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生贫寒,没有系统接受义务教育,靠种田为生。他每天都蹲在田埂上想,虽然有才华,但没背景、没钱,在讲究举荐的唐朝官场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墙上贴着的一张招兵广告吸引了他,让他决定远赴边疆,建功立业!于是二十七岁参军,赴河陇,出玉门关。他把一生中最热血的岁月献给了西北大漠,留下诗作最多的也是边塞诗,他也因此成为边塞诗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中就有最有名的《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
《从军行》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重点字词注释
穿:磨破。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诗歌前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本首诗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军行》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边地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戍边战士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在大漠黄沙中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更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对祖国的坚定承诺,爱国之情达到了顶峰。
二十九岁的王昌龄离开边塞回到长安,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足足下了一年苦功,头悬梁锥刺股。开元十五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边塞回来之后,王昌龄本以为终于可以建功立业,可是谁知世事弄人,他只被授予一个小小的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心有不甘的他在开元二十二年又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博学宏词科登第,但也仅仅得到了一个县尉的职位。此后,他被贬谪岭南,由岭南北返长安被任命为县丞之后没几年,又受谤毁,被贬龙标。
仕途的不顺难免让他心有不满,无处发泄,只好写诗,只不过这时的王诗没有了豪迈,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闺怨,闺怨诗是他的第二类诗作。最出名的就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王昌龄可以一面拿着长刀策马取功名,又可以一面体会像细腻如针的女儿闺情了吧。
王昌龄的七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第三类就是离别诗。王昌龄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性格洒脱。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个个都跟他有交情。每次分别,彼此留下的离别诗也不少。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因为不拘小节被贬到了岭南。被贬的王昌龄觉得有点委屈,路过襄阳的时候想到好友孟浩然,就跑去和孟浩然吐吐槽。被贬第二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被召回长安,路过襄阳,他再次拜访孟浩然,孟浩然高兴得安全忘了自己背生毒疮尚未痊愈,胡吃海喝几天,背疮复发,很快不治而亡。命运似乎一直都没有放过他王昌龄,总是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罪过。
后来,一路被贬,王昌龄在龙标呆了六年之后,年已五十九,打算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可是谁知命运还是不愿意放过这个被他折磨了一辈子的老人。路经亳州时,王昌龄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而这其中的原因,在《唐才子传》里只说明“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一个诗名卓著的老人,以类似“莫须有”的缘由命丧刺史刀下,令人惋惜又愤恨。
这是怎样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