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生得洒脱 死得糊涂

王昌龄:生得洒脱 死得糊涂

  


  “龙城飞将”他是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代最好的绝句之一,在很多唐诗选集里,这首诗都是压轴的作品。

  


  前两句比较好理解,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关”已经很久都没有变化,同样不变的还有军人万里出征的故事,仍然在一年年上演。

  后两句从字面意思看,“龙城”是指匈奴的都城,“飞将”是指汉代名将李广。 大家都希望有一位“飞将军”威镇边关,保护百姓免于战乱,是不是李广倒不重要。

  不过有迹象表明,王昌龄写这首诗并不是无的放矢,“龙城飞将”实有其人,指的是大唐名将王忠嗣,这个人可不得了。

  打仗这件事总是有胜有负。 历史上的猛将很多,可真正的“常胜将军”几乎没有。

  但《旧唐书》里提到王忠嗣,却说他“战必破,攻必克”,也就是说,这位老兄居然一辈子没打过败仗。

  王忠嗣这个名字,字面意思是“忠臣的后嗣”。

  说起来,这个名字还是唐玄宗亲自给他起的。

  公元714年,唐玄宗登基的第三年,吐蕃派十万大军入侵,打到了今天甘肃武威一带。 唐玄宗也派出大军应战,交战结果,唐军大获全胜。

  战斗初期,唐军的信心并不是很足。 眼看形势不利,先锋王海宾奋勇冲击,打乱了吐蕃阵脚,唐军乘势追击,这才一举奠定了胜局。

  可惜王海宾本人战死沙场,唐玄宗念他忠勇,追封他为“金吾大将军”。 王海宾的儿子王训当时只有九岁,唐玄宗不仅给他改名为“忠嗣”,还把他收为干儿子,让他和太子李亨在宫里一起生活学习。

  


  王忠嗣出身将门,遗传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再加上和太子李亨一起长大,接受的是最高端的教育。

  小伙子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和唐玄宗谈论军事时,经常说得头头是道。

  唐玄宗很看好他,认为他“日后必为良将”。

  王忠嗣曾在河西节度使萧嵩帐下待了三年。

  萧嵩任满回朝之前,王忠嗣说,“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意思是,“跟了您三年,不立点儿功劳怎么回复天子呢?”于是率精兵数百袭击吐蕃,杀敌数千人,缴获马羊数以万计。

  后来,王忠嗣在另一位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手下又上演过类似的场景。

  两军对阵,唐军见吐蕃兵强马壮,不免心惊胆怯。 关键时刻,王忠嗣单人匹马冲进吐蕃阵中,“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 唐军趁乱大举掩杀,于是大获全胜。

  王忠嗣还有“智”的一面,在大事上思路清晰,绝不蛮干。

  在出任朔方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暗中抬高市场上的马匹价格,各路马贩子得到消息,都把宝马良驹送到这里。

  就这样,唐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大量好马,骑兵的实力大大加强。

  凭借自己的军事敏感,王忠嗣在安史之乱爆发八年之前,就对安禄山的阴谋有所警惕,并向唐玄宗多次进言,让他提防安禄山。

  可惜,唐玄宗轻信谣言,认为王忠嗣企图串通太子李亨,对自己不利,险些砍了王忠嗣的脑袋。

  王忠嗣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心情郁闷不已,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如果王忠嗣不死,想必安禄山也不敢轻易作乱。

  王昌龄还有一首诗《失题》——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

  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

  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这里说的“一人计不用”指的就是王忠嗣,和《出塞》结合起来看,把“龙城飞将”安在王忠嗣身上确实再合适不过。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送别诗里的佳作,其中还透露了他的一个小秘密,那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在下着雨的寒夜来到吴地,第二天清晨在孤独的楚山下送客。 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情况,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以前被很多人理解为王昌龄对做官这件事“很冷淡”,后来又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

  新解由来是著名宰相姚崇的一篇文章《冰壶赋》。

  姚崇在文章里说,当官要廉洁奉公,像“冰壶”一样清白。

  这篇文章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曾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作文题目。

  在李白、王维等人笔下,冰壶也都曾被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作为和他们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提到冰壶,当然也应该是这个用意。

  王昌龄的文才不用多说,但官运很一般,不过“为官清廉”这一条确实做到了。

  王昌龄早年家贫,三十岁时中了进士,但官职最高时也只是个校书郎。

  他一生中两次被流放,书上说的原因是“不护细行”,意思是不注意小节。 至于什么样的“小节”会导致他被流放,书上没说,我们也无从得知。

  王昌龄第一次被流放,目的地是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当时属于“蛮夷地区”。 这次流放还有个间接后果—引发了孟浩然的“意外”死亡。

  王昌龄和孟浩然既是同龄人,也是好朋友。

  王昌龄在前往岭南的途中路过襄阳,当然要去找孟浩然喝酒吟诗。

  等他从岭南归来时,孟浩然再次盛情款待他,席间安排了美酒肥鹅。

  不巧的是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按照民间说法,肥鹅正是这类病患的大忌。

  不久,孟浩然就因为毒疮爆裂与世长辞。

  王昌龄第二次被流放已经是晚年,目的地是龙标,在现在的贵州省锦屏县境内。

  这次被流放,确切的原因我们仍然不知道。

  不过据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的,他的朋友常建还在诗里以屈原来比喻他,说他“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意思是被谗言伤害却无法分辩。

  今天的贵州当然是很繁华的,但在唐朝时,贵州的很多地方属于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也是最差的流放地。

  李白听说王昌龄被流放到龙标,很替他发愁,于是写了一首诗相赠,这首诗也入选了中学课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尽、杜鹃啼血的时节,听说你被贬了官,前往比五溪还要遥远的龙标。 我把忧愁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替我陪你到夜郎西边。”

  王昌龄和李白不仅是很好的朋友,文学成就也都很高,两人的绝句齐名,李白被称为“诗仙”,王昌龄则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还有一个称号叫“诗家天子”,听上去很霸气,似乎是指他写诗的水平达到了唯我独尊的地步。

  但是,这其实是个大大的误会。

  别的不说,“诗家天子”这样的称号,要是让真天子知道了,还不得是死罪吗?

  真实的情况是,王昌龄诗名很大,又曾经做过江宁令,所以当时有人称他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由于“夫”和“天”字形相似,时间久了,后人以讹传讹,就把“夫子”误认为是“天子”了。

  生得洒脱,死得糊涂

  


  作为和李白、杜甫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在当时诗坛的影响力即使不是最大的,和其他诗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王昌龄在世时,唐代就有人编过一本诗集,名为《河岳英灵集》。

  这本诗集收录了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李白、高适、王维等人都有作品入选。

  但王昌龄是入选最多的一位,一共十六首。

  关于王昌龄的籍贯,一直是个悬案。 有的说他是太原人,有的说他是江宁人,还有的说他是长安人。

  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太原是他的祖籍,江宁丞是他的官职,而他的老家是陕西白鹿原,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西安市内。

  现在大家知道白鹿原是因为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其实这个地方相当有历史渊源。

  据说早在西周时,周平王外出打猎,看到一只口衔灵芝的白鹿,所到之处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白鹿原由此得名。

  出生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王昌龄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性格洒脱。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个个都跟他有交情。

  前文提到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和他的关系非常好。

  


  在“旗亭画壁”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知道,王昌龄和王之涣、高适的交往也很多。

  王昌龄和孟浩然是多年的好友,很多年之前,孟浩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两人曾经一起住过好几年。

  王昌龄还和比自己小很多的岑参是忘年交,两人互赠过很多诗。

  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就是这么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却死得糊里糊涂。

  事发在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

  此时王昌龄仍在龙标流放,眼见天下大乱,他就自作主张离开龙标,准备前往曾经任职过的江宁。

  没想到走到半道,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给杀了,连个正式的理由都没留下来。

  闾丘晓杀死王昌龄,可能只是个人恩怨;但他还干了另一件让人愤怒的事,那就是违抗军令,拒不出兵营救重镇睢阳,间接导致了睢阳失守。

  没过多久,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大军前来,要以“违抗军令”的罪名处死闾丘晓。

  闾丘晓求情说家中尚有老人需要抚养,张镐反问了一句:“那王昌龄的老人怎么办呢?”

  闾丘晓哑口无言,他一定没有想到,杀死一个小小的县尉王昌龄,后果居然这么严重。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寄是正字

唐代 王昌龄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一作孟浩然诗]

朝来曲

唐代 王昌龄

日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初日

唐代 王昌龄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闺怨

唐代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过华阴

唐代 王昌龄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山行入泾州

唐代 王昌龄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峦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