境遇凄凉。

  其次,清除唐玄宗旧臣,宰相房琯因为是父亲唐玄宗所用之人,被认为是太上皇党而遭贬。杜甫本是局外人,但他上疏替房琯说话,虽未治罪,却被唐肃宗视为“房党”,从此被疏远,失去了参与朝政的机会。

  第三,唐肃宗急欲收复长安、洛阳二京,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正统性。为了收复两京,他决定孤注一掷,不惜撤空西北边防,把精锐部队调入中原与叛军对阵,甚至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为代价,请求回纥出兵助战。他宁愿引狼入室,让城中百姓再遭劫掠,也要夺回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收复长安。但也错失了著名谋臣李泌建议直捣叛军老巢范阳的时机,导致安史之乱又拖延了好几年才被平定。

  人间无故又多了好几年的生离死别。

  两京收复后,杜甫写了长诗《洗兵马》,暗讽皇帝和帝都官员不反思战祸,而沉浸在一时的胜利中。战争还没结束,但唐肃宗已经显示了他的权威和能力,于是朝臣争献祥瑞,开始唱赞歌了: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洗兵马》节录

  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小官员无力阻止,只能发出最微弱的叹息,但愿战争真的早点结束,“净洗甲兵长不用”。

  此时,杜甫早已被贬出长安,到华州(今陕西渭南)任司功参军。皇帝的身边,果然容不下一个说真话的人。

  


  ▲杜甫一生行迹图

  5

  开始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的邺城之战,最终以唐军的诡异溃败,而再次昭示着大唐帝国的不可救药。此战过后,杜甫对王朝前景彻底失望,对帝国中兴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一带)是通往河北的门户,这场战役,朝廷和安史叛军谁都输不起。唐军以60万大军围攻只有7万人的邺城,长达半年而不能克。史思明以13万兵马来救,与城内安庆绪叛军合共亦仅占唐军的三分之一。然而,唐军终遭惨败。

  复盘此役之败,其实无关叛军的强大与否,一切皆由唐肃宗猜忌功臣所致。

  在名将郭子仪平复两京之后,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表面是对平乱功臣的感激之辞,但他内心实则十分忌惮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功高震主,权重难制。

  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围攻邺城之后,唐肃宗所考虑的,依然不是怎么打胜仗,结束战乱,而是怎么分散这些名将的权力,避免一家独大。这个本性阴暗狭隘的皇帝,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去指挥60万大军。

  唐军最终陷入混乱,犹如一盘散沙,以极大的优势兵力却被叛军击溃了。

  唐肃宗只顾玩政治平衡术以固帝位,不把天下百姓之生死放在眼里,故而一次次错失了彻底平息安史之乱的机会,任由这场战争拖延长达八年之久。当他在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病死的时候,安史之乱仍未得到平息。

  安史之乱的八年间,唐朝全国人口锐减3600万。但百姓和士兵的死,对于心中只有权力的皇帝而言,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殊不知,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惨剧。正如日本导演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在这场影响大唐国运的战争中,杜甫几乎是唯一一位从头到尾关注个体命运与生死悲剧的记录者。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当朝廷军队围攻邺城之时,杜甫从华州出发,前往洛阳探望故旧、故居。第二年二月以后,唐军大败,损失惨重,杜甫正好从洛阳返回华州,一路上都是朝廷为了扩充兵力拉夫抓丁、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情景。安史之乱的巨大浩劫,朝廷全部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

  杜甫沿路自新安—石壕—潼关,耳闻目睹无不是战乱的哭泣和死亡的阴影。他以目击者的身份,记录下一路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震撼千古的灾难史诗——“三吏三别”。

  在他这组诗中,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创伤,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可以感知的家庭悲剧。

  老翁、中青年人和未成年人,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男子,被拉夫推上战场。他们在战场上大量死亡后,留下了大批独寡孤幼,有苦守荒村的老寡妻,有怀抱乳婴的年轻寡妇,还有刚刚新婚就要准备守寡的小媳妇。老母无子送终,乳孩无父照应。所谓盛世,不用几年,就沦为了人间荒原。

  看到新安县吏抓壮丁,把未成年男子都拉走了,沿路都是一个个家庭生离死别的哭声。杜甫无能为力,只好安慰他们说: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节录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伤了身体。天地就是这么无情啊!

  傍晚投宿石壕村,看见差役半夜来拉夫,这家人的老头子赶紧翻墙逃走了,杜甫只听得一个老妇人开门对着差役哭诉: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节录

  这是一个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而贫穷至极的家庭啊,三个儿子有两个战死在邺城,剩下唯一的儿子还在军中。即便如此,官府也没有放过这个家庭,吓得老头子连夜躲起来,而老妇人还要被拉去做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郭仆射节制剑南

唐代 岑参

铁马擐红缨,幡旗出禁城。明王亲授钺,丞相欲专征。
玉馔天厨送,金杯御酒倾。剑门乘嶮过,阁道踏空行。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晓云随去阵,夜月逐行营。
南仲今时往,西戎计日平。将心感知己,万里寄悬旌。

西亭子送李司马

唐代 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与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经陇头分水

唐代 岑参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

初至犍为作

唐代 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碛中作

唐代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唐代 岑参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