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影响很大的一首诗,短短4句,值得一读再读

王昌龄影响很大的一首诗,短短4句,值得一读再读

  

  王昌龄,字少伯,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合称为“唐代边塞四大诗人”,有着“七绝圣手”的美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便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它写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被贬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期间,距今已经流传了1200多年。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准备从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再北上洛阳。这首诗写的便是王昌龄清晨在润州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尤其是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王昌龄的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呢?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它的意思是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面。这里的“吴”,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镇江为三国时吴国所属。从表面意思来看,这句诗主要描写了王昌龄送别友人时的环境。而“寒雨”又为离别的环境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可见这句诗也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即天亮的时候,王昌龄在江边送别了友人,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身影。这里的“楚”,指的也是镇江,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王昌龄这句诗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既没有去写送者,也没有写行者,而是着重突出了楚山这一意象。但是王昌龄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直到被楚山阻隔的情形已经跃然纸上。

  


  另外,在唐代的诸多送别诗中,诗人往往会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王昌龄这里却将离情倾注在楚山之上,便是因为当他的友人回到洛阳后,便自然会有亲友相聚,而留在吴、楚之地的王昌龄,却只能和楚山一样孤零零的目送江水远去。所以这里的“孤”字又可以看作是整首诗的情感引线,它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如果你到了洛阳,有亲友向你询问我的近况时,就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在唐诗中很常见,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王昌龄不报平安,而是传达这种品格呢?

  


  这是因为王昌龄知道亲友会担心他被贬后的生活境况,所以他以玉壶冰自喻,也就是以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告慰友人,这样要比再多的言辞都能消除亲友的担心,也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所谓的含蓄蕴藉,余韵无穷,王昌龄这两句诗便可以说是其中典范。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不得不说王昌龄诗歌造诣的高超。

  综观王昌龄的这首诗,其实也告诉了我们朋友的相处之道,即以一颗真正了解和信任的心去交朋友。这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在心的。所以说王昌龄的这首诗,短短4句,值得一读再读。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过华阴

唐代 王昌龄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斋心

唐代 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秋兴

唐代 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箜篌引

唐代 王昌龄

卢谿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
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颜色饥枯掩面羞。
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咿嚘,意说被他边将雠,五世属藩汉主留。
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家藏铁券特承优。
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明光殿前论九畴。
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
怜爱苍生比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奉赠张荆州

唐代 王昌龄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
我欲从之卧穹嵌。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唐代 王昌龄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