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15首经典闺怨诗,缠绵幽怨,深沉感人,王昌龄的最有名

15首经典闺怨诗,缠绵幽怨,深沉感人,王昌龄的最有名

  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门类。

  闺怨诗内容多是写少妇、少女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

  一个女子,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今天,隐娘推荐15首经典的闺怨诗,感情真挚动人,其中,王昌龄的最动人。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河边的草地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

  她打扮得红装艳丽,伸出纤细白嫩的手指扶着窗儿向远方盼望她的亲人。从前她曾经是个青楼女子,她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成了游子的妻子。

  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这是思妇中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的感叹。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春天,城墙边的柳条,风姿依依,小路旁的桑绿,青翠欲滴。提着笼子忘记了采桑叶,昨天晚上又梦到了渔阳,丈夫现在还好吗?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五言绝句中忆远之诗,此作最为入神。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砌的台阶上,已经生起了白露,夜深久伫,露水浸湿了罗袜,太冷了,回到房间里,放下了水晶帘,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着秋月。

  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却全不见“怨”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怨而不怨,浑然风雅。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写“怨情”,已满口说出,却有许多说不出,使人无处下口通问,如此幽深!

  《瑶瑟怨》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此诗铺陈一时光景,略无悲怆怨恨之辞,枕冷衾寒、独寐寤叹之意在其中矣。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王夫之评此诗: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心怯空房”四竽,生出无方恨思。否则谁不畏寒,乃能深夜衣薄罗而耽彼银筝也。

  


  《和乐天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末句无谓自妙,细味之,乃亭其凝立如痴光景耳。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钟惺《唐诗归》: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词人把女子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清陈廷焯《云韶集》: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徊不尽,是亦谪仙才也。吾安得不服古人?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竟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陈廷焯《云韶集》:连用三“深”字,妙甚。偏是楼高不见,试想千古有情人读至结处,无不泪下。绝世至文。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无数的女子在诗中活了过来,她的忧伤与哀愁,永远地活在诗中,引得后人抚掌而叹。

  古代的女子,囿于礼法,总是活着很辛苦。而现代社会的你,希望活得更加洒脱,多些笑脸,少些忧愁。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唐代 王昌龄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送十五舅

唐代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西宫春怨

唐代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送万大归长沙

唐代 王昌龄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
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谿

唐代 王昌龄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谿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素上人影塔

唐代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