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和柳宗元并称为“韦柳”,被誉为唐代山水诗四大代表之一。他在滁州任职三年,写了大量的作品,存诗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成于滁州。而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山水诗便是写于滁州的《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简单单的四句,既非描绘名山大川,又未言说雄心壮志,写的是荒滩野景,语气也清浅无奇,却被评为“闲静高远”、“一段天趣”、“绝唱”。我们来看看这四句是如何担得起如此佳评。
▲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
“独怜幽草涧边生”,这句被评为“冷处着眼”。看风景的人一般会举目四顾,看大江大河,看浩瀚辽远的景致,很少有人低头看小草,更何况是小溪边上的荒草。而溪边的青草葱葱郁郁,自有一番情态,幽静、沉寂、不争春色,有独特的美感。但这份静美也让诗人感到惋惜——美好的情形不为世人所见,只能是默默屈就于野外溪水边。“独怜”,甚至连这份惋惜也只有诗人具有。一句话写尽幽草的寂寞冷清,表达出诗人不得志的情绪。
这句也让我们想到初唐部分讲过的陈子昂《感遇》中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能感受到同样的不得志跃然纸上。而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又跳脱出来,“上有黄鹂深树鸣”。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画面之外有了声音——黄鹂鸟鸣叫清脆悦耳,为画面凭添了意趣。此外,颜色上也有衬托,一片绿色中闪耀出黄色。深树,在茂密的树林深处,或者是在大树的浓密的树冠深处,都透露出勃勃生机。黄鹂的叫声能引人注意,也正是由于野外静谧,无车马喧嚣。
诗人能领略到这样寻常又不寻常的景致,是出于他的胸怀,“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接下来,诗笔一转,描述出另一重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令诗境壮阔起来。诗人的视角移向远处,气氛也从静谧安逸转向跌宕苍凉。
▲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
“春潮带雨晚来急”。方才看到的溪边芳草,听到的树中黄莺是局部的平和,是片刻的假象,而真正的情形是时将傍晚,天色渐黑,春天水面上涨,在雨的助阵下,河水澎湃汹涌而至。也许是距离河水较远,滔滔水声不易听到,只能看到黯淡的天空下水波翻动,水面在雨的倾泻下如万箭攒动。
倘若滁州西涧完全与世隔绝,是自然景色,也不会引发诗人太多内心感喟。但这里有人迹,有人曾经在此生活过。“野渡无人舟自横”,旷野中的渡口空无一人,波澜的水面上横着一条孤船。孤船的意象代表旅途的孤独、命运的萧瑟、追求的无果,破败感扑面而来。这条船从何处漂来?它曾经属于谁?掌舵的艄公去了哪里?此情此景,会令人不由得产生种种联想,问出一系列问题。所有问题又都能让读者轻易地联系到诗人的境况、他自身的命运。
▲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
诗人彼时的境遇如何?他不得志吗?遭遇了什么挫折?是要讽喻什么?诗人在诗句中只字未提,他没有说。诗句中似乎有,又似乎没有答案。——关于这首诗是单纯写景还是有微言大义,历代诗家多有争论,各不相让。
而韦应物这种光影般闪现在诗行中的似有似无的感发由叶嘉莹先生给出了精准的评述,“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五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透过耳目的感受以外,他还给你心灵上一份感受。都不十分具体,也不十分强烈。……他常常写出这么一种境界,……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他是写眼前的景物之外,可是他在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可是也不像李商隐的感发的联想那么丰富,那么强烈,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