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王之涣
以七绝见长的王昌龄,在气象上略逊王之涣,特色是雄劲。尤其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全都豪气冲天。列举两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在王之涣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
在王昌龄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
“大漠风尘日色昏”
在王之涣是
“一片孤城万仞山”
在王昌龄是
“孤城遥望玉门关”、
“红旗半卷出辕门”。
两者在气象上的差异,一目了然。
再比较彼此最后的结句,更有意思。
一者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者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已报生擒吐谷浑”。
在王之涣是孤傲而又无奈的决绝,
在王昌龄是激昂而又必胜的自信。
王之涣气度高远,
王昌龄是气冲云霄
一者是明心见性的空旷,
一者是壮志凌云的豪放。
彼此之间的差异虽然微妙,但天才与人杰,有时也就相差这么一点点。
不够空旷的——《出塞》
王昌龄最出色的边塞诗《出塞》,可算是巔峰之作,但就是抵达不了空旷: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度了阴山又如何呢?真有实力,度不度阴山,胡马都在掌控中。更不用说非得要请出龙城飞将助阵造势。
李广活着的时候,难封;死了之后,成神。
雄劲的诗句背后,有时就是这么的搞笑。
可爱的王昌龄
王昌龄的可,全部在他诗词里:
一面信誓旦旦地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面又会在《闺怨》里体贴如是: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芙蓉楼送辛渐》里重友如彼: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在《采莲曲》快乐如稚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送人归江夏》仿佛突然长大了:
寒江绿水楚云深,
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
愁将孤月梦中寻。
然后在《长信秋词》变得一本正经起来: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翩翩少年
倘若再加上李白,盛唐最有意趣又最富才气的诗人,当数这三位翩翩少年:
陇西少年——李白;
黄河少年——王之涣;
边塞少年——王昌龄。
当然不是少年在年龄上,而是少年在诗句诗行里。《芙蓉楼送辛渐》
游子在外的一点消息,传到故乡,总是会放大数倍。王昌龄贬官江宁(今南京)丞,在镇江笑蓉楼送别回乡(洛阳)的友人,慎重地请他给父老乡亲带句话:我还是那个大家认识的王昌龄,请各位放心,我没有做对不起家国的事,我的心就像一片冰心放在玉壶中,清白、透明、纯洁。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在安史之乱中被杀。曾有盛唐诗坛“诗家夫子”的称誉,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并推为“品”。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芙蓉楼:遗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辛渐:人名,具体不评
②吴、楚:春秋时长江下游属吴,诗中指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长江上游属楚,诗中指江北地区。平明:天亮时昨夜寒雨洒江天,诗人陪伴友人(辛渐)来到润州。次日清,远他渡江北上,转赴洛阳。
③冰心:比喻心地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更显清白晶莹、纯洁干净,进一步比喻志行品格的高洁。《唐诗宋词解》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