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二流诗人却拥有一级流量:贾岛和他的狂热粉丝们

二流诗人却拥有一级流量:贾岛和他的狂热粉丝们

  


  一、初识贾岛:上山寻旧知,云深不知处

  大多数人最初认识贾岛,相信都是从小学课本上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行至深山,寻友而只见门童,袅袅云雾环绕的山中,不知何处会传来老友的悠悠歌声。本就随意淡泊,朗朗上口的四句诗,经过语文老师的一番解读,大概下课铃声响起前就能记在脑中:一个上山寻友的诗人形象,大概就是年少的我们对于贾岛的第一印象。

  随后贾岛便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课本中诗歌的席位被盛唐文豪们占据,大家对他的认识不再深入。殊不知,贾岛这样一位“不入流”的诗人,其在后世却拥有了相当可观的人气,用今天的话说,当时的贾岛就是一位引领流量的“网红。”

  二、骄傲的贾岛:倔强而坎坷的一生

  1、年少为僧,还俗应举

  贾岛,字阆仙,生于中唐的他一生坎坷。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他家境贫寒,祖上无人任官,唐代苏绛《贾司仓墓志铭》言贾岛“祖宗官爵,顾未研详,中多高蹈不仕。”

  由此可见,贾岛的家庭是一个彻底的草根之家,于是贾岛年少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在洛阳的时候,因为当时洛阳有令禁止僧侣午后外出,贾岛为此不满,作诗以抒怀,被韩愈所知,(元和6年,即公元811年)因爱惜其才华,遂劝说其应试考取功名。

  《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2、半世应举,狂狷孤高

  还俗之后,本欲在仕途中有一番作为的贾岛,却屡举不第,20多年中困守举场,虽遍干名人,四处求荐,可这些名人们要么并非权贵,要么就是像张籍、李益这样位卑权微之人。

  最初赏识贾岛的韩愈,也饱经宦海沉浮,职位屡有升降,也并不能够在仕途上给予他足够的帮助,是时朝廷风气本就不正,请托成风,“上头没人”的贾岛在这样的环境中,终究未得一第。

  难以接受现实的贾岛便在儒释两家间徘徊,与贫穷和饥寒作伴,将自己的价值全部寄托在对五言律诗一字一句的精雕细琢中。

  贾岛自恃才高过人,自负而直率,曾在考场外口出狂言,摆出遗世独立的清高模样,不与他人趋同。表现出一副十足的非主流模样,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学者何光远《鉴戒录》记载贾岛:“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

  早年清冷的佛门生活养成了贾岛孤高自恃的性格,而长久的苦读,又让他有了自傲的资本,因此在众多举子中,贾岛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做派不仅容易使他招人非议和反感,也给他带来了祸端。

  贾岛恃才傲物,为人狂狷而不善程式,甚至还对时任朝廷宰相的裴度出言不逊:裴度为建自家的府邸赶走了附近的百姓,拆除了多家民居,贾岛知晓此事时,正是在得知自己又一次下第之后,不知怀着怎样的情绪,他便作诗《题兴化园亭》相机: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3、终生不第,卒于任上

  这种狂狷傲慢最终导致了贾岛被主流排除在外,其所作《病蝉》一诗以讥讽公卿,直接使他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诗中将自己比作是想要振翅高飞而不得的病蝉,虽腹中凝有露华,却被灰尘蒙蔽了双眼,最后两句直接点名了加害自己的凶手:“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被当时的人认为是在言语攻击公卿, “是时逐出关外,号为‘十恶’。议者以阆仙自认病蝉,是无抟风之分”(后蜀《鉴戒录·贾忤旨》)最终贾岛被逐出考场,再无应试资格。

  困守长安20多年的贾岛,最终“被迫”离开了京城,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三年后转迁普州司仓参军,后来于会昌三年(843年)在任上去世。

  三、苦吟的贾岛:追求四言八韵的极致美

  诗人贾岛因为困守于对于诗中字句的雕琢,像是被五言律诗戴上镣铐的囚徒,故而被称为“诗奴”。又因其诗风冷瘦硬涩、诗中多枯萎衰败之景,(苏轼《祭柳子玉文》)试看其诗:

  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

  空巢霜叶落,疏牖水萤穿。(《旅游》)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泥阳馆》)

  宋代大文豪苏轼将其与孟郊齐名,并称为“郊寒岛瘦”。“奇僻”是古往今来对于贾岛诗风的一致评价,清许印芳《诗法萃编》中云:“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仄径之鸟道,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偏涩一体。”清朱彝尊也曾评价“浪仙诗虽尚奇怪,然稍落苦僻一路”。

  贾岛因其“苦吟”而出名,他对于字雕句琢的追求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境界,《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几乎病态的追求着五言律诗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描写贾岛苦吟最广为人知的诗句便是他自己作的《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题诗后》是在贾岛写出《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后所注,为写成两句诗而用尽三年心血,着实让人唏嘘,但也让我们看到贾岛对于诗歌创作的偏执和坚持。

  唐五代许多笔记体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对于贾岛苦吟经历的记录,“推敲”诗案的故事,相信也已经家喻户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最初欲作“推”后又欲改作“敲”字。贾岛也正是因此冲撞了当时任京兆尹的大诗人韩愈。

  在贾岛六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做过江湖谒客、做过山林隐士,生命的末年也当上了僻县小吏,最终于就任的路上与世长辞。仕途坎坷的贾岛,将作诗融入自己的生命,才学不够的他便苦心孤诣地对诗句精雕句酌,功名未就,而诗史留名。要是告诉他在后世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恐怕连贾岛自己都不会相信。

  


  四、作为“网红”的贾岛:苦吟精神,后世留名

  如果用今天的话语评价贾岛,说他是一名“网红”绝不过分,虽然他的作品没有李白狂浪不羁的气质,没有杜甫忧国忧民的心境,也没有韩愈“以文为诗”的才学——无疑一个二流(甚至三流)诗人,可是贾岛他死后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和影响力。

  贾岛极端苦吟的创作态度,奇涩精辟的五律特质,清寒幽僻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在每个时代中都能看到贾岛的影子。

  五代时期所谓“贾岛时代”(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宋初的晚唐体、宋末的永嘉四灵、明末的锺谭,以至清末的同光派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贾岛的影响。他们都好为五言律诗,在四言八韵中惨淡经营。

  在创作态度上,这些诗人一样用生命践行着“苦吟”;在创作风格上也与贾岛有着共通之处,喜好写出山林事物苦涩幽僻的一面。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贾岛毕竟不单是晚唐五代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在后世贾岛众多的接受者中,也有那么一个两个表现出了极端的狂热。晚唐五代诗人李洞(?—893)便是数一数二的“死忠粉”。他对于贾岛的追慕达到了极端入迷的境界。

  李洞,字才江,祖籍陇西成纪,居京兆。唐宗室。屡举进士不第。末世失意举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追慕贾岛,甚至这份追逐崇拜都到了极端入迷的境界。

  《唐摭言》有云:“李洞,唐诸王孙也,尝游两川,慕贾浪仙为师,铜铸为像,事之如神。 ”《唐才子传》:“(洞)家贫,吟极苦,至废寝食。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载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赠之,叮咛再四曰:‘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其仰慕一何如此之切也!然洞诗逼真于岛,新奇或过之。时人多诮僻涩,不贵其卓峭,唯吴融赏异。”

  李洞追慕贾岛真的就像是现代疯狂追星的“粉丝”一样,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在诗歌创作上,李洞也像极了贾岛:“才江无古诗,五、七律及绝句俱师浪仙。五言尤逼肖,一字一句,必依贾生格式,当其得意,几于绿玉楮叶。”举例其诗《送云卿上人游安南》:

  春往海南边,秋闻半夜蝉。

  鲸吞洗钵水,犀触点灯船。

  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

  长安却回日,松偃旧房前。

  就充满了模仿贾岛的痕迹,诗歌意象上选用了不常见的蝉虫、钵盆等,诗句“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十分有贾岛的味道。《灜奎髓律》云:“洞学贾岛为诗。五佳”

  还有另一种“粉丝”,他们的诗作简直是贾岛诗歌的“翻版”。宋初“九僧”诗人群,力求在诗风上追步贾岛诗歌中那种清淡闲远、幽静深邃的韵味。

  九僧工于写景,这一点与贾岛也一脉相承,贾岛本就是写景的高手,明代谢榛谓其“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气象雄浑,大类盛唐。”李怀民评论其《雪晴晚望》:“……但用郁思定力,峭骨沉响,笔补造化,无于此作”(《重订晚唐诗人主客图》)都说明了贾岛写景功力不俗。

  宋初的九僧亦步亦趋,虽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大部分都只学到阆仙皮毛,他们与贾岛一样,“有警句而无完篇,”诗歌意象单一、境界生涩、狭窄晦暗。例举其诗:

  保暹《秋径》:“虫迹穿幽穴,台痕接断楼。”

  崇惠《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磬断危衫月,灯残古塔霜。”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引一段轶事来反映晚唐体九僧诗人诗境狭仄:“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这也算是学贾慕贾的“副作用”吧。难怪严羽会说学诗“眼界须高”了。

  


  五、学贾慕贾——“末世诗人”的一条出路

  每个时代的末端都会出现大批的学贾诗人,这个现象看似迷惑,实则容易解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处在风雨飘零中的诗人们在心态上就蒙上了一层末世的昏暗。

  文人们一旦考场失利,再难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盛唐、中唐诗人们在挫折之后仍能作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言壮语,这样的情形,在晚唐再难看到。

  晚唐五代的诗人很难拥有这样的自信。刘得仁哀叹道:“浮生只如此,强进欲何为”考场失意又偏偏是这个时代举子们的普遍遭遇,失意之后,诗人文士们要么走入山林,要么遁入空门,要么醉卧花间,沉溺到自己的世界里去。

  学贾诗人们正式选择了第一条出路,比如上面提到的李洞、“九僧”等人,均有隐逸经历。荒山野岭的枯寒僻静,任一生获得寂寥苦寒,再加上贾岛本人诗句中“穷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安贫乐道的形象使这些诗人们亦步亦趋的向诗人贾岛靠拢,将生命力燃烧在字句雕琢当中。

  贾岛这样一个在唐朝算是二流的诗人,在后世却有如同一流作家的名声。在后代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大量的诗人追随模仿。

  晚唐五代的诗人、侍僧群体,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明末的竟陵派,清代的高密派和同光派等等许多诗派,都在模仿追随贾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生于唐后的诗人们,在作诗这件事上,总会担上一层来自唐代前贤们的压力,为了冲破这层压力而作出自己诗歌独有的味道来,而对于贾岛的追慕,使后世很多才华平平的“末世”诗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认同,在亦步亦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所属。

  对于这些诗人们来说,贾岛的意义估计远要大于李白、杜甫,虽然贾岛在唐代诗坛中默默无闻,但是在后世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借用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中的话作结:“……贾岛毕竟不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 ”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饶州张使君

唐代 贾岛

终南云雨连城阙,去路西江白浪头。滁上郡斋离昨日,
鄱阳农事劝今秋。道心生向前朝寺,文思来因静夜楼。
借问泊帆干谒者,谁人曾听峡猿愁。

寄慈恩寺郁上人

唐代 贾岛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
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

秋暮

唐代 贾岛

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
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送孙逸人

唐代 贾岛

衣屡犹同俗,妻儿亦宛然。不餐能累月,无病已多年。
是药皆谙性,令人渐信仙。杖头书数卷,荷入翠微烟。

题皇甫荀蓝田厅

唐代 贾岛

任官经一年,县与玉峰连。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
客归秋雨后,印锁暮钟前。久别丹阳浦,时时梦钓船。

题郑常侍厅前竹

唐代 贾岛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通。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润爱濛濛。
嶰谷蛮湖北,湘川灀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