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唐代更涌现了一大批光辉夺目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虽然并非都曾经历过沙场奋战,但因为唐代战事频繁,诗人们也经常以此为创作题材,描绘边塞的秀丽风光、讴歌边关将士的风采。
但同样的题材,诗人们却有不同地表达方式。比如王翰喜欢采用对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
张籍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达到一种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而杨炯则干脆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表达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再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的场景。下面介绍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技法高超,不愧为千古名作。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曾漫游西北边地,并积极体验边塞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刚刚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可见王昌龄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开篇描写塞外枯旷苦寒景象,“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深秋的黄昏,军士们饮马渡河,河水如冰、寒风似刀,尽显边塞恶劣的气候条件。
作者善于选材,通过对河水与寒风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不畏艰苦、为国戍边的大无畏精神。
接下来的的两句继续描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一轮金黄的落日渐渐西沉,临洮城也若隐若现地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
平沙,指沙漠之地,此处境界阔大,作者的笔端更是气势恢宏,展现出大漠边塞的旷远和辽阔。
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场景,思绪万千,不由得联想起古代的长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临洮地势险要,这一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当年吐蕃的十万精锐兵临城下,唐军毫不畏惧,杀敌数万,俘获马羊二十万头,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诗人又收回驰骋的思绪,“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一带沙漠一年四季都是黄尘弥漫,从古到今,战死者的白骨也杂乱地堆弃在蓬蒿间。
作者虽然没有明写战争场面,但如今沧桑的历史遗迹,却彰显出当时一场酣战的激烈程度。
纵览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笔墨简洁、想象丰富。前四句细腻地描绘了秋日黄昏时,临洮城周围的凄楚萧瑟的场景,夕阳西沉、沙漠旷远,河水冰寒、冷风刺骨,虽然只字不提士兵们戍边之苦,却能感同身受。
后两句虚实结合、联想生动,“白骨、黄尘”,形象地展现出自古以来征战的残酷、以及祥和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表达出诗人对他们的无比同情。诗人亲历过战争场面,也看见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所以这首诗在字里行间,也抒发了巩固边防的愿望、以及保卫国家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