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和宋慧乔的千年对望​

王昌龄和宋慧乔的千年对望​

  

image


  一端诗人,一端美人,中间是树

  奇树与古画

  2017年初秋的一天,辗转600多公里,一棵“歪脖儿”松树从外地来到了位于北京孙河,在一座中式社区中安了新家。

  见过这棵树的人无不惊讶于它的造型:以几乎两个90度的直角曲盘向上而生,一些枝桠旁逸斜出,松针劲秀如发。然而,这棵树的神奇远不止与此。

  一位熟悉中国古画的业主赫然发现:这棵松树竟像极了千年之前五代时期的一幅名画《文苑图》里的那颗文苑松!

  唐朝盛世的标配之一是频繁的文士雅会,这种聚会又经常成为画家的素材。

  韩滉的《文苑图》第一次记录了文士们在园林场景中雅致的日常生活。这棵古松,便是恒久的见证者。

  据《宣和画谱》记载,《文苑图》所画的是王昌龄与三位诗友在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诗的场景:一人倚垒石持笔觅句,一人靠松干构思,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情态各异,人景交融。据传,其中倚松者或为唐朝大诗人李白。

  画中古松,曲折下垂苍茂挂蔓,松针秀劲挺拔婀娜多姿,松下作细草成团,并有石椅、迭石穿插巧妙,浓郁的墨香混合松树的清香,似乎正隐隐从画面传来。

  全图通过画家的巧妙安排,构成一个幽静典雅,适合文人创作诗文的优美环境,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千古诗人的典范形象。

  《文苑图》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皇家贵族的青睐,画上满布藏印和题记,从南唐到清朝,从宋徽宗到乾隆帝。最终《文苑图》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国宝。

  那么,出现在北京孙河这个社区中的奇松,真的就是古画上的这棵树吗?

  物是与人非

  2015年,北京正在经历30年一遇的严寒。

  在一个深冬的黄昏,柳荫斜街两旁的柳树在夕阳映照下,颇有些“淡淡冬阳柳树苍”的意境。在一群于此采风的景观设计师看来,此时此刻的夕阳与柳树,与千年前的样子别无二致。

  这个设计团队正在为北京的一所新中式社区的景观汲取灵感。

  “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雅事乐事。流传至今的经典园林设计,往往出自文人画家之手。”这个团队的牵头人老郑说。

  老郑对传统文化一向着迷,两月内已经浏览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绘画作品。他深知,在历代文人的水墨画作里,保留着能够代表传统文化最高审美的场景。

  灰色的砖墙、鲜红色的院门,围合成皇城根儿下的北京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四合院。整洁的建筑之外,皇家园林、民居中惯见的柳树,低垂着棕褐色纤细的枝条,在寒冷的空气中微微飘动——

  柳荫斜街的一幕,似乎让老郑找到了答案:时间会变,但自然界某些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比如眼前的晚霞,晚霞中的柳树,以及柳树投射在灰墙上的光影。

  他认为,只有这些可以跨越千年时空的自然景观,才能够成为打动人心的本真,正所谓“人非、物是”。

  “那些消逝的、认定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会以各种生命样态存活于今天生活的每个角落。” 他希望通过一些“物是”来还原过去的雅致生活场景。

  沉醉与邂逅

  在景观设计中,树是所有景观元素的脊梁骨。

  还原本真第一步,就是为这个新中式社区寻找着合适的苗木,老郑只身离京600多公里,来到北方最大的苗木集中交易地。

  这里很多珍贵树种的价格,并不低于进口树种。但老郑要选择的苗木,一定要能构成极富传统文人审美的景观小品,并成为飞速变化的当下里一个恒久不变的所在。

  可找到这样的苗木,并非易事。

  一个月里,老郑频繁往返于两地,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千棵苗木。2017年的十一假期,老郑第三次造访这里。当时,在漫山的苍松翠柏中间,一棵矗立在角落不起眼的“歪脖儿”树突然吸引了他,这棵松树貌不惊人,躯干呈侧立的Z字形,既不挺拔,也不俊美。

  然而,老郑却久久驻足。

  

image


  踏遍高山,阅过千树,但在这棵树前,老郑突然记起《文苑图》,恍若看见诗人们在树下吟唱。“不是先想着要按画去找松,而是见着了松,不自觉就联想到了画。”

  那一刻,他决定要通过这棵树复刻五代名画《文苑图》。

  文苑与景粼

  如今,这棵松树的新家位于北京孙河的龙湖·景粼原著社区。在它抵达社区前,景观团队根据社区中的光照、风向、风速等因素,以及和周边场地、建筑的关系,提前确定好最合适的栽种位置,并不断调整栽种的角度,确保和古画里的场景一致。

  最终,它被栽种在一池清水旁,背靠墙体而立。在它周边,一张石桌、两个石凳、三只傲然独立于水景中的铜鹤、一位盘膝而坐、吹奏长笛的铜人,构成了一幅怡然自得的画卷。

  “你甚至可以想象居住者在这棵树下带有几分传统仪式感的生活场景”,龙湖景观团队认为,《文苑图》所展现的文人雅趣,与这个新中式社区还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雅致、宁静、内敛的精神十分契合。

  “在吊车松开吊绳那一刹那,我知道这棵树本应就生长在这里。”老郑说。

  以生活场景复刻的造园手笔,让文人轶事得以传承,亦让业主虽处当代,依旧能通过恒久不变的自然,如夕阳、花木、水、石,来感受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活。

  龙湖的景观团队所要做的,正是用这些景观建立居住者和古典美学之间的联系。

  “有时,我们所谓的进步,就是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东西。”这也是所有龙湖景观人的想法。

  造一方天地,给生活在此的人“一个关于园林的线索”,无论是小儿郎、少年郎、中年、老年,居住之所见所得,拾园时光,潜移默化。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朝花夕拾,更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邂逅。

  五代的《文苑图》,今日的龙湖景粼原著,尽管相距千年,但每每在星月之下,微风起时,倚在文苑松旁,我们仿若回到了那年的江宁,在琉璃堂厅前,得见王昌龄与诗友们惬意吟唱……

  

image


  诗人与美人

  “一棵树”能跨越千年,历久不萎,因为它既是古代诗文中的赋情景物,也是现世生活中的美丽象征。

  对于树,千百年前,诗人们下笔有神。

  王绩的浑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孟浩然的清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马致远的素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崔颢的放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杜甫的沉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岑参的活泼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白居易的喜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对于树,千百年后,美人引为知己,约之来世。

  20年前,韩国爱情+亲情剧集《蓝色生死恋》风靡全亚洲。宋慧乔饰演的女主角恩熙美丽、善良、端庄、质朴,更带有东方女性对家人和爱人特有的忠诚和忠贞,无论是聚是散,是贫是富。

  当女主得知,由于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自己憧憬多年的爱情几乎不可能实现时,她婉转而坚定地对爱人说:我下辈子要做一棵树。因为树一旦在一个地方站定,以后它就会永远在那里。这样,它就不会跟家人分开。

  “一棵树”,在园中开放,在心中常青。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代 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素上人影塔

唐代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巴陵别刘处士

唐代 王昌龄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帆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咏青

唐代 王昌龄

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
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
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
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唐代 王昌龄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题净眼师房

唐代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房,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