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面写了几句批注,结果却比原诗的名气大多了

  

  


  贾岛,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个性诗人,与孟郊一起,被称为“郊寒岛瘦”。这两位都是古代贫寒才子的代表。孟郊50岁才考中进士,而贾岛根本没有考上。由于生活贫困,为人孤僻,诗的风格也充满这种忧愁、困顿、挣扎,让人读起来比较揪心。尽管如此,作为底层的代表,贾岛还是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存世。

  


  贾岛的老家范阳县,原属河北涿县,现在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石村,这里还遗留有贾岛峪、贾岛庵的痕迹。青少年时期,贾岛因为贫穷,出家为僧,法号:无艮。艮的意思,就是过于认真、生硬,看来小时候贾岛就有这种毛病,所以取法号叫无艮。贾岛有个叔伯兄弟,也一起出家,法号:无可,一开始在老家出家,后来先后到青龙寺、先天寺、西林寺游学静修。无可也很有才名,唐代很多诗人都与无可有交往。作为兄弟和僧友,贾岛和无可的交往更多,并有很多诗词唱和。比如:贾岛写过《送无可上人》、《寄无可上人》、《喜无可上人游山回》、《僻居无可上人相访》的诗作,无可亦写过《秋寄从兄贾岛》、《客中闻从兄岛游蒲绛因寄》等。

  


  本来,贾岛可以跟无可上人一样,寄情山林,潜心佛道,但奈何俗心未了。在“推敲”之中遇到了文豪韩愈,受到韩愈的赏识,对科举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为僧15年后,在34岁时脱了僧籍还俗,参加科举考试。无奈,考了多年都没有考上,后半生更加穷困,常常依靠别人的资助才有食宿。其中,无可上人对贾岛照顾颇多,两人既是亲戚,又是好友和知己。又一次,贾岛在无可上人的寺院借宿,一呆就是三年多。这时,无可上人在佛界声名日重,被邀请前往越州做主持。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离别、愁苦等心情,于是,贾岛就写了《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说的是,圭峰草堂的主人,也就是无可上人要走了,我们暂时要分开了。分开以后,我一个人就更加孤单。不过咱们有约在先,下次还要在天台相见。从内容和手法来看,除了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数边身”这两句外,此诗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和普通的送别诗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也不算知名。但据宋朝人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记载,贾岛在本诗颈联旁自注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自认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数边身”,这是自己多年苦苦思索得来的佳句,今天送给好朋友,如果这样的句子得不到知音的欣赏,我还写啥诗,只好回老家去等死了。尽管《送无可上人》这首诗整体并不出众,但是,贾岛题诗后的这四句批注诗,却流传甚广。后人在表达文章难做时,常常引用这首“题后诗”,而原诗反而知道的少了。

  


  贾岛以“苦吟”诗人著称,平生两大特点就是“穷”与“钻”,诗句推敲的痕迹比较浓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被人们称为“诗奴”,但是,这样的诗句有时显得拘谨、个涩,格局不够开阔,“苦味儿”很浓,反而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些诗句,却更加出彩。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褚山人归日本

唐代 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送李馀及第归蜀

唐代 贾岛

知音伸久屈,觐省去光辉。津渡逢清夜,途程尽翠微。
云当绵竹叠,鸟离锦江飞。肯寄书来否,原居出亦稀。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代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寄友人

唐代 贾岛

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赖有别时文,相思时一吟。
我常有投迹,君亦知此衿。笔砚且勿弃,苏张曾陆沉。
但存舌在口,当冀身遂心。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

内道场僧弘绍

唐代 贾岛

麟德燃香请,长安春几回。夜闲同像寂,昼定为吾开。
讲罢松根老,经浮海水来。六年双足履,只步院中苔。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

唐代 贾岛

蹉跎随泛梗,羁旅到西州。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