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与佛教

王昌龄与佛教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

  王昌龄 (690—756)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因做过龙标蔚,世称王龙标,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王昌龄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佛教信仰,但通过他赞颂高僧德行,与高僧往来问道,以及游赏佛寺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高僧的尊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佛寺生活环境的留恋。

  

image


  一、赞颂高僧嘉德懿行

  在王昌龄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教题材作品。在这些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赞颂高僧德行的诗歌。如《静法师东斋》就是一首赞颂高僧隐居修道的诗歌作品。诗云: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诗歌中的静法师,虽然居住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之中,但他的内心已经远离俗尘。静法师的这种修道心态正如陶渊明《饮酒诗》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对这位能够身在俗尘,心离俗尘的静法师的修行信念深为赞叹。诗人还描述了静法师修道场所的环境优美,以及静法师热爱弹琴和读书的雅趣。诗人认为虽然静法师每天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俗世中的一切,但他都能将俗世化为净土,达到无生的禅定之境。当静法师一人闭门修道之时,他就完全成了一位脱离三界的方外高人。从诗人的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静法师的无限尊崇之情。

  王昌龄的《题朱炼师山房》则描写了一位远尘离垢,烧香礼佛,真情待客的高僧形象。诗云: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磐步虚人。

  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诗中的朱炼师是一位精进修道的高僧。诗人在他的修道山房中,看到朱炼师漱口焚香,鸣磬诵经,做佛事无比虔诚,而且,还以山中的香花泡茶,以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朴素。最后两句诗歌描述了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让学徒在品茶吃饭中品味禅法要旨。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与禅宗祖师教化弟子的方式相合。禅宗祖师主张日用是道,即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都是悟道的因缘。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洗钵盂去”等公案,大珠慧海禅师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公案,都劝告禅宗学徒要将吃饭睡觉和饮茶作为修道的因缘。无门慧开诗偈说:“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原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此诗偈即是日用是道的最好体现。对禅者而言,凡事顺其自然,就容易悟道,若是心向外求,常怀杂念妄想,就与禅修宗旨相违。

  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一诗,描写了一位形貌端庄,修道虔诚,对人热情的净眼师形象。诗云: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诗歌中缺少了一句诗,在各种版本的诗中都无法找到原句,虽然少了一句,但丝毫不妨碍对全诗的理解。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这位净眼师经常往来问道,诗人在禅房中受到净眼师的香茶招待,两人的法缘很深。在诗人看来,这位净眼师刚刚剃过头显得更加有精神。从“倾人城,倾人国”的诗句可知,净眼师是一位尼师。这位尼师每天诵经拜佛,而且以温柔动听的吴语诵经,声音清脆悦耳。净眼师诵经结束之后,脱去袈裟挂起,又与诗人谈论佛法。诗歌赞颂了这位潜心修道,而又才貌俱佳的僧人。

  王昌龄的《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是诗人在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两位圣僧的舍利塔时的感思。诗歌赞颂了两位高僧住世时,能够以高尚的德操、渊博的学识教化信众,为帝王之师。诗人对他们为佛教所做的贡献至为赞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两位高僧无限怀念之情。诗云: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除了这几首赞颂高僧德行的诗歌之外,王昌龄的《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素上人影塔》等诗歌都是颂扬高僧嘉德懿行的佳作。

  

image


  二、与高僧往来问道

  不论是赞颂高僧嘉德懿行的诗歌,还是与高僧往来问道的诗歌,都表明诗人与高僧往来频繁。在与这些高僧的往来中,诗人不仅受到佛法的熏染,而且也加深了与高僧之间的法谊。

  王昌龄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是诗人拜谒聪上人的所思所感,诗云: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诗人与好友柏梁一起前往拜谒高僧聪上人,聪上人居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石室之中,室内的陈设简单,只有绳床可眠。令诗人惊诧的是,在聪上人的石室内却见到了一只猛虎卧在绳床上睡眠。诗人由起初对猛虎害怕,转而赞叹高僧的摄受力。因为古代修道功深的高僧,能够以法力降伏猛虎,并为猛虎说皈依,从而使猛虎不再危害人类。诗人见此情景,对聪上人的修证功夫更加赞叹。诗人还描写了石室周围的景色——岩石上经常有积雪堆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会化为泉水。诗人在聪上人的石室中,感觉到远离俗尘和烦恼的惬意,并由此发出感慨:虽然自己与聪上人的身份不同,但在对佛法的见解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相互之间谈得很愉悦。

  诗人不仅经常到佛寺中拜望高僧,有时候还会邀约高僧外出弘法。诗人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一诗,就描述了自己与廉上人之间的法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廉上人的赞叹之情。诗云: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诗人是在日暮时分在一个清幽寂寥的处所送廉上人归庐山的。廉上人是庐山一僧,在与诗人相聚之后要回庐山居住。诗人为表达自己的尊崇之情,特意前往相送。诗人由此想到,庐山原是净土宗高僧慧远大师的弘法道场,这个道场是个选佛场,经常会有高僧出世,廉上人即是其中之一。诗人认为,廉上人道心坚固,具有深厚的佛学功底,经常入世而不恋世,身处俗情是非中而不染是非。这位身不染俗的高僧要回到庐山自己的道场去,并不是要求得清净,而是在度化众生之后的归隐。

  王昌龄的《还山贻湛法师》一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亲近湛法师所得的佛法利益,也表达了诗人对湛法师高深修行功夫的赞叹。诗云: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逐,岖崎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阴。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诗人说自己在幼年时期接触佛法,知道了佛教所讲的不生不灭的道理,于是经常按照佛教的修学要求来观照自心。虽然自己经常用功修持,但却仍然与一个俗人没什么两样。在自己成年之后,由于偶然的机遇接触到了湛法师,得到了湛法师多方面的修学指导。由此在修学方面得到了明显进步,并掌握了断除烦恼的方法,避世清修的思想也逐渐滋长。

  诗人因为有机缘亲近这位既有丰富的佛教学识,又有一定的证悟见地的高僧,感到非常幸运。诗人将湛法师比喻为东晋高僧支遁法师。可见,湛法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诗人得以亲近湛法师,每当自己在学佛时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湛法师圆满的解答。在诗人眼中,湛法师是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他不仅修行好,还擅长吟诗作画。在平常的修道生活中,湛法师还独自体会禅悟之境。诗人在与湛法师问道过程中,受到湛法师多方面的影响,这对他的德行和学佛有多方面的帮助。

  王昌龄与高僧往来的诗歌作品还有许多,通过与高僧的往来问道,诗人不仅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而且得到法雨甘露的滋养,不仅提升了佛学水平,也加深了自己的信仰。

  

image


  三、游赏佛寺见闻

  由于王昌龄经常与高僧往来问道,便有机缘经常出入佛寺。作为一个诗人,在诗歌中描述佛寺见闻便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内容。王昌龄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游赏佛寺见闻的。如《题僧房双桐》诗云: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诗人描写了僧院中的棕榈花盛开的景象,僧房由于少人往来,路上布满了苔藓。诗人看着僧院中萧条的景象,心中有些失落,见不到高僧,也得不到高僧的指点迷津,只闻到空中的棕榈花的香味。鲜花盛开的僧院无人往来,美景衬托了哀情,诗人多么希望环境清幽的佛寺能有高僧的住持。

  王昌龄的《诸官游招隐寺》一诗,描写了诗人与诸官员好友游赏招隐寺的所见所闻。诗云: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招隐寺是一座古寺,历经时代的变迁,景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座道场中,有一位高僧禅坐于松柏之间,锡杖挂于窗前,一看即知是一位曾经游方参学的高僧。高僧自言七十多岁,经过多年的修道,已经能够以诵经的功德去除诸种痛苦。高僧回头指向岩前盛开的树花,诗人与诸官仿佛听闻到了道场的钟鼓之声。诗人告诉一起游赏的友人,要认识到人生无常,能够利用有限的人生,同心修持,共同悟道。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高僧的尊崇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修道的愿望。

  王昌龄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一诗,描写了诗人送友人至白马寺投宿的经过及沿途的景物。诗云: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诗人与诸友人一起在落日时分乘舟前往白马寺投宿。落日时分,风景如画,烟波浩渺,诗人与众人忽然有种见景即忘机的感觉。落日的晚景令人沉醉,大家都愿在此多停留一会儿。夜幕降临,大众见到明月掩映之下的古寺,更加感到古寺的肃穆庄严。大众进入白马寺,登上高楼,站在长廊之中,迎着习习凉风,忽然感觉夏日的夜晚,仿佛如秋天一般。在佛寺静谧的环境中,诗人感觉到自己仿佛是在西归的梦中游。通过这种描写,可见出诗人对白马寺优雅环境的爱慕与留恋。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风凉原上作

唐代 王昌龄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送裴图南

唐代 王昌龄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唐代 王昌龄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箜篌引

唐代 王昌龄

卢谿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
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颜色饥枯掩面羞。
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咿嚘,意说被他边将雠,五世属藩汉主留。
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家藏铁券特承优。
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明光殿前论九畴。
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
怜爱苍生比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别刘谞

唐代 王昌龄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駸。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唐代 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