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觉得没有希望时,就读读韦应物这首诗,只要努力何时开始都不晚

觉得没有希望时,就读读韦应物这首诗,只要努力何时开始都不晚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文学创作是一个极需天赋的事情。在历史上,很多青史留名的文人墨客在少年时代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比如唐代的李贺,骆宾王,宋代的晏殊、欧阳修等等。由此,在世人眼中,“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被惊为天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被称为苏仙。

  然而,天才毕竟只是少数!即使在文学创作上,也是如此。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文人大家之外,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诗人是靠自己后天的努力而名垂青史的。比如,今天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位唐代诗人韦应物,他就是靠后天的刻苦学习才扬名文坛,流芳百世的。

  


  韦应物年少不学无术,临近而立浪子回头,一首唐诗名作,写尽人生孤独寂寞。如果你觉得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时,就读读韦应物的一首诗,它会告诉你:只要努力何时开始都不晚!这首诗就是千古绝唱《滁州西涧》。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古代,很多人都是从小就作诗的,像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时写诗的才华就已经显露了,开口就能咏凤凰。可是韦应物年少时在干嘛?“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翻译过来就是:横行乡里,吃喝嫖赌,不学无术。

  


  众所周知,韦应物出身贵族世家,十几岁就做了玄宗的侍卫,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退位,韦应物也自然“树倒猢狲散”,遭到世人鄙视。然而,福祸相依,经历了这样一场人生大变故之后,临近中年的韦应物终于浪子回头,决心刻苦读书,努力写诗了。

  那么,韦应物这么晚才开始学习写诗,他的诗写得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这首《滁州西涧》就知道了。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此诗,诗情浓郁,意境幽深,闲静高远,韵味无穷,是一首难得的千古佳作。同时,它也告诉世人:只要努力,何时开始都不晚。

  


  中国人的本性是喜欢自然的,韦应物也是如此。诗作首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有幽草,有山涧,有黄鹂鸟,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怜”即有赞美风景可爱之意,又有可惜如此美景无人知道,只有他独自一人欣赏之意。

  暮春之际,众芳已谢,诗人似乎要寻访春迹,于是行至涧边。但见青草萋萋,树木葱茏,还不时有黄鹂鸟鸣叫。这些景色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却也别有一番韵味,有一种自甘寂寞、不肯媚俗的气质。作者好静,这样幽冷的风景自然而然就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情盎然。这时候是春天,冰雪融化,雨水丰沛,所以溪水就涨起来了。春潮带着春雨,在山上流过的声音很急。而渡口偏僻,行人本来就不多,此刻更没有什么人了,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写得极好极妙。它既有写实的景物,又有言外的感受,充满情韵。你说他是在写他的寂寞?但又说不清道不明。透过景物之外,它给你心灵上一份独特感受,既不具体,也不强烈,却让你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寂寞。冷暖自知,每个人的孤独寂寞,只有自己能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调笑令·胡马

唐代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郊园闻蝉,寄诸弟

唐代 韦应物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
夕响依山谷,馀悲散秋景。缄书报此时,此心方耿耿。

夏花明

唐代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简郡中诸生

唐代 韦应物

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
药园日芜没,书帷长自闲。惟当上客至,论诗一解颜。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唐代 韦应物

三年纠一郡,独饮寒泉井。江南铸器多铸银,
罢官无物唯古鼎。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左对苍山右流水,云有古来葛仙子。葛仙埋之何不还,
耕者鎗然得其间。持示世人不知宝,劝君炼丹永寿考。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唐代 韦应物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绣衣犹在箧,芸阁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