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太原祁县(山西祁县)人。他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文思敏捷,倜傥无羁,一生命运落拓失意,很不得志。唐大和初年(公元828年),他屡举进士不第,后来干过巡官一类的幕僚职务。唐宣宗时,因别人的推荐,曾进京任过国子助教,但不久又因得罪皇上被贬为方城尉,再移迁隋县尉。
温庭筠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是晚唐文坛的姣姣者。《全唐诗》赞其“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他不但写诗,而且善填词,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老君庙
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
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
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瑶缄。
自怜金骨无人识,知有飞龟在石函。
氤氲:yīn yūn,烟云弥漫的样子。
巉巉:chán chán,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閟:bì,隐藏,包含。
这首《老君庙》,是一首咏物抒怀言志的七律诗,应是诗人遭贬为方城尉,离京赴任经函谷关时所写。全诗可分三层意思,诗人先描写了函谷关、老子庙的周围景物,随后称赞函谷关是名关要塞,老子庙是智慧宝库;最后是诗人的抒怀言志,虽“金骨无人识”,但未来总会有希望。品读全诗,虽然是诗人叹息命运,但伤感无望的成份却很少,反而流露出对山河形胜的赞美和对未来渴望的向上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