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友情与爱情、亲情一样,

  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真正的友谊,会令人受益一生。

  


  如果要问什么才是真正朋友,真正的友情?

  那么李白会说:“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王维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会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朋友,是知心的,会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和挂念。

  真正的友情,是尽管两人相隔千里,却温情常在。无论千山万水多么遥远,友情长存。

  


  寄心明月,惺惺相惜

  王昌龄和李白的缘分要追溯到开元年间。王昌龄一生仕途不顺,官低名气高,而且交友也十分广泛。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由岭南北归。在前往襄阳拜访老友孟浩然途中,经湖南岳阳,认识了李白。两人都是颇负盛名的诗人,一见如故,于是在桌前一聚,酒杯一捧,便结下了交情。

  王昌龄写下《巴陵送李十二》一诗。这个李十二就是李白,古人喜欢用排行称呼人以表示彼此亲近。如白居易称呼元稹为元九。王昌龄称他的老友辛渐为辛二,此处他称呼李白为李十二,可见两人交情的确不是像普通朋友那般浅薄。

  巴陵送李十二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诗中的巴陵即今天的湖南岳阳。两人相逢相识于巴陵,既然有相逢,那么必定会有离别。

  王昌龄送别了这个比他年轻许多的李白,山长水远,因为离别的心情萦绕,感到秋城也失去了颜色。日暮,蒹葭又苍苍,仿佛朋友走后,到处是一片单调,一片孤寂。

  


  或许因为两人都有相同的苦恼,官场上不尽人意;或许是两人趣味相投,热衷于游览祖国的大山大水,喜欢豪情,喜欢自由与狂放;又或许是各自被彼此的才华横溢吸引,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崇拜对方……无论是什么缘故,总之王昌龄和李白,是名副其实的好朋友。

  王昌龄和李白,在仕途上都有各自的不顺。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朝廷以“不护细行”,即以王昌龄在生活细节上不检点为由,将他贬至龙标,担任龙标尉。

  王昌龄被贬了,可是他认为自己是纯洁无辜的,这样的贬谪理由,实乃荒诞不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内心一片苦闷的王昌龄,向其好友辛渐倾诉,并表明了自己洁白纯净的志向。

  当然王昌龄内心深处的低落和无奈,也被另一个人读懂了,理解了,安慰了。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好友要去的地方,是遥远的。李白把心中对好友的思念、同情与理解,寄给这天上的明月,让它们随风送至好友的身旁。

  那风里月里,是不尽的关怀与同情,是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是浓浓的情意!

  千里万里,一往情深

  在爱情里,一个人为了所爱之人走遍千山万水,从始至终跟随对方是常有的事。而在一段友情之中,也会有追随。苏东坡和陈季常之间就是这样的友情。

  陈季常名慥,字季常,其父为陈希亮。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判的时候,陈希亮身为当地知府,其官职高于苏东坡。

  陈希亮和苏东坡是同乡世交,两人之间也有许多渊源。与陈希亮一起任官的同时,苏东坡也因此结识了他的儿子陈季常。在往后的相处中,陈季常越来越欣赏苏东坡的为人和才华,而苏东坡也很喜欢与之交往,常常互相玩笑。

  例如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写到: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这两句诗诙谐幽默,倒是把陈季常(自号“龙丘居士”)因为害怕妻子的管教而常常出现心惊胆战的情况生动地描绘出来。苏东坡拿自己的好朋友开玩笑,当然心中是毫无恶意的,反而体现了他与陈季常之间亲密的关系。

  


  但他们之间,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接近于“生死相随”的陪伴和无私的帮助。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十来岁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押往黄州。前往黄州途中,苏轼看到梅花开了,触景生情又赋诗一首。

  梅花二首(其一)宋·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被贬的路上,苏东坡是孤寂的,苦闷的。东风无情可吹石裂,梅花开着是没有趣味的,因为看花的人无心欣赏,梅花落了,反而又给自己添了更多的离愁别绪。

  仕途上的不如意,旅途中的寂寞孤独,无不让苏轼感到内心空虚,并且渴望情感上能有所寄托。

  机缘巧合的是,苏轼在岐亭附近碰到了陈季常。陈季常也是个好客之人,他不仅不嫌弃戴罪之身的苏东坡,而且还请他到家里住了五天。被盛情款待的苏轼,心情自然而然地舒畅了许多。

  这几天的时光,足以让苏轼和陈季常彼此了解,然后深交。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陈季常多次前往看望。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首先在物质上基本属于自给自足,他自己动手开垦田地,种植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就连自己的房屋住所,也是苏轼一手修建的。而身为东坡好友陈季常,也很热情地参与到苏东坡的生产活动中,给了他很大的扶持和帮助。

  但真正的好朋友,更多的是能给彼此带来精神上的交流和支持,是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陈季常之于苏东坡,恰恰是如此。陈季常在当时很有名气,黄州很多人想宴请他,但他一概不见,却乐意跑到苏东坡住所里去,和他一起喝酒畅聊,作诗论画。

  后来苏轼被赦离开黄州,送行者众多,过了慈湖(在湖北黄石)登船后,众人都散去了,只有陈季常不舍得走,从湖北一直送到了江西九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如果不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不是彼此之间情深义重,不是从始至终的挂念,陈季常又怎会送行苏轼一程又一程,不忍离去。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过友情,不会因为两个人的相隔千里,而忘记对方。在之后的岁月里,无论苏轼走到哪,陈季常总会前往拜访。

  1094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被贬到了广东惠州。惠州在当时就是瘴疠遍野的蛮荒之地,环境极其恶劣,往而难复。陈季常放心不下这个故友,写了好些信说要去看他,但苏东坡不愿陈季常千里奔波犯险,每次都是回信劝阻。

  可是苏东坡又何尝不想见到这个故友?两人交情之深,相隔之远,思念之浓,他也渴望在这穷乡僻壤的他乡之地,能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在身旁,哪怕是短暂的叙旧也好。

  苏轼正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才不愿让他奔波万里抵达这个环境恶劣的惠州。

  


  这就是世间上难得可贵且真诚深厚的友情吧!对方有难,自己愿意尽力帮助,两肋插刀。有欢乐,愿意和对方分享;有痛苦,会得到理解与安慰;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会彼此支持和挂念。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唐代 王昌龄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静法师东斋

唐代 王昌龄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长信怨

唐代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朝来曲

唐代 王昌龄

日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唐代 王昌龄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
仙老言馀鹤飞去,玉清坛上雨濛濛。

秋山寄陈谠言

唐代 王昌龄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