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中“隔壁老王”特多,随便一数就有王绩、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瀚、王湾、王建等一长串名字。这有点像现在的自媒体大V,都是王晓磊(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王五四,难道姓王的都这么有才华?
我今天要谈的是其中的“二王”——王昌龄和王瀚。王昌龄和王瀚都是“七绝小能手”,王昌龄有一首名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瀚也有一首佳作《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首诗都有粉丝无数,而且历年来人们都在为哪一首是“七绝第一”争论不休。
“出塞粉”李攀龙认为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大才子杨慎也说“此诗可入神品”。而“凉州粉”王世懋则认为要说压卷,还得从王翰的“葡萄美酒”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中来选,王世贞也赞“葡萄美酒”一绝,是“无暇之璧”。
要是放在今天,这些学者们大概可以攒一局奇葩说,开杠辩论《出塞》和《凉州曲》哪首是七绝压卷了。
我不是学者,也没啥文学修养,就和奇葩说的观众一样,一会儿觉得这个人说得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人有道理,无法分出一个高下来。所以下面就从自己比较浅显的思想出发,比较一下这两首诗吧。
如果我们将这两首诗比作两种电视节目,我觉得《出塞》有点像是那种历史专题片,给人的感觉是气魄宏大,蕴含着时代的沧桑和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里面。“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以流动的时间(秦汉),和恒常的意象(明月、边关),道出了历史的变与不变。在那些“万里长征却未还”的人中,有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蒙恬;有过封狼居胥山的霍去病;有过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还有无数为保家卫国常年驻守边关的普通士兵。虽然诗人并未明言,但这一张张面孔好似从我们面前一一闪过,串联起了这宏大的历史。最后诗人将镜头聚焦在“飞将军”李广的身上,并最终发出了世世代代人民共同的呼声——不教胡马度阴山。
和《出塞》相比,《凉州曲》则更像一个纪实纪录片,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这里是对边关战士生活的真实纪录。诗人仿佛是拿着一台摄像机进入了边关战士们欢聚的酒宴,为了让第一个镜头就凸显宴会热烈的气氛,并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诗人用了一个特写镜头——“葡萄美酒夜光杯”。由玉石制成的夜光杯,在灯光照耀之下闪闪发亮,红色的葡萄美酒荡漾其中,更加显得流光溢彩。
接下来诗人将镜头拉开,用了一个小全景,呈现出战士们“欲饮”的状态。如此良夜,如此美酒,战士们自然要趁着这个难得的宴会,尽情饮酒尽情狂欢。这样的时刻当然少不了音乐的助兴,所以诗人又用了一个摇镜头,将镜头转向正在弹奏琵琶的乐队。琵琶急促欢快的旋律,让原本已经热烈的气氛更加沸腾起来,战士们在琵琶的催促下不断举杯痛饮。
在一阵痛饮之后,许多战士已经有些微醺了,有的人已经准备放下酒杯了。这时诗人将镜头对准了其中的一名战士,他一边喝酒一边大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算是醉卧沙场,也请诸君莫笑,咱们当兵打仗的,自古以来又有几个人能回到故乡呢?喝吧喝吧,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回了!”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想这时一定有不少战士湿了眼眶吧,但是他们来不及擦眼泪,就又呼喝着叫喊着喝起酒来。如果我是这个纪录片的导演,最后会用一个空镜头作为收束,比如借用王昌龄的“高高秋月照长城”就好。(王瀚别打我哈哈哈)
那么这样比较一番之后,哪一篇更好呢?说实话,还是很难选。明代的评论家钟惺也说,“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所以说我们其实也不必逼着自己选出哪首更好。不过如果非得让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话,我可能会选《凉州曲》,因为比起宏大的历史,我更容易被那一张张真实的脸打动。
那么你更喜欢《出塞》还是《凉州曲》呢?不妨就在留言里表达你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