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今天的诗人,是韦应物。
这首五律是他流传很广的代表作。
这首诗,如同内力淳厚的高手,
用平淡无奇的招式,其实威力巨大。
整首诗没有用典故,没有难懂的词句,
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曾和你住在江汉,相聚就要醉饮而还。
一别如浮云四散,十年的如水光阴。
重逢的欢笑依旧,两人鬓角已染白。
你问我为何不回故乡?
因为我喜欢住在淮上美丽的秋山。
就是这样平淡的句子,
却能感受到悲欢离合,眷恋深情。
尤其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要想把韦应物的这一句理解的更深刻,
我们要从他青春时代说起。
时光回到数十年前,那时的韦应物,
不是写“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田园诗人,
而是一位飞扬跋扈的宫廷侍卫,
从他写的一首自传性质的诗里,
我们能看到他当时的生活:
逢杨开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意思是:年少时在玄宗皇帝跟前做事,
唐诗中的“武皇”或“汉皇”,
都是指代本朝天子。
仗着皇帝的恩宠,放荡不羁。
在乡里横行无忌,
家里窝藏着亡命之徒,
白日在赌坊厮混,
晚上和东邻的妹子偷情。
官差不敢逮捕我,因为我是皇帝的人。
这种无法无天的跋扈生活,
因为安史之乱,被彻底改变。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战乱中他流离失所,
要不是别人接济,恐怕要冻饿而死。
祸乱平息后,韦应物性情大变。
他丢下了长剑和一身跋扈,
在落满灰尘的角落里,
拾起一卷卷经史子集。
在《逢杨开府》的那首诗里,
他还写道: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他说自己一字都不识,
并不是真相,事实是:
他本来就出身于京兆韦氏,
从小就接受过良好教育,
15岁成为皇帝的侍卫之后,
读书这种无趣的事就丢在一边了。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如今,他又弃武从文。
大唐少了一位作恶的武夫,
后世多了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们可以多看几首他的诗,
比如: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比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比如: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些诗,像不像陶渊明?像不像王维?
一位与世无争的隐士,
陶醉在山水田园之中。
无法想象这个人年轻时竟然是: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这样的一位长安小霸王。
这就是流水十年间发生的事情,
不知道昔日的友人再次见到他,
会不会为他的改变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们也看到,韦应物对于年轻时的坏,
并不隐瞒,反而在诗里洋洋洒洒。
这有点像杜甫写安史之乱前的大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是无比怀念那个时代的。
韦应物其实也一样,
不管年轻时做了多少坏事,
他是怀念的,甚至还有些洋洋得意。
那感觉,是“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
是“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的轻狂。
甚至是“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自负。
年轻时不做点坏事,老了都没资格吹牛。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我们可以想象,韦应物临终前,
回想着自己这一生,
想到年轻时干的那些坏事。
露出最后一丝坏笑,告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