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人生是一把不得出鞘的长剑

温庭筠:人生是一把不得出鞘的长剑

  

  前些年,有一部很火的古装剧——《甄嬛传》。

  一些人也许注意到了,它的主题曲名叫《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正是晚唐有“花间词鼻祖”之称的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通篇写女子梳妆,由簪花、画眉写到照镜、穿衣,一个“懒”字却又照出无尽心事。

  


  “女为悦己者容”,但如果无人怜惜,妆容画得再美,衣衫穿得再华丽,又有什么用呢?她顾自一人形单影只,那新穿上的绫罗裙褥,却偏偏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温庭筠写的仅是一首怨妇词吗?

  自古以来,香草美人譬如君子,美人闺怨便常常暗喻着君子不得王上重用,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作为花间词派的开创者,“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樽酒花前,任情自放、玩世不恭,成了人们对温庭筠的第一印象。

  而他性格里的傲视权贵、正直敢言,他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甚至他一生的两次遭贬,困于科场,我们却知之甚少。

  他是花间才子,狂傲不羁,风流自许;又是正统文人,愤世嫉俗,刚直不阿。

  折射到他的诗词创作中,便是时而绮艳华美,飞扬流动;时而苍郁沉劲,充满耿介不平之气,时而又清拔旷远,显出高士逸人的风骨。

  单单拎出任何一点,都不是完整的温庭筠。

  


  1

  大中九年(855),进士科考场,考试时间已过了一半,一众考生们俱都在奋笔疾书,因内心焦急,额头间不时冒出冷汗。

  却唯有一名考生,生得容颜甚是丑陋,但那种从容自若的气度,却让人一见就生出不可小视之意。

  这名考生便是时年43岁的温庭筠。

  这并非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早在开成四年(839),年轻的温庭筠第一次到长安应试,就已经闻名遐迩,“士人翕然推重”。

  按照当时惯例,他还拜访了许多权贵,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作品,甚至与太子李永一起宴游。

  几乎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功名只在袖手间时,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名落孙山。

  关于其落榜的原因,后世有许多揣测。

  或说是因为他平日好流连秦楼楚馆,行为不端;或说是因为他踞才自傲,言行无忌。

  这些也许都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一点,或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

  让我们把时间稍稍回溯至四年前,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在这一年,唐王朝发生了一件足以动摇国本的大事件——“甘露之变”。

  


  我们都知道,整个唐代让统治者日夜不安的,主要有三大祸患,即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

  而其中宦官专权可算是唐代的一大特色。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朝代的宦官,会有如唐代宦官这般大的权力,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干预朝政,甚至可以架空皇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当权者。

  就在大和九年11月21日这一天,27岁的唐文宗不甘心被宦官控制,于是以甘露下降为名,诱使宦官头目仇士良前去观看,希望将其一网打尽。

  谁知计划被仇士良发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李训、王涯、韩约等近两千名大臣被诛杀,整个朝堂为之一空。

  事变发生后,一时人人自危,无人敢再和宦官作对。

  而就在这片万马齐喑中,当时刚到长安的温庭筠却丝毫不畏,一意逆流而上,发出了自己振聋发聩的呼喊,这便是悼念被害宰相王涯的两首诗歌——《过丰安里王相故居》、《题丰安里王相林亭》。

  而宦官们在看到这两首诗歌后会如何切齿痛恨,亦可想而知。

  之后他又写诗悼念据说是被宦官毒死的太子李永,即历史上有名的庄恪太子。

  至此,在那个宦官气焰熏天的晚唐,他的仕途早早便注定了结局。

  2

  在开成四年落榜后,温庭筠写下了《病中书怀呈友人》,悲叹道:

  “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

  这次落榜对温庭筠来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打击,一直到八年以后,他才再次踏足考场。

  在“温八叉”之外,却又得了一个新的外号:“救数人”。

  


  据说自那时开始,他不仅要答好自己的试卷,还主动帮别的考生答卷,甚至一次考试能帮十余人。

  也许对这时的温庭筠来说,考试能否得中已不再那样重要,重要的是,他要用这样一种行为艺术,去向考官示威,去挑战那看似公正实则不平的科举制度,更是向他所痛狠的宦官们昭示自己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大中九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他很早就知晓了温庭筠科场“救数人”的“光辉”事迹。

  为了防止温庭筠再帮人作弊,沈询特地让他在自己衙前帘下考试,考试中更是紧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不敢懈怠。

  谁知一踏出考场,温庭筠就向人得意道:“这次考试我又救了八个人!”

  沈询不禁气急,意料之中的,温庭筠又一次落榜了。

  大中十三年(859),时年48岁的温庭筠再一次参加科考,落榜。

  也许是温庭筠的文名太大,也许是他的事迹实在太过昭彰,又或许仅仅是朝廷出于对这位屡败屡试的高龄士子的一点补偿,朝廷给了他一个县尉的小官,贬到了方城。

  有趣的是,朝廷用的是“贬”。

  可是,对一个在那之前从未担任一官半职的人来说,又何来的“贬”呢?

  


  而那首著名的《商山早行》,许就作于这时。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刚刚破晓,旅店外便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

  一弯残月高挂在苍穹之上,村野客店间有鸡鸣声声;板桥之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清霜,诗人以为自己已足够早了,却没想到“更有早行人”。

  槲叶落满了山路,枳花映亮了原本黯淡的驿墙。

  诗人触景伤情,不由得想起了已在千里之遥的长安。遥想野鸭大雁,想必已挤满了曲岸的湖塘。

  “客行悲故乡”,其实温庭筠家乡本在山西,然而他居长安数十载,早已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3

  在离开七年后,温庭筠才再次回到长安。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屡试不中的考生,而摇身一变成了端坐考官席上的主考官。

  而温庭筠之所以是温庭筠,就在于他总是人群中最与众不同的那个,总要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让一些人忽而惊,既而怒。

  


  在科考结束后,温庭筠做出了一个从未有人敢尝试的举措:

  他竟然将录取士子的作品公开张贴,大力夸赞那些作品“声调急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辞卓然”。

  而其真正用意则是为了“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他太天真了,他以为自己曾经遭遇了科考的不公,便想借着这一举措一扫科场请托、舞弊的积弊,重归清明。

  他没有想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科举考试有了如今不公不正的局面,既是王朝走向衰颓所带来的事实,也是诸多当权者的暗中操控,刻意纵容。

  在张贴的作品中,不乏许多指陈时政、抨击社会弊病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又惹恼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以及把持朝政的权臣。

  于是,这位新上任不久的主考官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山南。

  而关于他再次离开后的结局,史书上再无明确记载。

  《唐才子传》中,只有寥寥的五个字:“竟流落而死。”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南湖

唐代 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唐代 温庭筠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

唐代 温庭筠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赠越僧岳云二首

唐代 温庭筠

世机消已尽,巾屦亦飘然。一室故山月,满瓶秋涧泉。
禅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
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
僧居随处好,人事出门多。不及新春雁,年年镜水波。

鄠杜郊居

唐代 温庭筠

槿篱芳援近樵家,垄麦青青一径斜。
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

与友人别

唐代 温庭筠

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薄暮牵离绪,伤春忆晤言。年芳本无限,何况有兰孙。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