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最经典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七绝之冠

王昌龄最经典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七绝之冠

  

image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当时正值盛唐,这一时期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大多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但在频繁的边塞征战中,民众也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写的悲壮而不凄凉,被后世誉为唐代七绝之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翻译:

  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征人还未归来。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卫青仍还在,绝不允许匈奴度过阴山牧马。

  诗文鉴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首先,王昌龄从边疆的景色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尤其是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边疆战事的历史悠远,经年不断。而次句中的“万里长征”,则是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则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生死别离,表达了诗人的那种悲愤的心绪。

  

image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而此处其实更是指代了众多的抗匈名将。这句诗中蕴含了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这其实是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忠诚之情,歌颂了将士们驰骋边疆、奋勇杀敌的热血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image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用历史变换来抒发征战未断的感叹。万里征人未还,则暗示了多少热血男儿裹尸沙场,留下人世悲剧。最后两句更是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那样的良将出现,平息边乱,安定国事。全诗用极为平常的笔触,咏唱出雄浑豁达的意境,气势上一气呵成,令人拍手叫绝。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何九于客舍集

唐代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觞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唐代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留别司马太守

唐代 王昌龄

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万岁楼

唐代 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少年行二首

唐代 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击磐老人

唐代 王昌龄

双峰褐衣久,一磐白眉长。
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