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和韦庄,在深闺中争宠的大词人

温庭筠和韦庄,在深闺中争宠的大词人

  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著名词家。前人读唐五代词,时常把温庭筠、韦庄两家相提并论,认为两人词风是差不多的。实际上他们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词风。就他们两人的诗风论也是如此:温庭筠诗近李商隐,韦庄诗近白居易;他们的词风与诗风正是一致的。作品风格的不同决定于他们两人的不同的生活遭遇。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虽然一生潦倒,但是一向依靠贵族过活。他的词主要内容是描写妓女生活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的。他许多词是为宫廷、豪门娱乐而作,是写给宫廷、豪门里的歌妓唱的。为了适合于这些唱歌者和听歌者的身份,词的风格就倾向于婉转、隐约。他的词中也偶然有反映他个人感情,写自己不得意的哀怨和隐衷的,由于他不敢明白抒写自己的感情,所以要通过这种婉转、隐约的手法来表达。这些作品就很自然地继承六朝宫体的传统。由于继承这个文学传统,由于宫廷、都市的物质环境,形成温庭筠词的特色:一是外表色彩绮靡华丽,二是表情隐约细致。这正是没落贵族落拓文士生活感情的一种表现。

  


  韦庄虽然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五十九岁才中进士,在这以前生活很穷苦,漂泊过许多地方,这种漂泊的生活占据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岁月。他晚年在前蜀任吏部侍郎、平章事(平章事就是宰相),第二年就死了。大半生的漂泊生活,使他能接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使他的词在当时词坛上有它独特的风格。

  正是这种不同的生活遭遇形成了他们两人不同的文学风格,简单地说: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温庭筠的具体作品《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洲。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而终究失望的心情。她所爱的人是从水路坐船归来的,她从早到晚倚楼望江,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只中有一只载他归来,会停在她的楼前。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梳洗罢”直望到黄昏,仍不见他归来。这“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一方面写眼前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有寓意,含有“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的意思,说明她爱情的坚贞专一。清代谭献“红杏枝头侬与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词句和这意思也相近。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斜晖脉脉”是写黄昏景物,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这里点出时间,联系开头的“梳洗罢”,说明她已望了整整一天了。但这不是单纯的写景,主要还是表情。用“斜晖脉脉”比喻女的对男的脉脉含情,依依不舍。“水悠悠”可能指无情的男子像悠悠江水一去不返(“悠悠”在这里作无情解,如“悠悠行路心”是说像行路的人对我全不关心)。这样洲”的“肠断”来。这句若仅作景语看,“肠断”二字便无来源。温庭筠词深密,应如此体会。

  小令词短小,造句精炼、概括。这首小令做到字字起作用,即闲语也有用意,前文所举各句之外,如开头的“梳洗罢”是说在爱人未到之前,精心梳洗打扮好等他来,也有“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又,古时男女常采花赠人,末句的“白洲”也关合全首相思之情。

  


  这词字字都扣紧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电影中每一场景、每一道具都起特定的作用。《花间集》里的小令,只有温庭筠这种作品能做到如此。

  下面再看看他另一首《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更漏子》就是“夜曲”。从前把一夜分成五更,“更漏”是指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算时刻。“子”就是曲。词调里如《生查子》、《采桑子》等,都以“子”为名,“子”就是“曲子”的简称。

  这一首是描写相思的词。上片开头三句是说:在深夜里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漏声,这声音好像柳丝那样长,春雨那样细。由此可知,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同时也点出人的失眠,因为只有深夜失眠的人,才会听见这又远、又细、又长的声响。

  下面“惊塞雁”三句是说:这漏声虽细,却能惊起边疆关塞上的雁儿和城墙上的乌鸦,而只有屏风上画的金鹧鸪却不惊不起,无动于衷。事实上细长的漏声是不会惊起“塞雁”与“城乌”的,这是作者极写不眠者的心情不安,感觉特别灵敏。

  


  这首词上下片的两结句,都十分简练,而含意深长。“画屏金鹧鸪”是上片的结句。它前面“惊塞雁”、“起城乌”两句,都冠以动词,为什么独“画屏金鹧鸪”句不着一个动词?鹧鸪不惊不起,是何道理?这使我们想起温庭筠《菩萨蛮》词中有“双双金鹧鸪”之句,由此可悟这首词写金鹧鸪不惊不起,是由于它成双成对,无忧无愁。这样写的目的,正是反衬人的孤独。这句如果只看单纯的写景而不联系感情,那就和全首词写相思的主题毫无关系了。

  下片结句点明“惆怅”的原因,也很隐微曲折。一首四十多字的小令,而写来这样婉约、含蓄,这正是温庭筠小令的特有风格。

  从上面谈到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温庭筠词的风格。他加强了词的组织性,用暗示、联想的手法,使它能表达五、七言诗不能表达的内容情感;这是当时许多人创作经验的累积,也是温庭筠个人努力的成绩。不过,由于他过分讲究文字声律,因而产生了许多流弊,使词这种新文学趋向格律化,使它成为文人的专用品,逐渐远离人民。同时,由于文人的阶级意识和生活的限制,作品内容日益空虚,远不及敦煌民间词的广博深厚。这是温庭筠词的缺点,也是后来花间派词的共同缺点。

  


  词在民间初起的时候,本来是抒情文学,后来这种文学传入宫廷、豪门与文人之手,他们阉割了它的思想内容,只拿它作为娱乐调笑的工具,《宫中调笑》这个调名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个转变。晚唐五代文人作词,大部分是为了宫廷、豪门的娱乐。在这班作家里能写他自己个人生活情感的,韦庄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虽然温庭筠的词里也许有他自己的生活情感,但是他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应歌。韦庄的词虽然也有为应歌而作的,但是他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抒情的。

  晚唐五代文人词大都为应歌而作,缺乏真挚的感情。其间也有一部分文人拿词作为抒情工具,使它逐渐脱离音乐而自有其文学的独立生命。韦庄在五代文人词内容日益堕落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他使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有它的独立生命。虽然他的词内容还不够广泛,描写不够深刻,但是,这在五代文人词浮艳虚华的气氛里,他这类抒情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这个倾向影响了后来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我们如果认为苏、辛一派抒情词是唐宋词的主流,那么,在这个主流的源头上,韦庄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位作家。

  


  我们谈过了温庭筠的具体作品,现在拿韦庄的作品和他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他们明显的不同的风格。韦庄有两首《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第一首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的上片是因相思而入梦,下片结句写梦醒。两首写一件事,这和敦煌曲子词的两首《凤归云》相似,都是“联章体”。

  第一首的开头明记日月毫无修饰,这是民间文学的朴素的风格,在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整首词略有作意的只是末两句:“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含意也是明白易懂的。

  


  一般文人词都很重视结句,小令的结句尤其如此。温庭筠写梦的小令,如《更漏子》结句:“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菩萨蛮》结句:“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都写得婉约含蓄,不肯明显地道出感情,这和韦庄词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再看韦庄另一首《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

  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文人词中描写爱情极突出的一首,十分像民歌。韦庄这首与我们前面讲过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的“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感情的热烈、真挚却没有两样。这样真率抒情,像元人散曲,很明显是受民间作品的影响。温庭筠写爱情的词,最明朗的像“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他至多只能说到这样,与韦庄的作品比较起来,仍是婉约含蓄的。

  


  温、韦词的风格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同是晚唐五代著名的词家,在同一时代的文学风气之下,他们的词风自然也异中有同。温庭筠词的特征是深密,但也有较疏的,如《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这是近于韦庄的。韦庄词很疏快,但像《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这两首却是近于温庭筠的,这是异中之同。在这里所谈的是要辨别两家词的特色。文人气息和民间气息的孰浓孰淡,是他们两家作品风格的不同之处。这不仅是艺术手法差异,主要是决定于他们两人的不同的生活遭遇。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

唐代 温庭筠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送客偶作

唐代 温庭筠

石路荒凉接野蒿,西风吹马利如刀。小桥连驿杨柳晚,
废寺入门禾黍高。鸡犬夕阳喧县市,凫鹥秋水曝城壕。
故山有梦不归去,官树陌尘何太劳。

池塘七夕

唐代 温庭筠

月出西南露气秋,绮罗河汉在斜沟。杨家绣作鸳鸯幔,
张氏金为翡翠钩。香烛有花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
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

莲花

唐代 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

唐代 温庭筠

玉貌潘郎泪满衣,画罗轻鬓雨霏微。红兰委露愁难尽,
白马朝天望不归。宝镜尘昏鸾影在,钿筝弦断雁行稀。
春来多少伤心事,碧草侵阶粉蝶飞。

送僧东游

唐代 温庭筠

师归旧山去,此别已凄然。灯影秋江寺,篷声夜雨船。
鸥飞吴市外,麟卧晋陵前。若到东林社,谁人更问禅。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