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我曾跌入山崖万丈,天下至今颂我诗章

温庭筠:我曾跌入山崖万丈,天下至今颂我诗章

  


  最无奈的人生,不是在金字塔底层苦苦挣扎,而是给了你翅膀,却不给你天空,于是你一次次束手束脚,飞的梦想引诱你一次次撞塌鼻梁。

  他貌似钟馗,却一生风流,多少歌伎引为知己。

  他芥子纳须弥,一次次抒写闺中情怨,仿佛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音,却镜藏乾坤,他把社稷苍生的大纳入小小的闺中情里,哪怕被一代代误解。

  他“有气干斗牛,无人辨轱辘”,作八韵诗只需八叉手,才思泉涌,却空有一身抱负,在官场之外徘徊翘首,而多少庸人俗人,一步步飞黄腾达。

  他的志向在朝野,却一贬再贬,官越做越小,词越写越“艳”,最后垂老之时终于官至国子助教,刚“小”干了一场,又再次被贬,忧郁而死。

  他就是温庭筠,花间派鼻祖,才气侧漏,却无人赏识,终生郁郁不得志,流连于蝶蛾之间。

  也许,这样的温庭筠至情至性,才至大家。假如他一生仕途扶摇直上,可能只是,官场上多了位磨刀霍霍之辈,文学史上却缺了一个时代的琴瑟回音。

  这一天是温庭筠官场上的“巅峰之日”,他盼了一辈子,终于在老友的举荐下于朝廷任职。

  回首一生起起落落,老了终于做了个过得去的官。他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大干一场,恐怕要悔恨终生。

  想来也是讽刺,被别人考了一生,仕途之门砰砰的响,唯独不为他开。

  而今竟摇身一变官至国子助教,成了主考官。

  但这不安分的主,鬓发皆白仍然壮志酬云,他要行使来之不易的权利,为天下做点实事。他天真地以为,一身正气可以涤荡官场的不正之风,不料那缸浊水,是以黄泉为料。

  他公正地筛选了考生的作品,将录取之文做成头条,昭示天下,透明度可谓百分百。他大义凛然地说,这些文章“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辞卓然”。

  榜中之文可谓直抒胸臆,剑端直指朝政,毫不委婉地揭露了贪污腐败之徒,来势汹汹。

  


  当朝官员恨得咬牙切齿,宰相当即把他贬为方城尉。

  温庭筠这次被贬元气大伤,以为荒漠中的漫漫长途终于等来了绿洲,刚到了天堂,转身又回到地狱。他万念俱灰,仿佛一下子衰老了十年。他怎么也想不到,公正无私、为国为民的他,说贬就被贬了。

  温庭筠的一生,与“贬”字难解难分。知音难倪,多少次想以剑代笔,在陈琳墓前,他挥笔写下: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活着的无人赏识,只好对着作古之人喃喃自语。你的才华已展露无遗,而我的呢?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温庭筠有才,一曲“艳词”,情深开合有度,点到为止。就像真正的美女,绝不缩在胭脂的躯壳之下,绝不引人邪念,情与景浑然天成,恰到好处。

  在词作上,温庭筠与韦庄并驾齐驱,即“温韦”。他的词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既有美的外形,更有美的支架。而在诗上辞藻华丽,精于音律,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

  天才之路并不是凭空生成的。温庭筠自幼勤奋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弦即弹,有孔即吹”,“苦心研习,尤长于诗赋”。别人参加科举考试,都是如临大敌,他倒好,别人苦思冥想之际,他八次叉手就做完了,所以人称“温八叉”。

  监考官知道,就是这颗老鼠屎坏了整锅粥。于是下一次监考官把他隔离在自己对面,不料考试结束后这厮依旧得意洋洋,煞有介事地叹了口气,我这次发挥得不是很好啊,只帮人口授了八个。

  考官听了,火冒三丈,于是温庭筠再次落榜。

  温庭筠一面向往着仕途,一面又自掘坟墓。

  可是,温庭筠真的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官场黑暗,考场也不清白,他知道自己屡屡考不上并不是因为才能不足。

  于是,温庭筠抱着几分蔑视,蔑视这不公正的考试制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姿态,不必讨好、摇尾乞怜,倒也可谓赚了回逍遥。

  温庭筠一生不第,却像摔不死的蚂蚁一样,被风吹倒了又再次爬起。他一生光芒太盛,不懂得收敛,不懂得点头哈腰,自然遭人嫉恨。

  大中初年,温庭筠初到长安时,曾与庄恪太子李永交游,推荐自己的作品。温庭筠试图通过太子这颗金砖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站错队了,李永在皇子中并不得势。

  第一次进士考试,温庭筠胸有成竹,不料却名落孙山。

  当时宦官当道,杨贤妃为了除掉障碍,勾结宦官,污蔑李永“慢游败度”。文宗被迷惑乃至信以为真,废黜李永。

  李永在这场争权夺势中像一只任人摆布的小白鼠,最终含冤而死。温庭筠大为悲恸,写下《庄恪太子挽歌词》,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他依然保持着天性,不惧再起波澜。

  


  温庭筠与太子交宴三年,本来自身难保。幸运的是,不久后李德裕当上了宰相,才得以保全性命。

  小人永远见不得忠臣为国立命,只要你做出了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李德裕就是这样的“钉子”。他改旧换新,任用贤良,扫除蛀虫,使国家重焕生机。

  仿佛一切欣欣向荣,温庭筠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心想,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可惜恶势力总在暗处蠢蠢欲动。

  牛党们与李德裕政见不合,与宦官里应外合,趁唐武宗被宦官迫害至死之时,把持朝政,把眼中钉贬黜得毫无招架之力。

  而此时的温庭筠,能活着已是万幸,一股无力感涌来,“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莫沾香梦绿杨丝”。

  温庭筠是个直肠子,他不懂得虚与委蛇,一腔的真性情。好,在他那里是好;恶,在他那里也不懂得转弯。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撞倒。

  有一次,唐宣宗正在吟诗作词,他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出“金步摇”可以对仗的词。于是令狐綯私下里请教温庭筠,温庭筠张口就答,“玉条脱”。

  皇帝得到了答案,自然很高兴。可是令狐綯并不知道“玉条脱”出自哪里。

  温庭筠一脸的鄙夷,仿佛看待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似的,说,《南华经》并不是什么深僻的书籍,相国忙完公务,也应该多看点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温庭筠向来是想什么说什么,从来憋不住话。他曾对别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

  中书省乃是文官,这不是讥讽堂堂宰相没有见识吗?令狐綯脸上挂不住了,恨恨地想,三天两头被你笑话,看我怎么治你。于是在皇帝面前参了他一本,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温庭筠只认才不认人,堂堂皇帝都在他手里吃瘪。

  据说有一次唐宣宗恰巧在一个旅馆遇到了温庭筠。温庭筠有眼不识泰山,一生中唯一一次与皇帝面对面,不仅口无遮拦,还葬送了前程。

  温庭筠戏谑地问唐宣宗,你是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对方直摇头。

  莫非你是县尉、主簿之类的小官?

  “皆非也”。唐宣宗说完愤愤地离开。回到宫后,越想越生气,堂堂一国之君竟被如此轻视。

  于是温庭筠又再次被贬。诗友们纷纷叹息,其中一位诗人朋友纪唐夫一语中的: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人生,拼的就是“综合实力”,而所谓成功,并不是鲲鹏的翅膀,越雄浑有力,越傲视苍穹。

  更多时候,成功只是一艘小船,你必须把自己打磨得适应各种路径。显然,温庭筠是不屑于这样做的。吃尽苦头,一回首,归来仍是少年,初心未改。

  温庭筠的行事作风,注定了他不可能取宠当权。他也曾想归隐山林,可是他那颗入世的心,迟迟放不下建功立业的愿望。

  温庭筠写得最多的恐怕是《菩萨蛮》,可是他并不是写来孤芳自赏的。当朝皇帝喜欢吟咏诗词,宰相令狐綯为了取悦皇帝,偷偷令温庭筠作了一组《菩萨蛮》。

  令狐綯私下里跟温庭筠说,这是我们的秘密,你不要泄露出去。然后颇为自得地拿到皇帝面前,附庸风雅。

  十四首《菩萨蛮》代表着温庭筠曲词创作的一个高峰,皇帝当然拍手叫好。

  回过头来,温庭筠把这事当做趣闻传开,令狐綯尴尬不已,鸡冠一下子就焉了下去。令狐綯在心里大为恼火,两人的间隙也逐渐拉伸,关系大不如前。

  然而,温庭筠这十四首曲词当真只是迎合皇帝的趣味?这些词犹如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美人面容姣好,让人眼波流转,为之驻足。哀伤的曲调,艳丽的外衣,“读之销魂”。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体态、服饰和妆容,大概就是古代女子外在的追求。这首词很有画面感,像曲舒缓的音乐——破晓时分,一位美女慵懒地起床,对着镜子化妆梳洗。

  温庭筠呈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并不直接道出旨意。在古代,峨眉对于女子是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美是可以转移的,对于男子而言不就是美好的品格吗?

  全词可以说是围绕“懒”字展开的,为什么是“懒”起呢?如果一个人的美你视而不见,再怎么装扮又有什么意义?于是温庭筠藏下的隐喻就露出端倪了。

  皇帝身边多逢迎之辈,你喜欢什么我就说什么,如瘾如膏肓,而那些有经世致用之才,往往被闲置一旁。

  可是这些心思,又有谁懂呢?他只是个“努力不幸的人”,“在夜色中打滑”,“行色简单,心术复杂”,镜子常坐的地方,依然只有他孤独的身影。

  从古至今,都有这么有群人,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不是言语沉默,而是坦露心迹的沉默。

  在古代,他们是百姓、士卒、商贩……乃至皇帝;而今,他们是工人、学生、教师、上班族……

  言为心声,扩大止行为,我宁愿称之为逍遥游。“以游无穷”的,只能是梦境。

  表达是一种乐趣,是每个人隐秘的精神乐趣。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于是我们展现人们喜闻乐见的那一面,甚至是我们本来没有的,直接拿来安装在我们表皮上。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唐代 温庭筠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题丰安里王相林亭二首(公明太玄经)

唐代 温庭筠

花竹有薄埃,嘉游集上才。白蘋安石渚,红叶子云台。
朱户雀罗设,黄门驭骑来。不知淮水浊,丹藕为谁开。
偶到乌衣巷,含情更惘然。西州曲堤柳,东府旧池莲。
星坼悲元老,云归送墨仙。谁知济川楫,今作野人船。

反生桃花发因题

唐代 温庭筠

疾眼逢春四壁空,夜来山雪破东风。未知王母千年熟,
且共刘郎一笑同。已落又开横晚翠,似无如有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宵照露丛。

遐水谣

唐代 温庭筠

天兵九月渡遐水,马踏沙鸣惊雁起。杀气空高万里情,
塞寒如箭伤眸子。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干。
犀带鼠裘无暖色,清光炯冷黄金鞍。虏尘如雾昏亭障,
陇首年年汉飞将。麟阁无名期未归,楼中思妇徒相望。

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

唐代 温庭筠

玉貌潘郎泪满衣,画罗轻鬓雨霏微。红兰委露愁难尽,
白马朝天望不归。宝镜尘昏鸾影在,钿筝弦断雁行稀。
春来多少伤心事,碧草侵阶粉蝶飞。

梦江南·千万恨

唐代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