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的这首诗并不出名,最后一句却画龙点睛,令人称赞

王昌龄的这首诗并不出名,最后一句却画龙点睛,令人称赞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诗人。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大诗人”。又因王昌龄是唐代较早大量写作七言绝句并获得优异成就的诗人,故有着“七绝圣手”的美誉。无论是《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是《闺怨》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亦或是《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从军行·其一》,虽然它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出名,甚至说有点冷门,但是它依然有着令人称赞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首先,它是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一首,是一种乐府诗歌形式的边塞诗。总的来说,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有深意,在写法上很有特色。

  至于写法上的特色,主要是王昌龄在诗中前三句中叙事、描写环境,在最后一句重点抒情。所采用的手法,是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艺术手法。通俗点说,就是王昌龄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很高妙。而前三句的反复铺垫,也使得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具有更动人的力量。整首诗的情韵也变得飞腾了起来。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首句“烽火城西百尺楼”,它的意思是说,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戍楼。乍一看,这句诗平淡无奇,其实它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征人戍边的荒寂环境。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广阔的边地上,四顾苍茫,眼中只有这座百尺高楼,一种寂寞之感便油然而生。更不用说是长时间戍边的征人了,其深切的思亲念家的情感可想而知。

  


  次句“黄昏独上海风秋”,即征人在黄昏的时候,独自登上了这座戍楼,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据《从军行·其四》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我们可以得知此处的海指的便是青海湖。当年唐代名将哥舒翰曾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虽然这句诗只是描写了一个行为动作,但是所点明的凉气侵人的秋季,无疑是征人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接下来的一句“更吹羌笛关山月”,则是指正当征人的思亲之情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翻腾的时候,又传来了一声声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还是象征着离别的《关山月》曲调。“羌笛”,是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是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从开篇的“百尺楼”,到“海风秋”,再到这里的“关山月”。王昌龄采用的是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征人思亲、思妇念远的气氛,从而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铺垫。“无那金闺万里愁”,它的意思是说,谁能理解远在万里之外深闺妻子的愁怀呢?可见王昌龄这里情感的转变,即从游子思亲,变成了思妇念远。

  


  这恰恰是整首诗最为高妙的地方,环境氛围已经在前面铺垫完成,王昌龄所要表现的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可谓是水到渠成。但是他并没有直写,反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去反映征人的思亲之情。运笔的委婉曲折,无疑使得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对于这首诗来说,最后一句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动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素上人影塔

唐代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塞下曲四首 其三

唐代 王昌龄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代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唐代 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唐代 王昌龄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云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唐代 王昌龄

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豪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