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写闺怨的一首诗,简单4句,道出人生最苦是别离,传唱千年

王昌龄写闺怨的一首诗,简单4句,道出人生最苦是别离,传唱千年

  此生别离,只为相聚,聚少离多,人生常态。月亏花谢总有再开再圆的时候,岁月暗把时光取走,却再也无法回转。春风几度,秋月圆缺。人已老,酒未干,泪阑珊。别离让人不能不感慨人生的无常。因这无常,便生几多怨怼,因这无常,又多了几许的伤感。在唐诗的天空中,只要提起王昌龄,能想到的肯定是他的边塞诗,那种荡气回肠,那种雄浑悲壮,那猎猎风声,那边关明月,都被诗人写得淋漓尽致。不过在写儿女别离愁怨上,诗人的水准绝对又是高人一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代,进入到盛唐时期,边关战事频仍,男子为了能够奔着成功的方向前行,只好通过参加战争,这是一条获取功名、完成抱负,也许是达到不朽的捷径。岑参有诗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某一日,诗人或是听闻,或是臆测,写出了这首表达闺怨的诗,简单4句,道出了人生最苦是别离,传唱千年。王昌龄这首送别诗,凄楚悲壮,最后一句已成千古名句诗中写道: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整首诗文字轻盈,如绵,一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气势,是那种低低的,轻轻的,缓缓的体验,是春天里的抚触的感觉,有些暖暖的,乍看去,无有半点不适,只是一路行来,是踱步缓缓,轻曳罗裙,慢展娇颜的。可以看得出来,这里写的是一个贵妇人赏春的情境,不太复杂的描写,只是叙述,简单直白。

  不知愁三字用得妙极,一反唐人写春愁的方式方法,是反向立意的,是不落窠臼的一笔,直接让读诗的人一怔。正是习惯了所有人表达的,春必伤春,秋必愁思的思维惯性,反而不禁让人存疑在此处,为什么不知愁呢?诗人并不急着揭底,宕开一笔,写女子的状态,继续佐证其不愁。

  


  那是春日,还凝妆,是经过修饰后的表现力,是心安理得的存在感,是拈花一笑的温柔,是凝睇四望的美丽。小楼昨夜花开,四处弥漫着香气,女子,款步登楼。这登楼,已经将那隐隐着的潜意识表达出来,登楼便是无着无依无聊无味的体现。

  ”忽见“一词很突兀,也很吓人,转身即现的,是眨眼瞬间的感受,是睹物思情是对潜意识进一步挖掘出来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是别离的痛苦感。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的谐音是“留”,唐大诗人刘禹锡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柳永写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位词人自毁前程,不是无能,而是因为作了一首狂词大抵都有此意。”陌头“便是路畔了,是女子举目可见的,杨柳依依,离人征戍何处?心里那思念突然浓重起来,越来越是稠密,越来越是不安。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重点,是千言万语后的真言。是女子情感愁重的症结所在。是她为丈夫的人生曾经无数次算计的最后的了悟:功名不是人生的唯一,幸福来自于平淡,相守本来就难,最苦人生离散。

  王昌龄整首诗,所用手法极像微型小说的写法,是一种向上的反转,是一种顿悟式表达。女子的”悔“与”不知愁“,在短短的几分钟或是几秒钟之间进行了完美交接,这并不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必然。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但愿人长久。她在最美丽的季节,遇见了自己最孤单的人生。只因一念之私,别离之苦便如影随形。这别离让诗人写进了岁月,写进了人生。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塞下曲四首

唐代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春宫曲

唐代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送郑判官

唐代 王昌龄

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
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

题净眼师房

唐代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房,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采莲曲二首

唐代 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水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塞下曲四首 其三

唐代 王昌龄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