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的这首诗很平淡,却用情至深,温暖了世人1000多年!

韦应物的这首诗很平淡,却用情至深,温暖了世人1000多年!

  语言平淡,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描述。它不等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反而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感情,只不过是以朴素淡雅的语言说出来罢了。譬如,王维《杂诗三首·其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崔颢《长干行》:“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

  


  这些名篇佳句无一不是以平淡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不加丝毫的修饰,来表达真切深挚的感情。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很平淡的一首诗。但是它绝不平庸与淡而无味,反而语浅情深,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正如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是韦应物的好友,曾拜尚书郎,后隐居临平山学道。顾名思义,韦应物写下这首诗,就是为了表达他在秋夜对隐居好友丘二十二员外的思念之情。虽然它不似爱情诗那样缠绵,但是也用情至深,可谓写出了世间最为纯朴真挚的友情,温暖了世人1000多年。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韦应物的这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首先,诗的前两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即我思念你恰好是在这秋天的夜晚,为此我一边散步,一边感叹秋天的寒凉。很显然,韦应物这里是写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它点明了季节是在秋天,具体时间是在夜晚。而秋夜的寒凉,加上诗人的“散步”,便衬映着诗人的“怀君”之情。所以这两句诗是环环相扣的。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即想必此刻的空山正在掉落松子,隐居空山中的你一定还没有睡觉。一般来说,诗人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只会从自身出发,而韦应物这里却是想到了身处空山中的好友。也就是说,当韦应物在秋夜思念好友的时候,它想到了同一季节不同地方的空山应该正在掉落松子。

  


  也想到了隐居空山的好友还没有睡觉,这是韦应物诗思的飞驰,也是友情最为真切深挚的表达。因为“幽人应未眠”的原因,就是他也在思念着远方的诗人。从写作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的是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它的好处便在于能够将诗人的眼前景和意中景同时展现出来,进而表达出两人虽处异地,却同相思的一片深情。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韦应物与丘二十二员外并不在一处,但是深厚的思念之情无形中却将两人连接在了一起。细细读完这首诗,它的语言无疑很平淡,但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与好友异地相隔并不少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诗人那样“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的时候呢?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唐代 韦应物

扫雪开幽径,端居望故人。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
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

始建射侯

唐代 韦应物

男子本悬弧,有志在四方。虎竹忝明命,熊侯始张皇。
宾登时事毕,诸将备戎装。星飞的屡破,鼓噪武更扬。
曾习邹鲁学,亦陪鸳鹭翔。一朝愿投笔,世难激中肠。

开元观怀旧寄李二、韩二、裴四兼呈崔郎中、严家令

唐代 韦应物

宿昔清都燕,分散各西东。车马行迹在,霜雪竹林空。
方轸故物念,谁复一樽同。聊披道书暇,还此听松风。

襄武馆游眺

唐代 韦应物

州民知礼让,讼简得遨游。高亭凭古地,山川当暮秋。
是时粳稻熟,西望尽田畴。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
澹泊风景晏,缭绕云树幽。节往情恻恻,天高思悠悠。
嘉宾幸云集,芳樽始淹留。还希习池赏,聊以驻鸣驺。

宝观主白鸲鹆歌

唐代 韦应物

鸲鹆鸲鹆,众皆如漆,尔独如玉。鸲之鹆之,
众皆蓬蒿下,尔自三山来。三山处子下人间,
绰约不妆冰雪颜。仙鸟随飞来掌上。来掌上,时拂拭。
人心鸟意自无猜,玉指霜毛本同色。有时一去凌苍苍,
朝游汗漫暮玉堂。巫峡雨中飞暂湿,杏花林里过来香。
日夕依仁全羽翼,空欲衔环非报德。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调笑令·胡马

唐代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