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
王昌龄 (690—756)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因做过龙标蔚,世称王龙标,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王昌龄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诗家天子,也是一位与佛有缘的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佛教信仰,但通过他赞颂高僧德行,与高僧往来问道,以及游赏佛寺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高僧的尊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佛寺生活环境的留恋。
一、赞颂高僧嘉德懿行
在王昌龄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教题材作品。在这些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赞颂高僧德行的诗歌。如《静法师东斋》就是一首赞颂高僧隐居修道的诗歌作品。诗云: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诗歌中的静法师,虽然居住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之中,但他的内心已经远离俗尘。静法师的这种修道心态正如陶渊明《饮酒诗》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对这位能够身在俗尘,心离俗尘的静法师的修行信念深为赞叹。诗人还描述了静法师修道场所的环境优美,以及静法师热爱弹琴和读书的雅趣。诗人认为虽然静法师每天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俗世中的一切,但他都能将俗世化为净土,达到无生的禅定之境。当静法师一人闭门修道之时,他就完全成了一位脱离三界的方外高人。从诗人的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静法师的无限尊崇之情。
王昌龄的《题朱炼师山房》则描写了一位远尘离垢,烧香礼佛,真情待客的高僧形象。诗云: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磐步虚人。
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诗中的朱炼师是一位精进修道的高僧。诗人在他的修道山房中,看到朱炼师漱口焚香,鸣磬诵经,做佛事无比虔诚,而且,还以山中的香花泡茶,以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朴素。最后两句诗歌描述了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让学徒在品茶吃饭中品味禅法要旨。朱炼师接引学人的方式,与禅宗祖师教化弟子的方式相合。禅宗祖师主张日用是道,即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都是悟道的因缘。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洗钵盂去”等公案,大珠慧海禅师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公案,都劝告禅宗学徒要将吃饭睡觉和饮茶作为修道的因缘。无门慧开诗偈说:“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原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此诗偈即是日用是道的最好体现。对禅者而言,凡事顺其自然,就容易悟道,若是心向外求,常怀杂念妄想,就与禅修宗旨相违。
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一诗,描写了一位形貌端庄,修道虔诚,对人热情的净眼师形象。诗云: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诗歌中缺少了一句诗,在各种版本的诗中都无法找到原句,虽然少了一句,但丝毫不妨碍对全诗的理解。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这位净眼师经常往来问道,诗人在禅房中受到净眼师的香茶招待,两人的法缘很深。在诗人看来,这位净眼师刚刚剃过头显得更加有精神。从“倾人城,倾人国”的诗句可知,净眼师是一位尼师。这位尼师每天诵经拜佛,而且以温柔动听的吴语诵经,声音清脆悦耳。净眼师诵经结束之后,脱去袈裟挂起,又与诗人谈论佛法。诗歌赞颂了这位潜心修道,而又才貌俱佳的僧人。
王昌龄的《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是诗人在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两位圣僧的舍利塔时的感思。诗歌赞颂了两位高僧住世时,能够以高尚的德操、渊博的学识教化信众,为帝王之师。诗人对他们为佛教所做的贡献至为赞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两位高僧无限怀念之情。诗云: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除了这几首赞颂高僧德行的诗歌之外,王昌龄的《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素上人影塔》等诗歌都是颂扬高僧嘉德懿行的佳作。
二、与高僧往来问道
不论是赞颂高僧嘉德懿行的诗歌,还是与高僧往来问道的诗歌,都表明诗人与高僧往来频繁。在与这些高僧的往来中,诗人不仅受到佛法的熏染,而且也加深了与高僧之间的法谊。
王昌龄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是诗人拜谒聪上人的所思所感,诗云: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诗人与好友柏梁一起前往拜谒高僧聪上人,聪上人居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石室之中,室内的陈设简单,只有绳床可眠。令诗人惊诧的是,在聪上人的石室内却见到了一只猛虎卧在绳床上睡眠。诗人由起初对猛虎害怕,转而赞叹高僧的摄受力。因为古代修道功深的高僧,能够以法力降伏猛虎,并为猛虎说皈依,从而使猛虎不再危害人类。诗人见此情景,对聪上人的修证功夫更加赞叹。诗人还描写了石室周围的景色——岩石上经常有积雪堆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会化为泉水。诗人在聪上人的石室中,感觉到远离俗尘和烦恼的惬意,并由此发出感慨:虽然自己与聪上人的身份不同,但在对佛法的见解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相互之间谈得很愉悦。
诗人不仅经常到佛寺中拜望高僧,有时候还会邀约高僧外出弘法。诗人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一诗,就描述了自己与廉上人之间的法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廉上人的赞叹之情。诗云: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诗人是在日暮时分在一个清幽寂寥的处所送廉上人归庐山的。廉上人是庐山一僧,在与诗人相聚之后要回庐山居住。诗人为表达自己的尊崇之情,特意前往相送。诗人由此想到,庐山原是净土宗高僧慧远大师的弘法道场,这个道场是个选佛场,经常会有高僧出世,廉上人即是其中之一。诗人认为,廉上人道心坚固,具有深厚的佛学功底,经常入世而不恋世,身处俗情是非中而不染是非。这位身不染俗的高僧要回到庐山自己的道场去,并不是要求得清净,而是在度化众生之后的归隐。
王昌龄的《还山贻湛法师》一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亲近湛法师所得的佛法利益,也表达了诗人对湛法师高深修行功夫的赞叹。诗云: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逐,岖崎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阴。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诗人说自己在幼年时期接触佛法,知道了佛教所讲的不生不灭的道理,于是经常按照佛教的修学要求来观照自心。虽然自己经常用功修持,但却仍然与一个俗人没什么两样。在自己成年之后,由于偶然的机遇接触到了湛法师,得到了湛法师多方面的修学指导。由此在修学方面得到了明显进步,并掌握了断除烦恼的方法,避世清修的思想也逐渐滋长。
诗人因为有机缘亲近这位既有丰富的佛教学识,又有一定的证悟见地的高僧,感到非常幸运。诗人将湛法师比喻为东晋高僧支遁法师。可见,湛法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诗人得以亲近湛法师,每当自己在学佛时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湛法师圆满的解答。在诗人眼中,湛法师是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他不仅修行好,还擅长吟诗作画。在平常的修道生活中,湛法师还独自体会禅悟之境。诗人在与湛法师问道过程中,受到湛法师多方面的影响,这对他的德行和学佛有多方面的帮助。
王昌龄与高僧往来的诗歌作品还有许多,通过与高僧的往来问道,诗人不仅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而且得到法雨甘露的滋养,不仅提升了佛学水平,也加深了自己的信仰。
三、游赏佛寺见闻
由于王昌龄经常与高僧往来问道,便有机缘经常出入佛寺。作为一个诗人,在诗歌中描述佛寺见闻便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内容。王昌龄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游赏佛寺见闻的。如《题僧房双桐》诗云: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诗人描写了僧院中的棕榈花盛开的景象,僧房由于少人往来,路上布满了苔藓。诗人看着僧院中萧条的景象,心中有些失落,见不到高僧,也得不到高僧的指点迷津,只闻到空中的棕榈花的香味。鲜花盛开的僧院无人往来,美景衬托了哀情,诗人多么希望环境清幽的佛寺能有高僧的住持。
王昌龄的《诸官游招隐寺》一诗,描写了诗人与诸官员好友游赏招隐寺的所见所闻。诗云: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招隐寺是一座古寺,历经时代的变迁,景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座道场中,有一位高僧禅坐于松柏之间,锡杖挂于窗前,一看即知是一位曾经游方参学的高僧。高僧自言七十多岁,经过多年的修道,已经能够以诵经的功德去除诸种痛苦。高僧回头指向岩前盛开的树花,诗人与诸官仿佛听闻到了道场的钟鼓之声。诗人告诉一起游赏的友人,要认识到人生无常,能够利用有限的人生,同心修持,共同悟道。诗人在诗中既表达了对高僧的尊崇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修道的愿望。
王昌龄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一诗,描写了诗人送友人至白马寺投宿的经过及沿途的景物。诗云: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诗人与诸友人一起在落日时分乘舟前往白马寺投宿。落日时分,风景如画,烟波浩渺,诗人与众人忽然有种见景即忘机的感觉。落日的晚景令人沉醉,大家都愿在此多停留一会儿。夜幕降临,大众见到明月掩映之下的古寺,更加感到古寺的肃穆庄严。大众进入白马寺,登上高楼,站在长廊之中,迎着习习凉风,忽然感觉夏日的夜晚,仿佛如秋天一般。在佛寺静谧的环境中,诗人感觉到自己仿佛是在西归的梦中游。通过这种描写,可见出诗人对白马寺优雅环境的爱慕与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