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诗有三重境界,并分别引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加以说明。后来朱光潜也曾说,“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同时他还认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一种“直觉的知”的内容,而非“名理的知”的内容。
我们品读李白、杜甫的诗,就能凭直觉感到其境界不凡,而有些诗虽然精雕细琢,却味同嚼醋。唐代一位诗人就非常善于营造诗的境界,下面就分享韦应物的一首五绝,乍读似觉平淡,细品却感到境界闲远。
答李浣
唐代: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韦应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曾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为人高雅闲淡,他的山水诗景致优美,清新自然,更饶有生意。白居易曾赞赏韦应物的五言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读者最喜欢他的《滁州西涧》,每次读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乎都会看到一位白发老人看似悠闲地在渡头散步,其实内心却心潮澎湃。
李浣是作者的好朋友,在楚地做官,他写了一首诗赠给作者,作者于是也写了一首诗回赠。起首二句,“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叙说自己的生活情趣。
作者在当时已是一个名气很高的诗人,但尚未脱离仕宦。他性格恬淡高尚,公余之暇,就在林中读《周易》,研求事物的道理;读书疲倦了,就闲步溪上,面对沙鸥,领受自然乐趣,其陶然忘机之情,非一般庸俗官吏可比。
他喜好雅洁,平时生活“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他居官同情人民疾苦,对“亡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的现实非常不满,有归田的思想。从作者平日的这些生活情趣,可以见其人品。
后二句问李浣所交游的人物,“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观人必于其友,所以古人对朋友的选择非常重视,“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作者择友正是如此。
据记载,他平时只与顾况、刘长卿、皎然等诗人唱酬往还。可见他择友很慎重。由于自己很重视交友,于是也很关心地询问李浣:楚地是大诗人屈原、宋玉的故乡,诗人很多,同您最亲密往还的是哪些人呢?
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仅二十字,但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作者的生活情趣及结交之道和关怀友人之情,均有所描写和反映。语言朴素、自然,乍读似觉平淡,但仔细体味,情味极浓,“林中观易”、“溪上对鸥”二句,描写如画,境界闲远。
这首小诗结构紧凑,很有章法。诗以一答一问的形式来表现,首二句谈自己的生活,后二句问友人交友的情况,而中间自有联络照应之妙。次句“溪上对鸥闲”,已含有作者自己择友的意思,所以用末句“何人最往还”紧承之,让这首诗起承有序,亦相对成文,更是布局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