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贾岛独行旷野,这首诗波澜起伏,却章法井然

贾岛独行旷野,这首诗波澜起伏,却章法井然

  人生就像一次次艰难跋涉的旅程,虽然经常面对着数不清的险滩和暗礁,但更多时候却能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与绚烂的晚霞。元代的马致远懂得羁旅的艰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北宋的范仲淹也时常怀旧,“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生活就是这样起起伏伏,开心时有人相伴,伤心处却总是孤独。下面介绍的是贾岛独行旷野,这首诗波澜起伏,却章法井然。

  

image


  暮过山村

  唐代: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image


  贾岛自小生活艰苦,科考又不顺利,为了生计只好暂栖佛门。可是他却有些舍不得凡尘,作为一位半俗半僧的诗人,他虽然法号无本,意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但是后来他与韩愈相识,终于又还俗应举,最后中了进士,但又屡遭排挤,可谓人生多舛。

  

image


  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数里闻寒水”,即知其处于空旷虚寂之境,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中潺潺的流水声,寒水之声直令人毛骨悚然。诗人希望赶紧远离这个幽僻之地,但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是稀稀落落的人家。一句“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萧索而冷落的山村氛围。

  

image


  颔联复写怪禽之声,其惊恐之状可知,“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复值日落天暮,惊恐有加,故点出“恐行人”三字。梅圣俞曾评价说,贾岛这两句表现了道路辛苦、羁旅之思。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亦评说,“怪禽、落日一联,善言羁旅之味,诗无以复加。”可见这一联既幽深险僻、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

  

image


  贾岛从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夜色逐渐昏暗。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明月高悬、烽火燃烧,因为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林更显宁静。

  

image


  诗人逐渐靠近山庄,心理也从惊恐转为亲切,最后描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经过一段萧疏荒凉的旷野山路,终于隐约地看到人家栽种的桑柘树,也目睹了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心中终于感到无比温馨。“渐相亲”三个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心理刻画也非常细致入微、皆可意会,正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image


  纵观贾岛的这首诗,波澜起伏,开阖有致,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边患甫息,诗人独行于旷野荒山之中,及至日暮,慌恐尤甚,忽见桑柘外烟火渐近,知有山村,自有“相亲”之感。其写山行旅况,妙处不在摹描景色,而在刻画心态。

  

image


  细细体味,诗人一生仕途艰难,但又不愿明说自己的窘境,于是在诗行中用“闻寒水、少四邻”表达这种落魄之感。同时他又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前路“怪禽啼旷野”,而又无同行者相伴,更感到孤单恐慌。不过最后诗人终于克服了内心的各种担忧和恐惧,“桑柘、烟火”其实也是一种象征,代表即将到来的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僧归太白山

唐代 贾岛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

送李溟谒宥州李权使君

唐代 贾岛

英雄典宥州,迢递苦吟游。风宿骊山下,月斜灞水流。
去时初落叶,回日定非秋。太守携才子,看鹏百尺楼。

荅王建

唐代 贾岛

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寄钱庶子

唐代 贾岛

曲江春水满,北岸掩柴关。只有僧邻舍,全无物映山。
树阴终日扫,药债隔年还。犹记听琴夜,寒灯竹屋间。

赠无怀禅师

唐代 贾岛

身从劫劫修,果以此生周。禅定石床暖,月移山树秋。
捧盂观宿饭,敲磬过清流。不掩玄关路,教人问白头。

赠圆上人

唐代 贾岛

诵经千纸得为僧,麈尾持行不拂蝇。古塔月高闻咒水,
新坛日午见烧灯。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