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737年一792年),汉族,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韦应物祖上自西汉迁入关中,定居长安。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的身份在唐玄宗身边做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因为仗着自己是皇帝的近侍,他放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时,玄宗逃往蜀地,23岁的韦应物流落失职,才开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23岁应该是韦应物人生的转折点,他毅然改掉了长安恶少的恶习,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任地方官。他开始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应物于贞元七年(791年)苏州刺史届满之后,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连回京候选的路费都没有,只能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意境。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是江苏淮阴一带,梁州是陕西汉中。韦应物在江苏遇到汉中时的故友,这首诗就是写“他乡遇故知”的喜出望外之情。
首先从回忆往事写起。当年,我们都客居江汉,经常聚在一起喝酒。那时多欢快啊,常常是喝得大醉而归。人生无常,飘若浮云。为了生活,各奔东西。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十年就过去了。期间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了多少事情,可作者并没细说,只是以“浮云”"流水”一笔带过,给人无限想象的诗性空间。古文人常用"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水,年华易逝。虽是一笔带过,却把前后两个人的人生阶段连接了起来,显得自然又严密。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相逢在淮阴,我们依旧喜不自胜。但岁月不留情呐,十年前头发乌黑的我们,如今已毛发稀疏、两鬓斑白了。我们为什么都不回去呢?因为淮上秋天满山的红叶使我们流连忘返啊。
此诗一气呵成,情韵通贯。《唐诗三百首》评:“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