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武陵太守》
唐代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注 释
背景: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苦,务农为生,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陷害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
1、【答武陵太守】:作者离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将返金陵,武陵太守设筵相送,作者以诗相谢。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信陵:地名,在今河南宁陵。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司马迁:《史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司马迁:《史记》:“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