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技法高超,不愧为千古名作

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技法高超,不愧为千古名作

  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唐代更涌现了一大批光辉夺目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虽然并非都曾经历过沙场奋战,但因为唐代战事频繁,诗人们也经常以此为创作题材,描绘边塞的秀丽风光、讴歌边关将士的风采。

  但同样的题材,诗人们却有不同地表达方式。比如王翰喜欢采用对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

  张籍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达到一种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image


  而杨炯则干脆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表达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再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的场景。下面介绍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技法高超,不愧为千古名作。

  

image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image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曾漫游西北边地,并积极体验边塞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刚刚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可见王昌龄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开篇描写塞外枯旷苦寒景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深秋的黄昏,军士们饮马渡河,河水如冰、寒风似刀,尽显边塞恶劣的气候条件。

  作者善于选材,通过对河水与寒风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不畏艰苦、为国戍边的大无畏精神。

  

image


  接下来的的两句继续描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一轮金黄的落日渐渐西沉,临洮城也若隐若现地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

  平沙,指沙漠之地,此处境界阔大,作者的笔端更是气势恢宏,展现出大漠边塞的旷远和辽阔。

  

image


  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场景,思绪万千,不由得联想起古代的长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临洮地势险要,这一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当年吐蕃的十万精锐兵临城下,唐军毫不畏惧,杀敌数万,俘获马羊二十万头,立下了赫赫战功。

  

image


  最后诗人又收回驰骋的思绪,“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一带沙漠一年四季都是黄尘弥漫,从古到今,战死者的白骨也杂乱地堆弃在蓬蒿间。

  作者虽然没有明写战争场面,但如今沧桑的历史遗迹,却彰显出当时一场酣战的激烈程度。

  

image


  纵览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笔墨简洁、想象丰富。前四句细腻地描绘了秋日黄昏时,临洮城周围的凄楚萧瑟的场景,夕阳西沉、沙漠旷远,河水冰寒、冷风刺骨,虽然只字不提士兵们戍边之苦,却能感同身受。

  后两句虚实结合、联想生动,“白骨、黄尘”,形象地展现出自古以来征战的残酷、以及祥和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表达出诗人对他们的无比同情。诗人亲历过战争场面,也看见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所以这首诗在字里行间,也抒发了巩固边防的愿望、以及保卫国家的壮志。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唐代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送薛大赴安陆

唐代 王昌龄

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一作高適诗)

唐代 王昌龄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须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謇谔。隐轸经济策,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深,浮云不堪托。
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悲哉行

唐代 王昌龄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送李擢游江东

唐代 王昌龄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唐代 王昌龄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