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人?——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人?——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作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又进士及第,与同时期的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大诗人交好,自是大有文才,无需赘述。

  

image


  王昌龄一生不顺,三十岁为官,官还不大,相当于县官之级。但官运不畅,获罪发配。近五十岁,又获官职,中间还曾被贬官职。六十岁,辞官还乡,途中被安徽亳州刺史杀害。王昌龄一生才华横溢、结友甚多,两次被贬、长期谪居。

  

image


  这样坎坷经历的王昌龄,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却根深蒂固,自身颠簸,却忧国忧民。

  他的边塞诗意境开阔、语言细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既描写盛唐的大好河山风光,又描写战争的场景,还要描写战士的心理状态。

  

image


  男人嘛,描写这些也就罢了,可是他的宫怨诗、离别诗也写得非常细腻,将那些宫女、贵妇的境遇描写的丰富细腻。真是看不懂,王昌龄自身还在不断的遭贬、获罪、发配,哪有这么多的情感花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

  

image


  他是如何去体会宫女、贵妇的内心深处情感,还将这种情感用诗歌表达出来,表达的还是那么准确?可能这就是这些大诗人能流传千年的原因吧。

  

image


  我们通过这首《闺怨》来看看王昌龄是如何体会这种细腻感情的。

  

image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离别相思之愁,春光明媚时,精心化好妆登上高楼。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春色,相思之情涌上心头,后悔不应该让丈夫去边塞从军,建功封侯。

  

image


  “不知、凝妆、忽见、悔”,这些词语都是“闺中少妇”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动,不可能亲自告诉王昌龄,但王昌龄却描述的如同亲眼相见一般,将一个本天然浪漫的少妇由不知愁到后悔并思夫的内心活动状态描写的活灵活现。

  

image


  王昌龄作为一个边塞诗人,却又将小女子的这种心理描写的如此之真实,这就是一代大文人、大诗人的品质体现。自己得不到公平待遇,却还能放眼边塞心在国、在将士,又心在民、在底层,忧国忧民之情既是文人的高贵品质,又何尝不是文人的悲哀呢?

  

image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题僧房双桐

唐代 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采莲曲二首

唐代 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水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朝来曲

唐代 王昌龄

日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送十五舅

唐代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唐代 王昌龄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唐代 王昌龄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