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的侠骨柔情

王昌龄的侠骨柔情


image

  王昌龄在盛唐名重一时,和李白相差无几。李白是天上谪仙,王昌龄是诗家天子。他们都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供奉翰林,《唐诗别裁》的作者沈德潜说“七言绝龙标、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夫之甚至认为王昌龄的七绝超越李白。

  诗家天子

  和李白、王昌龄同时代的殷璠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编选《河岳英灵集》,王昌龄的诗歌入选最多,其次是王维、常建和李颀,然后才是李白、高适。可见至少在以殷璠为代表的那部分当时人眼里,王昌龄不愧“诗家天子”。

  王昌龄善于用乐府旧题写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浑然天成,和高适、岑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的组诗《从军行》,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

image

  在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王谢两个高门大族的声势接近甚至超越皇室,尤其是王昌龄所属的琅琊王氏。王昌龄虽然已经家道中落,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芝兰玉树的王谢子弟。他的边塞诗有一种纵横天地的豪情自信,刚柔相济哀而不伤,比高适和岑参的作品更能代表盛唐气象。

  《出塞》组诗除了不朽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另一首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有的诗歌选集归入李白名下,但我认为作者是王昌龄的可能性更大。李白虽然出生在西域,但成年后却没有去过边关,所以他的边塞诗不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多半站在征人妻子的角度泛泛而论。而这首诗的作者很可能亲眼目睹边关将士战罢归来,见过军刀因为带血和刀鞘粘在一起难以分开的情景。

  边塞诗和闺怨诗

  闺怨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宫闱诗或宫词一般也列入“闺怨”范围,但因为名家名作太多,已经可以独立成军。

  王昌龄的《青楼曲》也属于闺怨诗,不过这个青楼是“家住层城临汉苑”的贵妇住处,而不是满楼红袖招的烟花之地。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长杨”是指上林苑内宫殿长杨宫,这里是秦汉皇家猎场,位于今陕西周至东南。“建章”是指汉武帝太初元年修筑的建章宫,在长安城外未央宫西,也属于上林苑范围,千门万户气势雄伟。太液池和金铜仙人都在建章宫内。

  边塞诗和闺怨诗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几乎截然相反,王昌龄却能同时登峰造极,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诗人。李敖说唐太宗侠骨柔情一应俱全,也许这个评语更适合王昌龄。王昌龄最流行的绰号是“诗家天子”。诗家天子的另一个版本是“诗家夫子”。我觉得诗家夫子适合杜甫或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诗高华悠远,如龙腾四海,凤舞九天,还是诗家天子比较相称。

  唐朝的大明星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在楼下的时候还是初唐,他刚刚告别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到了楼上已是盛唐,张九龄、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张继济济一堂。

  胡应麟认为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宣告盛唐驾到,但更多人觉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才是盛唐风标。这首诗出现之后,唐朝从贞观永徽进入开元天宝。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和《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相距不远。当地的两大名胜都和唐代诗人有关。《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会真记》,张生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元稹本人。永济离潼关很近,交通方便,所以鹳雀楼经常有诗人登临赋诗。

  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过王之涣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不读书考进士,也没想过要做诗人。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约好,还是像鱼玄机一样受了新科进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笔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声名鹊起。

  开元中,他们三人已经名满天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不醉不归。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旗亭饮酒取暖,那里允许他们拖欠酒钱。有一群梨园子弟随后走进旗亭。三人见对方人多,主动把八仙桌让给他们,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一边烤火一边冷眼旁观。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妙龄歌妓陆续赶到。大概是因为喝了点酒心情不错,这些梨园子弟开始轻歌曼舞。

  王昌龄说:“我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平时谁也不服谁,今天是个一分高下的机会。”

  王之涣问:“你想赛诗?我奉陪。谁输了谁出酒钱。”

  三人中高适最年轻也最寒酸,平时下馆子很少掏钱,今天要是凭才学赢了,就可以还两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高适问王昌龄:“你说怎么比?”

  “不用比,他们会帮我们分出高低。”王昌龄指着那些歌妓说,“我们的诗都已经改编成流行歌曲,一会儿她们肯定会唱到,我们只要计数就行了。谁的诗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笑到最后。”

  王之涣和高适都觉得这办法不错。

  一个歌妓果然开始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得意地放下一根筷子。

  过了一会儿,又一位歌妓唱起“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所以高适也放下一根筷子。

  第三个歌妓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这又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长信秋词》。

  王之涣一看急了,他说:“这几个歌妓根本不懂诗,欣赏不了我的阳春白雪。”

  王昌龄见他想耍赖,当然不干。好容易赢了一回的高适也不答应。王之涣无奈,只好指着歌妓中长得最美的那位说:“这样行不行,我们以这位美女唱什么定输赢。如果她唱的依然不是我的诗,那我对你们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心甘情愿做小弟。不过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得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勉强同意。

  过了一会儿,那个梳双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来歌唱。

  王之涣提心吊胆,直到她唱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得意狂笑,手舞足蹈。 点个‘在看’再走吧~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山行入泾州

唐代 王昌龄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峦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客广陵

唐代 王昌龄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送胡大

唐代 王昌龄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春宫曲

唐代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萧驸马宅花烛

唐代 王昌龄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送人归江夏

唐代 王昌龄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