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是FUN友们从小就熟悉的唐诗,而“推敲”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
贾岛, 字浪仙,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奋发有为,被后代人所推崇。他的故乡就在现在的房山。
房山的贾公祠就是为纪念它所建,此地原有贾岛墓、碑亭、贾公祠等,现在的贾公祠为复建,重建的贾公祠由两部分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区,是两重院落。其中陈列了纪念贾岛的文字书画,供人欣赏,东区是贾公祠的重点。不过历史上贾岛墓和贾公祠所建时间并不相同。
房山贾岛墓在房山城南十五华里左右的石楼镇二站村。墓呈丘状,方圆数丈,高约五尺。墓前建有石亭一座,亭中有大理石碣,是明代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文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书。贾岛墓原有贾公祠、宝顶(贾岛坟)及碑亭,占地130余亩。贾公祠是清康熙年间房山知县罗在公所建,祠坐北朝南,三进殿宇。后毁于“文革”期间, 现存清代重修贾公祠碑记两座。
贾岛墓贾公祠
贾岛墓
房山贾岛墓建自何年?史料没有确实的记载。唐代诗人姚合,在他的《过贾岛故里》一诗中有“新坟松三尺,空阶月二更”的诗句。从诗的题目和“新坟”中可知,这是姚合在贾岛死后不久,在贾岛故里写的。而且当时贾岛墓已经在他的故里建成。姚合是贾岛的好友。贾岛在世时,两人常杯酒相邀,诗歌唱和可谓情深意笃,贾岛死后不久,姚合过其故里以酒相吊是很自然的。此外据《长安客话》记载“岛卒于易,归葬房山。”可见房山贾岛墓该是建在唐代贾岛死后不久。
后据明人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公元1505)御史卢某寻访贾岛墓,找到了一块断碑,于是重新修葺贾岛墓,把断碑复之于墓地上——“得断碑于石楼村”。
到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大学士李东阳又重新为贾岛残墓勒了一块墓碑。碑额是四个篆书大字“唐贾岛墓”,碑面是整理的断碑旧记和重新撰写的碑记,其中还有他为贾岛墓题的一首七律。墓碑勒毕,由当时的房山县知县曹俊经手立到贾岛墓上。从此贾岛墓为之一新。 明末清初,贾岛墓又曾一度荒芜,泯然于世。
现在的贾岛墓位于东区的后半部分的衣冠冢。巨大的坟丘被青石所围绕,庄严郑重。仅存的两块碑碣就在新碑两侧,一块是创建贾公祠两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为贾岛祀地一事勒的,一块是重建贾公祠一年后,即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为重建贾公祠勒的。
贾公祠
贾公祠则是在清房山知县罗在公找到贾岛墓之后修建的。清康熙年间的房山知县罗在公,在他的《创建贾公祠记》中,提到了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偶遇贾岛墓的情景,“康熙丙子仲冬,余以公事到琉璃河归,维时水涸草枯,马蹄轻快。由旷野取捷,至二站村南,见残碑高三尺余,篆额为‘唐贾岛墓'云……观其地,广不盈丈,其塚,高不过尺,践踏已甚也”。
现在的贾公祠就位于东区
找到了贾岛墓的下落后,罗在公喜出望外,开始筹建贾公祠。两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 1698年)贾公祠在贾岛墓南侧落成。知县罗在公在为贾公祠的落成亲自撰写了《创建贾公祠记》。勒碑祠中(碑已断失,记见《房山县志》)。
东配殿
在《创建贾公祠记》中记述了创建贾公祠的概况:当时是在贾岛墓前建了三间祠堂。用来供奉贾岛遗像,因为贾岛早年当过和尚又在祠堂前建了三间佛殿。
贾公祠后
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贾公祠又经修葺一次。这次虽然只进行局部的修整,但贾公祠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为重修贾公祠,人们纷纷踊跃捐资,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重修贾公祠的碑。
现在重修的贾公祠殿内还有供奉的人物和壁画。
贾岛因是房山人,在房山留下的足迹还不止这些,例如座落在大房山间的贾岛遗庵,早在明代以前就闻名于世,早年为房山旧八景之一。也有他早年出家的云盖寺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贾岛峪……现在有些地方还能看见一点他的痕迹,敬请关注青春房山带你探寻贾岛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