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公元779年~843年),字浪(阆)仙,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生于河北道幽州范阳县,即现在的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贾岛峪,如今房山区还有贾岛松、贾岛墓、贾公祠等古迹。他传奇的一生和诗歌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出家为僧
关于贾岛的生平,唐朝人苏绛所撰的《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铭》是现在还保留着一份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据地方志记载,这篇《墓铭》曾由冯贤书碑,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立在普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岳县境内),可靠程度较高。而且苏绛本人又是贾岛的好友,他应贾妻刘氏的请求撰写《墓铭》,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根据这篇《墓铭》,我们可以了解贾岛生平的一个大概。从“祖宗官爵颇未研详”这句委婉的话中可以知道,贾岛应该出身于没有什么名望的“布衣”之家。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经历没有清楚的记载。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在云盖禅寺(如今位于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出家,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幸识韩愈
元和五年(810年)冬,32岁的贾岛来到长安,在这里,他遇到了赏识和提携他的贵人——韩愈,两人的见面戏剧性地源于一场“交通事故”。
一天,贾岛去长安成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找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这时,正在京城任吏部侍郎兼代理首都市长(权京兆尹)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通过此事,韩愈赏识贾岛的才华和勤奋,于是“并辔而归,留连论诗,遂为布衣之交 ”,将他带到自己家中,一起讨论写诗之道,还亲自向他传授诗艺。在韩愈的指点下,贾岛进步很快,为此韩愈写诗赞扬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韩愈做主,让贾岛还俗,并推荐他应进士试。
冲撞皇帝
贾岛痴于做诗,却不懂人情世故。得到韩愈的厚爱,却连考不中。他的《赠翰林》诗云:“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一连十多年都没考取,相当落魄。贾岛屡试不第,心下不服,写《病蝉》诗,“黄雀并乌鸟,俱怀害尔情”,以病蝉自喻,把那些公卿贵人比作加害于己的“黄雀鸢鸟”。当时的宰相裴度在长安兴化里兴建一幢豪华的住宅,贾岛落第归来,题诗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对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大加讥讽。偏激的性格,讽刺的作品,触怒了权贵,被列为“举场十恶”之一,被赶出长安。
被赶出长安后,贾岛又偷偷地溜回来,寓居在做和尚时的朋友无可法师的寺院里,跟朋友和诗人们唱和往来。有一天,唐宣宗李忱微服私访,到寺院游玩,听见钟楼上有人吟诗,于是很好奇地登上钟楼,拿起桌子上的诗集就看。贾岛并不认识宣宗,但见来者衣着华丽,心中不快,便抢上一步,从宣宗手中夺过诗卷,轻蔑地说道:“郎君鲜醲自是,何会此耶?”(看你穿着这么华丽的衣裳,想必是个富家公子吧?你们这些纨裤子弟,哪有一个会写诗的?谅你看了也白看!)宣宗被他一顿抢白,又气又惭,自好讪讪地下楼。
后来寺院主持知玄大师回来了,才告诉贾岛,这位衣着光鲜的官人就是当朝天子。贾岛一听,真是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好在唐宣宗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知道贾岛得罪了自己,会既惊惧又后悔,回宫后还特意让人给他带了一封信,说:“以前礼部上奏说你过于狂妄,朕才不得己将你赶出京师。现在你擅自潜回京城,朕也不怪罪你。朕听到你吟诗,确实见识了你的本事。只可惜你命如纸薄,有眼不识真龙。朕委任你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你先去上班,以后有机会了再回京城考制科吧。”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都记录了这件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开成二年(837年),59岁的贾岛被责授遂州长江县至簿。开成五年(840年),61岁的贾岛迁至普州(今四川安岳县),任司仓参军。会昌三年(843年),朝廷升贾岛为普州司户参军,没来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终年64岁,遗体安葬在安岳县城南安全山麓。
文学成就
贾岛生活所处的时代,诗坛流行“元和体”,“元和体”广义是指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有人评论说“元轻白俗”,即轻靡浅俗。
与“元和体”过于注重诗歌语言的浅显通俗不同,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使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贾岛一生贫困潦倒,生活困顿。但他把心血都倾注到了诗词创作上,他把诗当作生命:“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贾岛做诗并不炫耀才气,也不卖弄学问,而是切切实实地告诉人们,他的创作是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劳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就是苦吟文风的最好表达。也正是苦吟,使他的诗创造了极其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苏东坡把它概括为一个“瘦”字,这不管是褒是贬,都在说明贾岛的诗是独树一帜的。也正因为苦吟,使他取得了自成一家的文学地位。综观历史上历代诗人作家能够卓然成家的诗人实在是不多,而贾岛却可以名列其中,可见贾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贾公祠
贾岛去世后,家乡人在今石楼镇二站村,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怀念。明永乐十年(1412年),锦衣百户镇国将军李祥在房山城南门外创建贾公祠,但这不是今日贾公祠原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当时房山知县罗在公在二站村南的贾岛墓侧拨地30亩,创建贾岛公祠,这是今天贾公祠的前身,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由于历史原因,贾公祠在1956年被拆毁,只留下两座石碑:一是贾岛祀地碑,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立;一是重建贾公祠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碑亭中大理石碣为明代弘治年间房山知县曹俊所立,碑额上书“唐贾岛墓”。
房山区政府高度重视贾岛墓的保护工作,将其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北京韩建集团自筹资金对其进行修复。重建的贾公祠总占地面积36188平方米,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整个格局按唐代风格建造,由两部分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区,是两重院落。其中陈列了纪念贾岛的文字书画,供人欣赏。东区是贾公祠的重点,前半部是由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院落。正殿名为“骚坛异帜殿”,内有贾岛塑像。并有贾岛在房山无相寺清居生活的壁画。东配殿名为“瘦诗轩”,内有贾岛与另一位诗人孟郊的并列塑像。壁画表现了诗人为吟诗不辞辛苦的情景。西配殿名为“月下斋”,是表现“推敲”的故事。内有贾岛与人生知己韩愈的塑像。壁画再现了“推敲”发生的情景。东区的后半部分为贾岛的衣冠冢。巨大的坟丘被青石所围绕,庄严郑重。
为进一步发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贾公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职能,提升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增设文化景点,健全房山文化旅游连接线,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4月23日,即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贾岛图书馆、纪念馆在贾公祠开馆。单霁翔、董保华、郑欣淼、孔繁峙、姜昆、阎崇年、于丹等文化界人士纷纷捐赠图书,玉成其事,如今贾岛图书馆藏书量已达1万2千多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