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临洮武街驿, ​王昌龄打马走过旧战场

临洮武街驿, ​王昌龄打马走过旧战场

  山间小村,耕地的村民,忽然,从脚下的黄土中发现层层白骨,这里究竟埋葬着什么人?

  千年前,十几万人曾在此,血腥拼杀,这是阵亡者的遗骸么?

  著名诗人王昌龄,打马从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

  一场血战

  出临洮县城,往东而行,我们就开始了一趟古战场和唐诗的寻访之旅。

  千年前,在临洮城外东川,武街城外,一场大血战在一个深夜发生,唐军夜袭吐蕃军队,十万人的吐蕃军败亡,后唐军追杀至长城堡,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长城之战。战后的第十年,意气风发的王昌龄打马从这里走过,此地依旧是“白骨乱蓬蒿”。

  


  这里是通往定西和渭源的公路,路况差。坑坑洼洼,车忽上忽下,在坑与坑之间起伏。五六公里后,到了一个岔路,分别通向渭源和定西,我们继续沿渭源方向前进。给我们带路的郑鸿云对那场发生在千年前的大战,做过多次调查。他给我简单介绍了情况。

  路上的地名很有意思,第一个大地方名叫东二十里铺,后面还有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五十里铺。铺是急递铺的意思,是宋代出现的一种速递模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明代达到极盛。急递铺内设铺兵,他们或者步行,或者骑马一个铺接着一个铺传递紧急军政信息。

  今年大雨不断,一向光秃秃的山林,忽然间长满绿草。田间的林木野草则更加旺盛。路边大树的缝隙中伸出手臂来,试图阻挡我们。

  那场血战,发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这不是一场突然而来的大战,而是早有预谋的袭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比较详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大体情形是这样:

  


  吐蕃人先伪装要在河源会盟,实际准备大军进袭。虽有大臣提出警告,但突袭未能避免。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十万寇临洮,进军到兰州、渭源,掠取陇右牧的牧马。吐蕃人重在摧毁唐军事潜力,其重点目标是陇右牧放养的十几万匹骏马。此时,唐明皇刚刚登基,为稳定人心,不得不启用在同契丹人作战中失利的薛讷为将,让他以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此外,还有右骁卫将军郭知运、太仆少卿王晙等参与此战。冬十月,唐军出动十余万人,马四万匹。唐军七百勇士在王晙率领下,夜袭吐蕃宿营的大来谷口。吐蕃人大乱,第二天夜再次袭击,吐蕃军溃散,逃至洮河边,后再战长城堡,吐蕃军彻底失败,损失数万人。

  这是大战的简单过程,如今13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找到当年的遗迹吗?

  白骨层叠

  两山相夹,山谷间河水流过,公路修建在距离河床稍高的坪上。我们穿村越镇而过,直奔窑店镇。过了三十里铺后,走上不远,眼前出现了一个山谷逐渐分为两岔。

  我们拐入了通往马家大坪的路。上到坪上,左手是大片农田,玉米、洋芋、大豆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局,田埂长满不知名的野草,阻挡着我们的去路。路边一个高地上,种一大块的紫花苜蓿,细小紫花,顺着茎密密麻麻地排开了,空气中飘着淡淡花香。初一看,我以为是薰衣草,询问才知是紫花苜蓿。

  


  这里就是当年埋葬吐蕃兵的地方。层层紫花下,无数豪杰的埋骨地。郑鸿云曾考察过几次。七八年前,他曾经向一位姓张的村民做过调查。

  村民说,他家的承包地,根本就种不成。白天,种上去,夜里就被人挖开了。挖地的人自然是盗墓人了。犁地时,地里经常翻出人骨。有人曾挖开看过,有人骨但没有棺木。而且人骨也不是有规律放置的,而是被随意摆成了各种姿势,一个压着一个,一个靠着一个。脖子位置偶尔发现很小的玉石坠子,或者黑色小玉璧。显然,这不是正常的墓地。只能属于战后埋骨之所。

  沿着水泥路,往前走上数百米,就到了村子里。穿过村子再往前,就是大峪沟。这个大峪沟也就是史书中说的大来谷。这里山间有大量的坪地,据说就是吐蕃兵驻扎的地方。

  详细考察大战情形,吐蕃兵驻扎在大来谷口,而薛讷则率领唐军主力驻扎在武街城。武街城距离此地大约二十里,遥遥盯住吐蕃军的侧面,逼迫吐蕃军只能扎营驻守,否则就落入唐军四万骑兵的追击之下。而大战尖刀则是陇右牧使王晙。王晙将人分为两拨,一拨七百勇士为突击队,后面5里外安排了一批人摇旗击鼓,虚张声势。结果吐蕃人大乱。后来,王晙曾任兵部尚书。

  


  看完大来谷口,我们按原路回到公路上,准备去看看武街城。这个古城,人们有武阶驿、武街驿、武街城多种称呼。说明,这个地方谜团重重。

  武街城在马家大坪斜对面的田家大坪上。沿着公路前行十余里,仍旧过河,穿过一个水泥搅拌站,前面走了不远就无路前行了,道路正在硬化,无法通行。又沿河而走但也没有找到路,也没有村民,无法问路。我们穿过层层玉米高粱,走过洋芋地里的小沟,就到了田地边上,眼前是一道极深的大沟,沟是从上面大来谷口延续下来的。郑鸿云说,沟对面不远处两座高压电线塔附近就是古城的所在地了。

  王昌龄走过

  武街古城在县城东川。依据《宣统狄道州续志》标注的位置,在东四十里铺东峪沟北岸田家坪和大坪之间,西邻大峪沟口,北靠下坡头山,东接腰儿坪,这古城至今无人详细考察过。它的具体情形依旧是个谜团。

  真正让这个地方出名的是王昌龄,他曾经写了一篇《望临洮》(也作《塞下曲》),其中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处临洮,应在今天岷县。

  王昌龄一生不拘小节,因而数受贬谪。武街之战虽然是唐代一场大胜仗,但在开元盛世之际的开疆拓土的大战中,这场大战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而真正让人们记住它的却是王昌龄。

  


  对于王昌龄出塞,至今鲜为人知。许多专家也知之甚少。人们考证王昌龄曾先后两次出塞,第一次出塞是在开元九年秋天,一年后返回;第二次出塞是在开元十二年秋,最迟在开元十三年十二月返回关内。到临洮的这次,是他第二次西行出塞。

  从王昌龄留下的诗句来看,开元十二年秋,王昌龄从长安出发,经扶风,沿渭水谷地,向西北而行,直抵渭水源头一带,然后向狄道而行,他的目标是当时临洮军的驻扎地鄯州,也就是陇右节度使的所在地。途中正好经过了武街古战场。此时,距离开元二年的那场大战刚刚过去了十年,河沟中遗迹犹存,路边的草丛中白骨依旧可见。

  意气风发,一心想在边陲建功的王昌龄,提笔写下了《望临洮》。果然,这场大战因诗人而更加知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凭吊之处。王昌龄的这次边塞之行抵达青海湖边,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从军行七首,堪称经典,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可惜的是,十年前,武街之战余威犹在,想建功边陲的王昌龄也无从发挥他的作用,只好待了一年时间,就匆匆赶回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在西北一年,虽然见识了边塞雄浑的气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对于渴望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王昌龄来说,却是收获不大,他不得不在诗句中写道“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千年后,王昌龄打马走过的古战场,沟壑纵横,沧桑之气依旧扑面而来。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唐代 王昌龄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过华阴

唐代 王昌龄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唐代 王昌龄

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
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宿裴氏山庄

唐代 王昌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巴陵送李十二

唐代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塞下曲·其一

唐代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