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纵然全世界辜负了我,我也不辜负这世间的青山明月!

王昌龄:纵然全世界辜负了我,我也不辜负这世间的青山明月!

  改变不了社会,就改变自己,与世俗同调,于红尘浮沉,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

  但总有一些人与众不同,这让他们不朽于历史。

  王昌龄就是盛唐时代最与众不同的诗人。

  

image


  李白杜甫王维等高手云集的盛唐诗坛,掩盖不住王昌龄的光芒,在七绝诗体上,王昌龄是唯一能与诗仙李白并肩而立的诗人,诗评家们甚至认为,在七绝的造诣上,王昌龄高出李白一头;

  在边塞诗上,王昌龄比高适、岑参更早漫游边塞,更真切体验边塞戍卒的勇敢与悲凉,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以其普世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感,超越了高岑一派;

  在送别诗上,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含蓄更有豁达而坚定的力量;

  王昌龄的闺怨诗深情委婉含蓄蕴藉, 将深情和悲伤蕴藏于清丽的语句和意象之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来者王建、元稹等擅写闺怨的大师,也自叹弗如。

  王昌龄是盛唐的七绝圣手,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开天圣手”,是诗歌界的孔子,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

  也许,一个天才卓绝的人,注定要承受无边的苦难。

  在诗歌界,王昌龄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仕途上,当道者把持的舆论场,却让王昌龄无路可走!

  王昌龄是仕途最坎坷、品行备受争议的诗人。他为官三十年,二十年中沉沦下僚厕身县尉之职,三次被贬;他被人说成“不护细行,谤议沸腾”,但没有人能拿出实锤,没有根据的污谤,却坐实为被贬的理由。

  流光溢彩的大唐盛世,并没有给王昌龄流光溢彩的生活,事业遭挫、名誉受损,王昌龄的一生,陷入了暗黑世界。

  面对挫折与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庸人服输,就让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强者自强,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面对非议与诽谤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心的格局。

  格局小者,诚惶诚恐最终与世沉浮;

  格局大者,超脱看淡从而清者自清。

  生活让王昌龄无路可走,但他秉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态度,淡然而超脱地对待生活的苦难与俗世的非议,写最美的诗,交最贴心的朋友,纵然生活愁云惨淡,王昌龄却活得天高云淡。

  真的勇士,既能面对惨淡的人生,又能摆脱俗世的羁绊。

  让我们沿着王昌龄的生活轨迹,看他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吧!

  王昌龄生于贫贱之家,小时候一边劳作一边读书,他深受儒家平治天下理念的影响,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样,他坚信“天生贤才,必有圣代之用”,他相信贫贱只是起点,而平治天下才是他理想的终点。

  他年少时隐居嵩山学道;成年后策马边疆体验铁马秋风的边塞生活;他投书干谒,面见著名宰相张九龄,陈说渴望提携的心情;他广泛交友广闻博识,他的朋友圈就是京城诗坛大咖圈,几乎所有诗坛大咖都是他的知音与至交。

  王维称王昌龄为老大哥;

  李白与他心心相映,在自己被贬夜郎的路上,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深情地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岑参为他鸣不平,勉励他努力加餐饭,说他“心与湖水清”。

  孟浩然称他是当代杨雄贾谊,并拖着病体与他一醉方休,最终病发与世长辞。

  

image


  一个拥有无数出色朋友的人,无疑也是出色的,品行也根本无需怀疑。

  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王昌龄采取了超越无视的态度。最初他也有过反思,他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侠肝义胆不平则鸣,耿直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众多权贵;“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不为世俗所限大大咧咧的做派又让所谓贤哲心有不平,所以自己才不断被人说成是品行有亏从而一贬再贬!

  是屈服还是反抗,这是人格的分水岭。

  屈服于人生,那就意味着在红尘中载沉载浮甚至要与所谓贤哲们同流合污,在王昌龄的字典里,没有屈服,甚至没有和光同尘。他说“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绝对不学潘岳等望尘而拜溜须拍马的软骨头。于是他不再争辩,而是用了一首诗,来表达他清者自清的自我安慰,《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告诉自己的亲友们,我自冰清玉洁,谣言与毁谤其奈我何?在沸腾的非议面前,王昌龄依然是不认输不妥协,颇有庄子笔下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高蹈与超脱的精神。

  即使是被贬到龙标这样的蛮荒之地,王昌龄依然自得其乐。他在龙标的山水中找到了生命的乐趣。在沅溪夏日的晚风中,来一场野宴,体验心安之处是吾乡的淡然。《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即便是身处荒蛮之地,也不能辜负这青山与明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随处能发现快乐!

  在龙标,与他一起被贬的朋友要先回去了,他高兴地为他写下千古送别的名篇,《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同承云雨润泽,明月普照大地,虽然分离却好似同在一地,又何必唱起伤感的离歌呢?王昌龄自己归期无望,却安慰朋友离别的愁肠,豁达放旷,从而让这首诗千古流芳。

  真正让王昌龄雄踞盛唐诗坛顶端的,是他的系列边塞诗和闺怨诗。

  他写边关将士的英勇杀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写边城塞上的绵绵乡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他写长期征战的历史反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写闺中少妇的春日情绪: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每一首都含蓄深婉,意味深长。

  

image


  大约在王昌龄六十岁的时候,在安史之乱中唐帝国发生了政权更替,李隆基黯然神伤做了太上皇,唐肃宗堂而皇之做了皇帝,天下大赦,王昌龄终于迎来了北归的消息。但命运弄人,王昌龄在路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原因不详,但这应该与王昌龄性格孤高耿直不愿妥协的性格有关,也许王昌龄是死于一场谋杀!

  公元757年,布衣出身的宰相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闾丘晓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张镐冷冷地反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终于为王昌龄报了仇!

  庄子说,人要不为物伤,不为情所困,“物物而不物于物”,过一种逍遥超脱的生活,方得人生的大自在;

  孔子说,士志于道,知道任重道远,所以“不可以不弘毅”,即使全世界都辜负了你,你也不能辜负全世界。

  王昌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儒道合一的人生价值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江上闻笛

唐代 王昌龄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送谭八之桂林

唐代 王昌龄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卢溪主人

唐代 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上马当山神

唐代 王昌龄

青骢一匹昆仑牵,奏上大王不取钱。
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初日

唐代 王昌龄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西宫春怨

唐代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