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温庭筠,先来看他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短调的小令,写女子对在外的丈夫归来的期盼。“过尽”句与刘采春《罗嗊曲》“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上望,错认几人船”语意近似。
唐赵徵明有“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萍满芳洲”之句,本词“白苹洲”指分手之地。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黎明起床,梳洗打扮之后就倚着望江楼,在江楼边上长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看到上千条船从眼前走过都不是自己所期盼的,没有一条船把自己的丈夫带回来。
斜晖脉脉水悠悠,到了黄昏,太阳西下,都下山了,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写眺望时间之久,心中凝恨之深。把千愁万绪汇入夕阳和绿水之中,含绵绵不尽之意。
温词大抵绮丽浓郁,此首则空灵疏荡,通俗明快。沈际飞云: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这样短小的一篇词写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谭献云:犹是盛唐绝句。但值得注意的是,盛唐的绝句以凄为主,中晚唐的绝句以意为主,像杜牧写的绝句很多都是以独特的立意。盛唐不是,盛唐有一种凄感。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写到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没有让人伤心落泪的感觉。
就像李白送王昌龄被贬谪到夜郎关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看不出多少悲伤,尤其尾句。所以这里,谭献说他犹是盛唐绝句是抬高了温庭筠了。
再看他的一首《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下面我们串讲这首诗。“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此首写离情,上片,起三句写境,次三句写人。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一种孤凄的境界。
壁炉里点的香落下来,通宵点着的蜡烛也快燃尽了。偏照画堂秋思,画堂是女子住宿的名称,秋思照在这里。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到黄昏的时候,自己的画眉就慢慢没有了,鬓云残,此时的妆扮鬓角也不是像早晨刚刚梳的头那样齐齐整整了,夜里却要在枕头上度过漫漫的长夜。
到秋天,夜也深了,女子夜里睡不好,古代人夜生活比较贫乏,通常吃完晚饭就上床睡觉,因此感到夜晚很漫长。
如果这首词写到这里,是一首很平庸的词,这首词最著名的描写在于它的下片。
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辗转反侧、思极无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漫漫长夜,突然下起朦胧的细雨。秦观的词有“无边丝雨细如愁”,那样朦胧的雨打在梧桐树叶上。
梧桐树叶子很大,当濛濛的细雨慢慢打下,逐渐积成一点,最后当这个树叶承受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这里一滴,那里一嗒,滴滴嗒嗒,就使得通宵不能入睡。
当然,这里不能入睡是心里有事,睡不着。文革时候我被打成反革命关在监牢的时候,夜里经常睡不着,刚刚要睡,夜里的蟋蟀一叫吵醒了,等到又睡着的时候,那个蟋蟀又一叫,我只好把看监狱的人叫起来,关门,让他把那个蟋蟀赶走。
其实冤枉蟋蟀了,不是蟋蟀的叫声使我通宵不能睡,是你自己心里有事,睡不着。这个女子成日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以夜里很难睡得着,听到外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为什么听到空阶滴到明,就是女子根本一夜没入睡。这首词写的极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长恨歌》当中,唐明皇所经历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后人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编成一个杂剧,就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本词上片风格浓丽,意象绵密,正是温词的普遍特点。下片转为疏淡,六句只写梧桐夜雨。浓淡相间,摇曳有致。将女子夜深思念丈夫的情景写得极妙。
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同样擅长写情,正是脱胎于此。
由此引出的还有宋周紫芝《鹧鸪天》:“梧桐树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宋万俟咏《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